字词 | 茧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茧唇病名。生于唇部的一种顽症。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又名白茧唇、紧唇、沈唇。多由思虑伤脾,心火内炽,脾胃积热; 或水亏火旺,火毒蕴结唇部所致。初起在口唇部出现豆粒大硬结,逐渐增大,坚硬疼痛,白皮皱裂,形如蚕茧;或翻花如杨梅、如灵芝、如蕈状不一,溃破后时流血水,溃面高低不平,常覆有痂皮; 后期可出现口干咽燥,形体消瘦等全身症状。治疗:早期宜润燥生津,内服清凉甘露饮,若唇燥、便秘,宜通便泄热,内服凉膈散;若阴虚火旺,内服沙参麦冬饮或加减八味丸。外治用蟾酥锭磨醋调敷;或用蟾酥饼贴之,再用红灵丹油膏涂在布上盖之。相当于唇癌。 茧唇病名。出自《疮疡经验全书》,指唇癌。因口唇皮肤起白皮皲裂,象蚕茧一样,故名。由思虑过度,心脾火盛,肾水亏损,积热伤脾而成。初起时,皮肤发硬,象结痂一样,逐渐扩大,形似茧壳,坚硬而痛。 茧唇jiǎnchún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又名白茧唇、紧唇、沈唇。生于唇部的一种顽症。多由思虑伤脾, 心火内炽, 脾胃积热; 或水亏火旺, 火毒蕴结唇部所致。初起在口唇部出现豆粒大硬结, 逐渐增大,白皮皱裂, 形如蚕茧, 或翻花如杨梅、如灵芝、如蕈状不一, 溃破后时流血水, 溃疡面高低不平, 常覆有痂皮; 后期可出现口干咽燥, 形体消瘦。治疗: 早期治宜润燥生津,内服清凉甘露饮( 《医宗金鉴》: 麦冬、知母、黄芩、石斛、枳壳、枇杷叶、银柴胡、犀角、生地、茵陈蒿、甘草、灯心、淡竹叶); 若唇燥、便秘, 宜通便泄热, 内服凉膈散; 若阴虚火旺, 内服沙参麦冬饮或加减八味丸。外治: 以蟾酥锭醋磨调敷。本病相当于唇癌。 茧唇 茧唇生于唇部的肿块,形似蚕茧,称为茧唇。见于《疮疡经验全书》。又名白茧唇,以下唇多见。多由心思太过,忧虑过深,致使心火内炽,移热于脾而发病;过食煎炒炙煿,醇酒厚味,脾胃受伤,积热于脾,痰随火行,留注于唇而成;肾水亏损,相火旺盛,虚火上炎,火毒蕴结于唇所致。《疮疡经验全书》谓:“此证生于嘴唇,经曰脾气通于口,又云唇本脾之外候,又云脾之荣在唇,故燥则干,热则裂,风则瞤,寒则揭,若肿起白皮皱裂如蚕茧,故名茧唇也。……皆由六气七情相感而成,或心虑太过,忧虑过深,则心火焦积,传授脾经,或食醇酒厚味,积热伤脾而肾水枯竭以致之。” ☚ 岩 舌岩 ☛ 茧唇 茧唇发于唇部的恶性肿瘤,以其肿起白皮皱裂如蚕茧状,称为“茧唇”,又名茧唇风,为发于唇部的恶疮。《疮疡经验全书·卷2》对本病有较为详细的描述:“茧唇者,此证生于嘴唇也,……若肿起白皮皱裂如蚕茧,故定名白茧唇也,始起一小瘤,如豆大,或再生之,渐渐肿大,合而为一,约有寸厚,或翻花如杨梅,如疙瘩,如灵芝,如菌,形状不一。”本病相当于唇癌。发病原因,多由于忧思过度或过食炙煿,伤及心脾,令心火内燔,脾胃热盛,火热灼津成痰,亦可伤及气血,气血痰涎循经蕴结上唇所致;亦有因素体虚弱,肾阴亏损,虚火上炎,以及他病邪毒滞留唇部,或某些因素长期刺激唇部(如抽烟等)引起恶变而致。 ☚ 唇燥裂 实火牙痛 ☛ 茧唇jiǎn chúncarcinoma of lips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