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gǒu❶且,姑且。張衡《歸田賦》:“茍縱心於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 ❷草率,隨意。司馬相如《上林賦》:“箭不茍害,解脰陷腦。”蔡邕《述行賦》:“則善戒惡,豈云茍兮。” ❸如果,假如。張衡《東京賦》:“茍民志之不諒,何云巖險與襟帶。” ❹只要,只有。東方朔《答客難》:“茍能修身,何患不榮。”禰衡《鸚鵡賦》:“茍竭心於所事,敢背惠而忘初。” ❺誠。王延壽《魯靈光殿賦》:“茍可貴其若斯,孰亦有云而不珍。”張衡《東京賦》:“茍有胸而無心,不能節之以禮。” ❻不遵禮法。張衡《東京賦》:“今公子茍好𧘂民以媮樂,忘民怨之爲仇也。” 茍jì [书] (自急救) give first aid treatment to oneself 64.趣談“茍”字茍,初文像戴有頭飾,跪跽的人形,表示敬畏。因聲借爲苟且、苟活。後加“攴”(pū同攵)返還。 茍(jì)“ ,自急敕也。从羊省,从包省,从口。口,犹慎言也。从羊,羊与義、善、美同意。凡茍之属皆从茍。 ,古文,羊不省。”(己力切) 徐灏《注笺》:“疑此即古敬字。春秋史茍、唐茍,盖用此为名。” 甲骨文有 、 诸形体,象狗蹲踞而两耳上耸之貌,表示警戒之义。朱芳圃云:“字从羌,从口,会意。羌为牧羊人,口示吆喝,合之谓牧人警敕羊群。”[1]卜辞中借用为人名或地名。金文作 、 ,也有增加偏旁的形体,如 、 。金文中“茍”用为“敬”。郭沫若以为甲骨文中 为“狗”之初文,象贴耳人立之形。金文中“茍”也多次出现。他说:“金文诸字均用为敬,敬者警也,自来用狗以警夜,故狗形之文以为敬。敬字之结构即策狗以警卫之意,与牧 等字例同。茍字讹变为从艸句声之苟,而《说文》两收之。……茍、苟之分已久而茍成废文,苟成虚字,非有殷周古文以为证,乌能知其涯涘耶?”[2]张舜徽云:“茍从羊省,与从艸之苟,绝然二字。隶书与苟字相近,因误为苟。经传中二字相乱之处至多,如《仪礼·聘礼记》‘宾为苟敬’,《礼记·大学》‘苟日新’之类,皆当作从羊省之茍,学者所宜明辨也。”[3] 茍部只有一个属字“敬”,云:“肃也。从攴、茍。”西周早期金文以“茍”为敬;敬字产生于西周早中期之间,是累加义符而成,作为表示肃静之义的专字。西周金文“敬”多用于严肃、肃静义。 茍 ☚ 茍部 敬 ☛ 茍 (jì)己力切。 自急敕也。从羊省。羊,祥也。从勹、口,猶慎言也。𤰈从其省。 【按】敕者,誡也。自急敕,即自己告誡自己,猶慎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