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茅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茅盾1896—1981

浙江桐乡人
著名作家、文化活动家。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第一任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常委、副主席等职。著作有《茅盾全集》。
本姓:沈
原名:沈鸿
谱名:沈德鸿(一说学名)
幼名:燕昌
字:雁冰、燕宾、燕斌、皗冰、皗宾
号:雁宾、燕冰
别号:醒狮山民
笔名:矛盾、茅盾、小凡、山石、凡、子荪、子渔、子敬、乡愚、韦、韦兴、韦君、元枚、云、木子、止水、止敬、毛腾、公羽、风、文、文直、方、方非、方保宗、方莹、方璧、忆秋生、水、孔常、未名、未明、世珍、丙、丙申、丙申生、丙生、石萌、石崩、平、东方未明、叶明、四珍、冬芬、玄、玄珠、玄殊、玄瑛、兰、冯夷、冯虚、冯虚女士、记者、民、来复、吉卜西、扬、曲子、朱仲皕、朱皕、仲、仲子、仲元、仲方、仲芳、华、关敬之、冰、冰文、江、民、阳秋、牟尼、形天、赤诚、迂士、芬、芬君、甫、克、来复、连琐、何典、何籁、伯元、余声、希、希真、狄福、沈玄英、沈仲方、沈余、沈明甫、沈雁冰、沈鸿、沈德洪、沈德鸿、沈霞、直、非非、味茗、易若、明、明心、明甫、典、固、佩韦、钗光、泽、波、宜生、终葵、威、胡绳祖、秋生、秋翁、盾、钟元、逃墨馆主、亮、施华洛、恪、朔、洪丹、珠、损、真、晓、舫、浦、陶然、预、曼、铭、部生、高子荪、朗损、惠、惕、惕若、清、鸿、渔、绳、维、敬、敬之、雁、雁冰、量、湘渔、谢、谢芬、蒲、蒲牢、蒲剑、鼎、微、微名、微明、慕之、蕙、横、横波、德、德洪、德衡、履霜、雕冰、M.MD、P生、YP
化名:沈明甫、保中
别名:仲方、仲芳、沈仲方、燕昌、H·T、T.H
人称:瘦沈郎
代称:毛姑

茅盾1896—1981

著名作家、语言学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曾用笔名郎损、玄珠、冯虚、方壁、石萌、石崩等。“茅盾”是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开始用的笔名。浙江桐乡人。1913年进北京大学预科学习。1916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任职,从此开始文学活动。“五·四”运动时期,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1920年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曾任《小说月报》主编,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北伐战争时期,在广州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在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教官和汉口《民国日报》主笔。大革命失败后赴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与鲁迅等人向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展开斗争。写成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并与鲁迅创办《译文》杂志。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革命文艺运动,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曾在汉口编辑《文艺阵地》,在香港主编《立报》副刊《言林》。1939年应杜重远之请,到新疆学院任教,并任新疆各族文化协会联合会主席。1940年到延安讲学。1946年底赴苏联访问。1947年回到上海,旋赴香港。1948年底到东北解放区。解放后,参加了全国文代会,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和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建国后,曾任文化部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副主席。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以后失去了党的关系,1981年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他的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病逝。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除多部小说外,还有大量文学评论、神话研究、历史故事、散文、杂文和译文。创作有《茅盾文集》、《茅盾评论文集》行世。

茅盾

茅盾评传伏志英上海开明书局1926年版404页,上海现代
书局1932年版404页
茅盾论
茅盾的文学道路
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
茅盾研究资料汇编
黄人影
邵伯周
叶子铭
上海光华书局1933年2月版299页
长江文艺出版社1959年5月版96页
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8月2版197页
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编印1960年6月版
127页
茅盾著译系年目录 中山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室编印广州中
山大学1960年油印本160页
茅盾研究资料集 山东大学中文系、文史哲研究所资料室编
印1979年6月版402页
脱险杂记茅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3月版395
论茅盾的生活与创作孙中田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5月版372页、
1983年5月版372页
我走过的道路(上、中)茅盾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0月版342页
1984年5月381页
我的学生时代
黎明的文学——中国现实主义作家茅盾
茅盾
茅盾
(日)松井博光著
高鹏译
侯成言
新蕾出版社1982年1月版100页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1月版254页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版154页

茅盾的创作历程
茅盾在香港和桂林的文学成就
忆茅公
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乙种)——茅盾研究
资料(上、中、下)
庄钟庆
林焕平
文化艺术出版社编
孙中田查国华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7月版402页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版152页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12月版504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5月版(上)
490页、(中)450页、(下)403页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茅盾专集唐金梅等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版第1卷(上
下册)共1276页、1985年7月版第2卷
(上下册)共1801页
茅盾漫评
茅盾
茅盾研究论文选集(上、下)
茅盾研究(一、二辑)
叶子铭
王钟庆
茅盾研究学会编
茅盾研究编辑部编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6月版335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8月版275页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版856页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6月版321页、
1984年12月版341页
茅盾研究论集
茅盾研究在国外
茅盾史实发微
茅盾年谱
茅盾纪实
茅盾的早年生活
茅盾年谱
回顾
左钟庆
李岫
庄钟庆
查国华
庄钟庆
孔海珠王尔龄
万树玉
茅盾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版597页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版765页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版126页
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3月版508页
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1月版305页
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8月版133页
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10月版483页
新华日报1945年6月24日,解放日报
1945年7月9日,文哨1945年1卷3
略谈雁冰兄的文学工作叶圣陶新华日报1945年6月24日,抗战文艺
1945年第10卷4、5合刊,新文学史料
1982年1期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巨匠沈雁冰同
志在京逝世
 人民日报1981年3月28日
八十自述
根据伟大的革命作家生前请求及其一生的表
现,党中央决定恢复沈雁冰党籍,党龄从一九
二一年算起
茅盾人民日报1981年3月30日
人民日报1981年4月1日,新华月报
1981年4期
别梦依依怀雁冰
茅盾和他的著作
曹靖华光明日报1981年4月1日
解放军报1981年4月2日
创作生涯的开始茅盾人民日报1981年4月3日,文学之路第
10页
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
茅盾香港脱险记
伟大的革命作家——茅盾
崇高的心愿——记茅盾同志临终前二三事
悼雁冰
“我的心向着你们”——记中国现代文学巨匠沈
雁冰一生的最后时刻
钟达岩
霍荣
晓涛
张世楷
周建人
广州日报1981年4月3日
羊城晚报1981年4月4日
中国青年报1981年4月5日
解放日报1981年4月5日
解放军报1981年4月7日
文汇报1981年4月8日
茅盾同志二三事
茅盾近年生活琐记
胡耀邦同志在沈雁冰同志追悼会上的悼词
周艾文
鲍文清
天津日报1981年4月8日
人民日报1981年4月9日
人民日报1981年4月12日,新华月报
1981年4期,中国文艺年鉴(1982)第9
页,中国文学研究年鉴(1982)第35页,
中国电影年鉴(1982)第155页
缅怀我们的大哥沈雁冰
茅盾同志是谁介绍入党的
大节贵不亏——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茅盾
的一生
沈德博等
甘子久
陈鸿滨
天津日报1981年4月12日
长江日报1981年4月12日
辽宁日报1981年4月12日

茅盾与吴兴
茅盾与ABC
忆延安时代的茅盾老师
茅盾与“突兀文艺社”及其他
沈雁冰同志在新疆
回忆茅盾同志二三事——铭记他的诲人不倦的
精神
李广德
吴泰昌
洪流
田苗
王嵘等
胡子婴
浙江日报1981年4月12日
解放日报1981年4月15日
人民铁道1981年4月16日
重庆日报1981年4月19日
新疆日报1981年4月19日
人民日报1981年4月20日
忆茅盾
早年同茅盾在一起的日子里
(法)苏姗娜·贝尔
纳著燕汉生译
胡愈之
人民日报1981年4月25日
人民日报1981年4月25日,新华月报
1981年4期,中国出版年鉴(1982)第41
沈雁冰在党的“一大”前后吴信忠人民日报1981年4月28日,新华月报
1981年4期,支部生活(上海)1981年8
青莲花谢春常在——缅怀茅盾同志琐事漫忆
痛忆茅公二三事
难忘的往事——与茅盾同志辗转新疆的前前后
孙嘉瑞
方殷
张仲实
光明日报1981年5月10日
解放日报1981年5月13日
人民日报1981年5月16日
时过子夜灯犹明——忆茅盾同志
茅盾在唐家沱
追念茅盾先生
关于茅盾与马尔兹的交往
建党前后的沈雁冰同志
茅盾与湖州中学
伟大的战士,伟大的作家——茅盾同志的文学
生涯
茅盾和鲁迅的友谊
阳翰笙
尚丁
吴祖强
沙博理
陈绍康
钱宝林等
乐黛云
人民日报1981年6月13日
光明日报1981年6月14日
光明日报1981年6月14日
光明日报1981年6月16日
文汇报1981年7月27日
工人日报1981年8月9日
解放军报1981年9月15日
文学报1982年3月11日
春雨霏霏润心田——回忆茅盾同志二三事
茅盾与翻译
茅盾与周总理
茅盾在日本京都
师表·楷模
茅盾的话
茅盾在警报声中耕耘(1—5)
陈海仪
邱磊
田苗
钱青
吴骞
范泉
小圃
羊城晚报1982年3月27日
中国青年报1982年3月28日
重庆日报1982年3月28日
解放日报1982年3月28日
羊城晚报1982年4月1日
人民日报1982年4月2日
桂林日报1983年7月10—27日、8月4
文学海洋中的优秀领航员——茅盾与文学新人
“P生”——茅盾的一个笔名
茅盾与科学
往事历历忆茅公
茅盾的晚年生活
回忆茅盾同志
茅盾与《新芒月刊》
茅盾与中国济难会——兼及茅盾的两篇佚文
我的小传
雁冰先生印象记
雁冰先生生活点滴
斯非
姚以恩
彭斯远
白峡
白崇义
罗荪
周安华
倪墨炎
茅盾
吴组缃
以群
文学报1983年9月1日
文汇报1983年9月28日
重庆日报1984年1月23日
文学报1984年3月22日
北京晚报1984年3月26日
人民政协报1984年3月28日
新疆日报1984年9月22日
文学报1985年5月16日
文学月报1934年1期,名家传记第167页
文哨1945年1卷3期
文哨1945年1卷3期,以群文艺论文集第
502页
鲁迅和茅盾的战斗友谊片断
茅盾
单演义人文杂志1957年4期
读书月报1957年7期
从《蚀》到《虹》——论茅盾自大革命到左联前夕
的创作(1927—1929)
叶子铭教学与研究(南京大学)1958年2期
沈雁冰(上、下)陈敬之*畅流1965年32卷1、2期

文学巨人沈雁冰
小记茅盾
茅盾著译年表
关于茅盾的笔名
茅盾自传
李立明
大蛮
孙中田
查国华
*中国学生周报1971年1000期
*南北极1972年24期
吉林师大学报1978年1—4期
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3期
文献1979年1期,丹东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79年1期,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
5辑第207页,中国现代作家传略(上)
第39页
茅盾早期思想研究(1917—1926)
鲁迅与茅盾早期交往的几件事
茅盾笔名(别名)笺注
茅盾在延安
长征胜利贺电与茅盾的关系
茅盾与桐乡青年社
茅盾的家庭及其童年生活
不倦的战士——记茅盾同志
茅盾与上游社
记文坛老将茅盾——茅盾访问记
乐黛云
张漱渝
孙中田
孙中田
翟秀
史明
戈铮王国柱
于逢
史明
如玉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79年1期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1期
吉林师大学报1979年4期
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4期
学术研究1979年6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1期
杭州大学学报1980年1期
人民画报1980年4期
华东师大学报1980年4期
集萃1980年4期,*中国现代作家资料选
粹第2集第42页
茅盾与救国会
《华商报》中有关茅盾的资料
茅盾的早年轶事
我的学生时代
茅盾与文学批评
茅盾的中学时代——调查报告
雾都三访茅盾同志
革命的一生创作的一生——纪念茅盾同志
茅盾在浙江求学过的三所中学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开山祖
忆与茅公相处的日子
敬悼茅公忆旧事
巨匠的遗愿——茅盾在最后的日子里
茅盾晚年生活琐记
鲁迅与茅盾的革命友谊
鲁迅与茅盾
茅盾在抗战时期——纪念他诞生八十五周年
鲁迅与茅盾——在上海时期的战斗友谊片断
茅盾家世及青少年时代活动简表(1896—1916)
延渝道上共征途——忆茅盾同志在延安和重庆
生活片断
史 明
黎话仁等
顾力沛
茅盾
孙中田
孙中田等
唐渭滨
毛代胜
王国柱戈铮
郑朝宗
欧阳翠
锡金
徐和民等
鲍文清
陈震东等
周音
苏光文
周闽倩
钟桂松
赵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6期
抖擞1980年40期
文学报1981年1期
东方1981年1期
东北师大学报1981年1期
东北师大学报1981年1期
史料选编1981年1期
衡阳师专学报1981年1期
杭州大学学报1981年2期
海峡1981年2期
海峡1981年2期
新苑1981年2期
瞭望1981年2期
人物1981年3期
玉林师专学报1981年3期
丹东师专学报1981年3期
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3期
扬州师院学报1981年3期
绍兴师专学报1981年3期
党的生活(上海)1981年3期
茅盾
忆雁冰师
茅公与《文艺阵地》
茅盾同志与红学
忆和茅盾同志相处的日子(1—6)
论茅盾的文学业绩
回忆与茅盾同志有关的几件事
文学巨匠——茅盾的成功之路(上、下)
茅盾别名的由来、茅盾一生共写了多少作品、茅
盾一生共编辑过多少报刊、茅盾一生共使用
过多少笔名?
傅森
碧野
楼适夷
刘梦溪
戈宝权
孙中田
张毕来
李岫
新剧作1981年3期
新文学史料1981年3期
新文学史料1981年3期
红楼梦学刊1981年3辑
新文学史料1981年3期——1982年4期
文学评论1981年4期
贵州社会科学1981年4期
晋阳学刊1981年4、6期
语文教学通讯1981年5期
悼念茅盾同志丁玲人民文学1981年5期,丁玲文集第5卷第
218页

茅盾与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
茅盾的生平及其伟大成就——沉痛哀悼茅盾同
志逝世
吕璜
林焕平
中国妇女1981年5期
广西文学1981年5期,青海湖1981年5
期,历史人物论集第293页
我和茅盾先生的交往
鲁迅第一次和茅盾深谈
在最后的日子里——悼念茅盾同志
茅盾(1896—1981)
常任侠
周晔
罗荪
关国煊
文汇月刊1981年5期
文汇月刊1981年5期
人民文学1981年5期
*传记文学1981年38卷5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5册第199页
记茅盾(上、中、下)
忆茅盾同志——记太平洋战争初期在香港共患
难的日子
陈纪滢
戈宝权
*传记文学1981年38卷6期一39卷2期
散文1981年6期
1980年出版的茅盾作品和茅盾研究论著述
叶子铭 卜合士群众论丛1981年6期
茅盾同志在陕甘宁边区的文学活动与创作
茅盾的青少年时代
与茅盾先生第一次见面的前后
茅盾童年琐话
漫忆茅公二三事
悼念茅盾同志
刘建勋
张又君
骆宾基
钟桂松
丹晨
巴金
人文杂志1981年6期
新疆青年1981年6期
中国建设1981年7期
新疆文学1981年7期
新港1981年8期
文艺报1981年8期,巴金选集第9卷第
683页,怀念集第205页,探索与回忆第
129页
高山景行——关于茅盾同志的回忆
难忘的回忆——敬悼茅盾同志
茅盾帮助成仿吾找到党中央
茅盾、恽代英和革命文学
从“广州三月作书贾”想起——追记茅盾在广州
一带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胡青坡
凤子
陈福康
姚维斗
钱之德
芳草1981年8期
文艺报1981年9期
文学报1981年13期
文学报1981年15期
随笔1981年18期
鲁迅和茅盾的亲密合作
我所经历的“五卅”运动——兼忆当时茅盾的革
命活动和创作生活
王国柱
陈瑜清
杭州大学学报1981年增刊
嘉兴师专学报1982年1期
茅盾——从子夜战斗到黎明
关于茅盾的第一篇文学论文
茅盾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
缅怀茅盾同志
难忘与茅盾同志交往的日子
茅盾的第一篇文学论文
谦虚的品德
俭朴的生活
留给后辈的……
李广德
陈越
李广德
方敬
萧蔓若
邵伯周
孔乃茜
孔明珠
嘉兴师专学报1982年1期
嘉兴师专科学报1982年1期
嘉兴师专学报1982年1期
抗战文艺研究1982年1辑
抗战文艺研究1982年1期
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1期
百花洲1982年1期
百花洲1982年1期
百花洲1982年1期
茅盾和他的女儿女婿
茅盾与“立志”、“植材”
茅盾究竟降生在何宅
“却忆清凉山下路、千红万紫斗春风”——茅盾
在延安的文学活动
金韵琴
戈铮王国柱
春愉秋悦
张科
百花洲1982年1期
杭州大学学报1982年1期
嘉兴师专科学报1982年2期
宁波师专学报1982年2期
初见茅盾的印象增田涉著放华荔
日本文学1982年2期
中国作家笔名探源:茅盾
茅盾抗战时期在兰州的文艺报告
茅盾生平成就概述
茅盾对儿童文学的贡献
少年茅盾的思想印记——读茅盾小学时期的两
本作文
丛杨等
唐祈等
林焕平
金燕玉
吴骞
吉林大学学报1982年2期
社会科学(甘肃)1982年2期
学术论坛1982年2期
江苏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2期
浙江学刊1982年2期
鲁迅与茅盾的第一次会面及其它王仲忱宁波师专学报1982年2期

回忆茅盾同志1946年撰写自传
《申报·自由谈》上用“何典”作笔名撰文的并非
茅盾
戈宝权
何平立
文物天地1982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82年3期
青年沈雁冰与中国共产党
谈四十年代茅盾的行踪
茅盾生平事迹小记
我给茅盾当副官
茅盾与儿童文学
关于茅盾的笔名“子渔”
茅盾参与过的三个文学社团
我和茅盾的交往
小谈茅盾创作的第二个十年——《茅盾四十年
代在香港和桂林的文学成就》前言
李广德
叶子铭
艾杨
任先智
大飞
金燕玉
王中忱
赵景深
林焕平
杭州师院学报1982年3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年3辑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年3辑
贵州文史丛刊1982年4期
天山1982年4期
新文学史料1982年4期
东北师大学报1982年4期
今昔谈1982年5期
广西文学1982年6期
茅盾的早期文艺思想
缅怀沈雁冰表哥
尹骐
陈瑜清
辽宁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6期
文教资料简报(江苏)1982年7、8期,西湖
1983年3期
关于茅盾少年时代的作文的几点质疑
茅盾早期革命活动的一点补充
茅盾小传
凌德
筱佑
文教资料简报(江苏)1982年7,8期
文教资料简报(江苏)1982年7、8期
文献1982年11期,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
第4辑第34页
我初识长者沈雁冰先生的一点回忆陈学昭随笔1982年20期,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
料·陈学昭研究专集第220页,难忘的年
月第105页
茅盾在广州的时候
记茅盾和孔德沚
茅盾与香港《文汇报·文艺周刊》
茅盾1938年至1942年间在香港的活动
茅盾与现代中国
沈雁冰主编《汉口民国日报》期间的思想述评
茅盾在昆明
一九四一年茅盾在香港
茅盾新疆之行
关于茅盾的少年时代
茅盾在新疆
九重泉路尽交期——茅盾与张闻天交谊述略
关于茅盾在日本移居的考辨
茅盾研究简述
茅盾“五四”时期的进化论思想及其文艺观
茅盾在新疆的革命文化活动
李育中
金韵琴
朱伟霖
卢玮銮
赵令扬
徐义君
吴从发
苏德明
王向民
孔海珠
周安华
程中原
侯成言
王向民
丁柏铨
陆维天
随笔1982年20期
随笔1982年21期
抖擞1982年50期
抖擞1982年50期
抖擞1982年50期
浙江学刊1983年1期
抗战文艺研究1983年1期
新文学史料1983年1期
艺谭1983年1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1辑
新疆杜会科学1983年2期
淮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3年2期
浙江学刊1983年3期
资料与研究(上海)1983年3期
南京大学学报1983年3期
新疆大学学报1983年4期,乌鲁木齐文史
资料第5辑第19页
茅盾与瞿秋白
茅盾与司徒宗
茅盾与突兀文学社——抗战文艺运动的一个侧
梦花
金韵琴
穆仁
江海学刊1983年4期
新文学史料1983年4期
抗战文艺研究1983年5期
《茅盾著译年表》补正
我给茅盾当副官
茅盾“创作生涯的开始”
茅盾与外国文艺思潮流派
茅盾是怎样逃出新疆的?
我国进步文化的先驱者茅盾
正确评价一位当代的伟大作家
茅盾在香港活动的一些情况
史明
张国文
白雉山
黎舟等
史明
孙席珍
周扬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5期
山花1983年5期
武汉春秋1983年6期
文艺研究1983年6期
文化娱乐1983年6期
思想战线1983年6期
文艺报1983年7期
文学研究动态1983年9期
茅盾与文学书籍的出版工作庄钟庆上海出版工作1983年10期

一次特殊的旅行——回忆茅盾同志
近五十年来国外茅盾研究概况
尽心竭力,风雨同舟——记茅盾给毛泽东同志
当秘书的一段经历
庄启东
李岫
丰隆
鸭绿江1983年11期
文学研究动态(北京)1983年11期
秘书之友1984年1期
茅盾与“五卅”运动
茅盾的译介外国文学历程
茅盾大革命时期在武汉的活动
茅盾研究的发展脉络简评
茅盾文学道路探源
茅盾小学时代作文本写作时间之我见
日本茅盾研究参考资料目录
茅盾家世概述
关于茅盾外祖父家的一则史料
茅盾笔名(别名)笺注补遗
茅盾的编辑生涯
茅盾兰州逸趣
茅盾生于何宅之我见
关于茅盾中小学时代的若干史实
茅盾在大革命前的社会和革命活动述略——兼
答筱佑同志
许豪炯
黎舟
李广德
孙立川
戈静
钟桂松
(日本)下村作次郎
等编顾忠国译
钟桂松
钟桂松
孙中田
王向民
汤雨
钟桂松
史明
翟同泰
艺谭1984年1期
齐鲁学刊1984年1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年1辑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年1辑
杭州大学学报1984年1期
杭州大学学报1984年1期
嘉兴师专学报1984年1期
绍兴师专学报1984年2期
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2期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2期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2期
艺谭1984年2期
浙江学刊1984年3期
文教资料简报(江苏)1984年3期
文教资料简报(江苏)1984年3期
试论茅盾与“革命文学”论争
茅盾与《笔谈》
茅盾的捐献
论茅盾早期对文坛逆流的抨击
阳翰笙和茅盾
茅盾的鲁迅观
茅盾和《中国的一日》
周恩来与茅盾的战斗友谊片断
先驱者的足迹——茅盾在武汉
茅盾与萧红
茅盾是怎样培养文学新人的
茅盾与篆刻
回忆沈雁冰(上、下)
茅盾与我国新诗运动
茅盾和史沫特莱
茅盾早期政治信仰的确立和他在文艺理论上的
贡献
邵伯周
钟桂松
史明
杨健民
王立鹏
丁尔纲
邵公义
史 明
程克夷等
钟桂松
罗宗义
李广德
郑超麟
丁茂远
查国华
孙慎之
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3期
西湖文学1984年3期
文化娱乐1984年3期
新文学论丛1984年4期
当代文坛1984年4期
鲁迅研究1984年5期
上海出版工作1984年5期
文化娱乐1984年6期
芳草1984年6期
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4年9辑
青春1984年9期
文化娱乐1984年12期
*中报月刊1984年53、54期
杭州大学学报1985年1期
聊城师院学报1985年1期
聊城师院学报1985年2期
缅怀沈雁冰兼及丰子恺、张宗祥
茅盾与象征主义
茅盾早期的革命活动
茅盾笔名辨正
论茅盾的早期文学活动
在抗战逆流中
茅盾——杰出的报告文学作家
论茅盾对瞿秋白的崇高评价
论茅盾与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茅盾——革命文学的巨人
桂林春秋——回忆录(二十九)
“革命文学论争”时期茅盾文艺思想初探
茅盾与现代作家
茅盾在香港的文学活动
茅盾的生平与创作
陈瑜清
黎舟
孙中田
黄景行
范奇龙
茅盾
段百玲
丁景唐
王中忱
丁尔纲
茅盾
沈栖
王钟庆
李标晶
李岫
湖州师专学报1985年2期
福建论坛1985年2期
克山师专学报1985年2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2期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85年2期
苏州大学学报1985年3期
江海学刊1985年4期
浙江学刊1985年4期
中文自修1985年4期
新文学史料1985年4期
中州学刊1985年5期
文史哲1985年5期
学术研究1985年6期
自修大学1985年8期

茅盾在日本
茅盾先生印象记
始终如一的茅盾先生
给茅盾兄祝寿
记茅盾
沈雁冰
茅盾
王向民
陈白尘
朱自清
老舍
黄果夫
戚再玉主编
黎牧
*中报月刊1985年64期
抗战文艺1945年10卷4、5期合刊
抗战文艺1945年10卷4、5期合刊
抗战文艺1945年10卷4、5期合刊
人物种种第2页
上海时人志60页
中外历史名人传略(中国近现代部分)第
285页
沈雁冰
沈雁冰(1896—1981)
方雪钝等*中共人名录第198页
中共党史事件人物录第568页
茅盾林印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17辑第
115页
沈雁冰(美)包华德主编
沈自敏译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民国名人传记
辞典第九分册第175页
茅盾
茅盾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跨越时代和民族的界限——介绍世界各国对茅
盾著作的研究
贾逸君
叶子铭
李岫
中华民国名人传(下册)文学第17页
中国文艺年鉴(1982)第426页
中国文艺年鉴(1982)第430页
悼念茅盾逝世活动综述
沈雁冰
沈雁冰(1896—1981)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生活
田 明
蓬蒿
张敏孝
茅盾
中国文学研究年鉴(1982)第36页
中国历史上的名人第123页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216页
中国出版年鉴(1980)第285页,编辑杂谈
第1页
茅盾在最后的日子里
茅盾对中国进步电影的关注和影响
逝世人物:沈雁冰(1896—1981)
徐民和胡颖
张德明
中国出版年鉴(1982)第43页
中国电影年鉴(1982)第158页
中国百科年鉴(1982)第29页
茅盾
茅盾
茅盾(三则)
补充茅盾的两个笔名
茅盾幼名、名、号、别名、代名、笔名辑录
沈雁冰
茅盾先生著译目录
茅盾
蒋心焕朱德发
林叔曼等
立国
福康
艾扬
李立明
张静庐
中国当代作家小传第126页
*中国当代作家小传第1辑第13页
中国现代文化名人爱国故事第154页
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8辑第418页
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8辑第390页
*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154页
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丙编)第328页
中国现代作家与作品(上海)第92页,中国
现代作家与作品(沈阳)第5页
茅盾(1896—1981)
沈雁冰
沈雁冰
沈雁冰(1896—1981)
邵伯周
王哲甫
阿英
中国现代作家评传第105页
*中国新文学运动史第330页
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第212页
中国新闻年鉴(1984)第674页,文艺论丛
第20辑第197页
怀茅盾
茅盾
在病危的时候——怀念茅盾同志
尼采·进化论·“新使命”——茅盾早期思想探
沈志坚
赵景深
周而复
查国华
文坛史料第164页
文坛忆旧第18页
文学回忆录第192页
文艺纵横谈第3集第105页
茅盾回忆“五四”前后的思想和文艺活动 五四运动回忆录(上)第196页
茅盾在新疆学院
茅盾(1896——1981)
茅盾在左联时期的文学活动
文学巨匠——忆茅盾
茅盾的晚年和创作
茅盾评传
茅盾与现实
任万钧
庄葳等
叶子铭
李岫
彦火
方璧等
钱杏邨
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4辑第41页
古今中外三百名人第359页
左联时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第96页
成功之路第1页
*当代中国作家风貌续编第336页
当代中国作家论第205页
当代中国作家论第213页

到了东京的茅盾
我的学生时代
记茅盾
报考北大前后
我的小学时代
茅盾与郁茹
茅盾的晚年
哀思茅盾先生
沈雁冰
茅盾
沈雁冰
沈雁冰
沈雁冰
二沈记
沈雁冰
茅盾(1896—1981)
我的中学时代及其后
别梦依依怀雁冰
沈雁冰
鲁迅与茅盾
茅盾和文学期刊编辑工作
茅盾
政务院文化部部长沈雁冰
沈雁冰
茅盾(1896—1981)
潘梓年
茅盾
刘盛亚
茅盾
茅盾
张又君
张又君
赵清阁
施秀乔
阿英
方青
钱杏邨
赵聪
江流
刘西渭
江云遐
茅盾
曹靖华
孔另境
马蹄疾
左钟庆
贺炳铨
周末报编委会
读者出版社
当代中国作家论第265页
传记文学选第1集第1页
刘盛亚选集第515页
过去的学校(回忆录)第45页
作家的童年第2集第4页
作家剪影第47页
作家剪影第51页
*沧海泛忆第156页
*近代中国作家论第10页
阿英文集第127页
*现代文坛百象第9页
*现代中国文学作家第2卷第114页
*现代中国作家列传第38页
现代史料第1集第156页
*咀华二集第131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2册第530页
我的童年第9页
曹靖华散文选第47页
*庸园集第29页
*鲁迅与浙江作家第75页
编辑杂谈第2集第203页
新文学家传记第1页
*新中国人物志(上)第49页
新政协重要人物志第26页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5册第742页

茅盾

脱险杂记
我走过的道路(上、中、下)
茅盾在新疆
茅盾评传
茅盾九十诞辰纪念论文集
茅盾
茅盾
陆维天
邵伯周
中国茅盾研究学会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395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988年版3册
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254页
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年11月版447页
作家出版社1987年11月北京版456页
论茅盾的创作艺术浙江省茅盾研究学
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3月版270页
论茅盾的早期文学思想
茅盾
论茅盾的早期文学思想
茅盾书信集
一代文豪:茅盾的一生
茅盾比较研究论稿
杨健民
孙中田 李庆国
杨健民编
刘 麟编
李广德
李岫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版242页
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版186页
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242页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354页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10月版373页
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11月版318页
茅盾研究(第3辑)《茅盾研究》编辑部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7月北京版427
茅盾书信集
编辑家茅盾评传
茅盾:“人生派”的大师
茅盾日记
茅盾
父亲茅盾的晚年
茅盾评传
茅盾:1896—1981
茅盾的青少年时代
茅盾:都市子夜的呼号
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
三位老学者
孙中田 周明编
李频
黄侯兴
查国华 查汪宏编
钟桂松
韦 韬 陈小曼
丁尔纲
沈卫威
睢 雪编著
宋炳辉
张光年
戴平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354页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306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306页
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475页
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版236页
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356页
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815页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180页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98页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32页
人民日报1986年7月14日
人民日报1987年8月28日
在文学巨匠与出版名家之间——记张元济和沈
雁冰的诚挚交往
王英人民政协报1989年5月16日
杰出的作家和战士——茅盾
一份茅盾先生著作的目录
关于茅盾的回忆录
引领向北国——抗战烽火中的茅盾生平事略
茅盾的编辑生涯
论茅盾早期的翻译理论
茅盾和世界弱小民族文学
茅盾在香港的文学活动
雾重庆的生活——回忆录(30—33)
茅盾与《大江月刊》
茅盾——杰出的新诗批评家
十年浩劫中的茅盾
刘绶松
陈漾
朱远升等
曹金林
王向民
杨健民
刘秀兰
李标晶
茅盾
潘颂德
潘颂德
叶子铭
图书馆工作1958年4期
新文学史料1979年4期
新文学史料1980年2期
抗战文艺研究1984年1期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2期
江海学刊1984年4期
长春师院学报1985年4期
学术研究1985年6期
新文学史料1986年1—4期
朝阳师专学报1986年1期
延边大学学报1986年1期
钟山1986年2期

关于茅盾与安定中学的若干史实翟同泰新文学史料1986年2期
在左翼大纛下——茅盾在“左联”时期的文学业
绩述评
李标晶杭州师院学报1986年2期
论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崇高地位
抗战时期茅盾的现实主义理论
浅论茅盾的“为人生”的文学观
《茅盾著译年表》补正
对党追求的一生——纪念茅盾诞生九十周年
论茅盾在汉口《民国日报》社的活动和思想
茅盾:现代中国的文学巨匠
茅盾与杜重远
谭大珩
吴向北
刘国清
瞿同泰
毛代胜
金 芹
樊 骏
周安华
雷州师专学报1986年2期
抗战文艺研究1986年2期
江西大学学报1986年2期
山东师大学报1986年3期
衡阳师专学报1986年3期
郑州大学学报1986年3期
临沂师专学报1986年3期
新疆社会科学1986年3期
茅盾对世界文学的贡献——纪念茅盾诞辰九十
周年
黎 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3期
茅盾早期社会和革命活动拾遗
茅盾的现实主义道路浅探
培植新疆文化苗圃的辛勤园丁
董必武与沈雁冰
新发现的茅盾佚文五篇
茅盾母亲逝世前后
茅盾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艾 扬
梁积荣
李标晶
武胜江
翟同泰辑注
钟桂松
孔令德
齐鲁学刊1986年3期
山西师大学报1986年3期
新疆社会科学1986年3期
春秋1986年3期
南充师院学报1986年3期
杭州大学学报1986年4期
浙江学刊1986年4期
论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开创期的贡献——兼论
茅盾早期文学思想的发展
宋耀宗北方论丛1986年6期
辛勤鼓吹六十年——文学批评家的茅盾
霜重色更浓——茅盾在“文化大革命”中
栾俊林
李标晶
北方论丛1986年6期
广西文学1986年7期
日本的茅盾研究(日)是永骏著 氓
文学研究参考1986年9期
革命文学教育大师茅盾
1985年茅盾研究资料索引
何 刚
翁桂珍等编
南充师院学报1986年增刊
湖州师专学报1986年增刊
从现代我国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看茅盾在“五
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邵伯周湖州师专学报1986年增刊
茅盾三十年代在上海二题
茅盾与湖州关系概述
茅盾六十余年来文学活动的基本特点
美国《二十世纪文学百科全书》中的茅盾条目
茅盾思想发展问题散论
试论编辑家茅盾
王向民
李广德
叶子铭
李广德译
齐忠贤
邵伯周
湖州师专学报1986年增刊
湖州师专学报1986年增刊
湖州师专学报1986年增刊
湖州师专学报1986年增刊
锦州师院学报1987年1期
编辑学刊1987年1期
桐乡茅盾研究会刊(第一期)浙江省桐乡县茅盾
研究学会等
浙江省桐乡县茅盾研究学会1987年
茅公过港活动补志
长篇小说的开拓者——茅盾
茅公谨严邃密一例
一九八六年茅盾研究资料索引
茅盾研究在日本
关于茅盾的笔名——与翟同泰先生商榷
茅盾——作家的知友和导师
吕 剑
陆文采
劳 荣
吴志慧等
顾忠国
陈子善
王维燊
新文学史料1987年2期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87年3期
湖州师专学报1987年3期
湖州师专学报1987年3期
艺谭1987年3期
福建文学1987年3期
读《锻炼》,再读《锻炼》——纪念尊敬的长者茅
盾同志逝世六周年
陈学昭新文学史料1987年3期
在“一大漩祸”中搏击——北伐时期茅盾在武汉田蕙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4期
论辩意识与探索精神的结合——近年来我省茅
盾研究述评
李标晶探索1987年4期
茅盾美学思想刍议
茅盾接受美学观探析
编辑生涯忆茅盾
李庶长等
顾琅川
赵家璧
绍兴师专学报1987年4期
绍兴师专学报1987年4期
编辑学刊1987年4期

《茅盾在昆明》补遗
近两年来的茅盾研究
革命现实主义理论的卓越奠基者——茅盾
评现代文学史中的茅盾研究
“一个真实的茅盾”
张 倩
宋文耀
张大雷
陆文采
沈 思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5期
语文导报1987年8期
唐山师专、唐山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1期
唐山师专、唐山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1期
当代文坛1988年1期
人生·艺术·介绍外国文学的目的——二十年
代初期郭沫若与茅盾的论争述评
邵伯周郭沫若学刊1988年1期
从茅盾给我最后一信想起的几件往事
风涛荡激的商务十年——茅盾早期活动纪略
茅盾:“文革”浩劫中的磨难
茅盾与外国文学年表
茅盾“文革”期间赋闲生活
茅盾与“五卅”运动
茅盾与丹纳
试论茅盾现实主义历史文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对查国华《茅盾年谱》的几点补正
茅盾:人生顶峰夕照明
关于茅盾、艾青抗战文艺活动若干史实的补正
沈雁冰对大革命后期中国资产阶级的正确分析
国外茅盾研究中的史料舛错辨正
茅盾、郭沫若笔名订补
同志·挚友·知己——茅盾与瞿秋白
沈雁冰宅被抄事件初探
茅盾对古典文学研究的贡献
茅盾翻译活动初探
论茅盾、老舍、巴金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贡献
赵家璧
曹金林
李广德
薛 闻
叶子铭
王向民
葛长伟
李树槐
薛 闻
李广德
李建平
虞崇胜
钟桂松
刘继超
钟桂松
康 锋
尹恭弘
任晓晋
李存光
新文学史料1988年1期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1期
湖州师专学报1988年1期
湖州师专学报1988年1期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1期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2期
山东师大学报1988年2期
中国文学研究1988年2期
湖州师专学报1988年3期
湖州师专学报1988年3期
抗战文艺研究1988年3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3期
绍兴师专学报1988年3期
文教资料1988年3期
江南1988年4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4期
文学遗产1988年4期
外语研究1988年4期
江海学刊1988年6期
心火未灭——“文革”期间茅盾撰写回忆录的前
前后后
叶子铭人物1989年2期
关于茅盾和丁玲生平与创作年谱补充张宝珍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2期
茅盾与中外文学关系的新探讨——第四届全国
茅盾研究学术讨论会综述
 文学评论1989年2期
茅盾与外国文学关系的研究成果述评
茅盾的文学编辑工作
我的茅盾研究观
茅盾与中国古代文学(年表)
茅盾与孔德沚、秦德君关系初探
茅盾与现代主义文学
茅盾研究资料索引(1987—1988)
沈雁冰在新疆的抗日救亡活动
茅盾与中国的报告文学
茅盾与近代俄国文学
茅盾与现代中国女作家
港台学者论茅盾
黎 舟
庄钟庆
林焕平
宏 达
李广德
汪亚明
吴 艺
庄 严
王欣荣
黎 舟
张衍云
树 玉
福建论坛1989年2期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2期
湖州师专学报1989年3期
湖州师专学报1989年3期
湖州师专学报1989年3期
湖州师专学报1989年3期
湖州师专学报1989年3期
实事求是1989年4期
青海社会科学1989年4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4期
宁夏大学学报1989年4期
浙江学刊1989年4期
我与茅盾的一段情——愿以本文,引起健在者
的追忆与补充
秦德君青春丛刊1989年6期
试论茅盾前期的文艺思想(上、下)
谈茅盾的美学观
翟同泰
项文泉
新疆大学学报1989年12期
语文学刊1990年1期
一位曾经给茅盾的生活与创作以很大影响的女
性——秦德君的对话录(1、2)
沈卫威许昌师专学报1990年2、3期
茅盾对文学批评建设的历史贡献
茅盾美学思想探微
文学研究会时的茅盾与法国文学
论茅盾的《徐志摩论》
王建中
刘国清
苏 华
徐越化
社会科学辑刊1990年2期
江西大学学报1990年2期
文艺理论与批评1990年3期
湖州师专学报1990年3期

茅盾《我走过的道路》百处错误概说
略论茅盾在延安的理论成就
茅盾同志十年祭
茅盾和涵芬楼
沈卫威
孙国林
姚雪垠
黄少明
湖州师专学报1990年3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3期
中流1990年4期
图书馆员1990年4期
中国革命与茅盾的文学道路新研讨——浙江
“中国现代文学研讨会”综述
 浙江学刊1990年5期
编辑大师茅盾
郑超麟谈沈雁冰
五四时期茅盾文学观及其对文学史的影响
关于茅盾同志的三封信
王 醒
郑晓方记录
杨 扬
袁良骏
编辑之友1990年5期
新文学史料1991年2期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年4期
新文学史料1994年2期
茅盾的晚年生活韦 韬 陈小曼新文学史料1995年1—4期,1996年1、2
与日月兮同光——纪念茅盾文学大师百岁诞辰
回忆茅盾先生二三事
茅盾答问实录
难以忘却的记忆
赵清阁
范 泉
庄钟庆
孙中田
新文学史料1996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96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96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96年2期
继承茅盾的文学遗产——纪念沈老师诞辰一百
周年
赵 明新文学史料1996年2期
步循先驱、聆听教诲
新发现的茅盾给任何的两封信
茅盾的晚年生活
茅盾与抗战时期的新疆新文化运动
万树玉
陈 辽
韦 韬 陈小曼
陆维天
新文学史料1996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96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96年3、4期
西域研究1996年3期
现代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第四届茅盾研究学
术讨论会在厦门召开
李方诗等主编中国人物年鉴(1989)第235页
著名文学家茅盾诞辰百年展览在京举行中国人物年鉴编辑
部编
中国人物年鉴(1997)第259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党、政、军领导人:沈雁冰
茅 盾(1896—1981)
茅 盾(1896—1981)
“你去当这面旗帜吧”——毛泽东与茅盾
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茅盾
默默的关注与牵挂
茅 盾(1896—1981)
沈雁冰(1896—1981)
沈雁冰(1896—1981)
茅 盾(1896—1981)
20世纪中国著名文学家茅盾(1896—1981)
茅 盾
中国人物年鉴社编
汪 新主编
范济国
陈 微
林 印 颜 平
谢超美
马洪武等编写
廖盖隆等主编
陈予欢编著
京 声 溪 泉
李维民主编
林 印
中国人物年鉴(1999)第23页
中国民主党派名人录第457页
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第215页
毛泽东与文化界名流第136页
民国著名人物传第4卷第334页
名人与光明日报第213页
抗日战争事件人物录第503页
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第433页
黄埔军校将帅录第634页
新中国名人录第250页
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35页
民国人物传第6卷第316页

3

(词)近现代·茅盾

序:辛亥革命之前年,余曾求学于湖州中学,近有湖州来人谓解放后湖州工农建设气象蓬勃,前途大好,喜而赋此。

六十年前景凄凉。垄下多稂。

陌上无桑。而今日月换新装。

八茧蚕忙。双季稻香。

厂矿安排细较量。翘首钱塘。

俯视金阊。工农子弟焕文章。

泖溇汪泱。苕霅流长。

(词)近现代·茅盾

序:甲寅人日友某感怀三十年前脱险之事,作此记之。

何处荒鸡唤曙光。闻笛山阳。

凄切寒螀。骑鲸捉月忒颠狂。

且泛艅艎。适彼乐乡。

心事浩茫九转肠。有美清扬。

在水一方。相思欲诉又彷徨。

月影疑霜。花落飘香(一九七四年二月)。

(词)近现代·茅盾

美满因缘翰墨香。女也缣湘。

男也缥囊。佳人国士好风光。

兰也芬芳。菊也傲霜。

竞争上游建设忙。华也飞翔。

关也腾骧。两聋大小共称觞。

欢也刘娘。喜也朱郎(一九七四年二月)。


2

(词)近现代·茅盾

维新大业。

数出版先驱,堪推巨擘。

世事白云苍狗,风涛荡激。

顺潮流左右应付,稳度过,滩陡浪急。

曾开风气,影印善本,移译西哲。

忆往昔鱼龙混杂。

渐小人嚣张,君子缄默。

学术传播正路,险堕邪僻。

人民革命换天地,红太阳普照无极。

工商改造,旧瓶新酒,愿长芳冽(一九七七年九月杪)。

(词)近现代·茅盾

老骥伏枥。

瞑想峻坂巅,追云栖月。

寒雾迷濛岭树,望中蓊郁。

琼楼玉宇渺茫处,倚苍穹,连蜷雌霓。

罡风乍起,天旋地转,只余寥寂。

万事人间竞冲激。

问猿鹤虫沙,何喜何戚。

奇正相生相尅,自然规律。

几多霸业随流水,但覆辙有谁警惕。

洪波喷拍,寰球震荡,电闪雷劈(一九七七年六月二十二日)。


1

(词)近现代·茅盾

序:圣陶兄以新作菩萨蛮见示,谓志香山同游之欢。不敢藏拙,次韵奉答,并希指正。

游兴岂为高龄敛。童颜鹤发添明艳。

扶杖访秋山。别来已十年。

解颐藏胜义。宇宙亦匏系。

云散日当空。山川一脉红(一九七四年十月二十八日)。


8

(词)近现代·茅盾

几度芳菲鹈鴂,一番风雨仓庚。

斜阳腐草起流萤。

牛鬼蛇神弄影。

可笑沐猴而冠,剧怜指鹿盈廷。

五洲怒火正奔腾。

齐唱东风更劲(一九六四年一月三十一日)。

(词)近现代·茅盾

寰宇风雷决荡,中心拉美亚非。

蛙鸣何必分公私。

青蝇营营遗矢。

反帝反修反殖,不分南北东西。

高悬明镜照魅魑。

不塞不流不止(一九六四年三月二十七日)。

(词)近现代·茅盾

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⑴。

往昔风流嗟式微。

历史经验记取。

解放花开灿烂,四凶霜冻百卉。

天青雨过布春晖。

又见千红万紫(一九七七年十二月)。

(词)近现代·茅盾

祖国红花开遍,故乡喜沾余妍。

新装改换旧垄阡。

县委领导关键。

双季稻香洋溢,五茧蚕忙喧阗。

工农子弟竞攻坚。

那怕科技关险。

(词)近现代·茅盾

形象思维谁好,典型塑造孰优。

黄钟瓦釜待搜求,不宜强分先后。

泰岱兼容抔土,海洋不择细流。

而今借鉴不避修,安得划牢自囿(一九七九年八月五日)。

(词)近现代·茅盾

萤火迷离引路,蚊雷嘈杂开场。

鼓吹两部闹池塘。

谩骂诡辩撒谎。

白骨成精多诈,红旗之阵堂堂。

九天九地扫欃枪。

站出来者好样(一九六四年五月三日)。

(词)近现代·茅盾

舞袖轻扬云转,歌喉委宛波回。

舒腰投足起风雷。

烧尽人间腥秽。

者番芝兰幽秀,前头松柏崔嵬。

为君高举夜光杯。

浩气沛然宇内(一九六三年十月七日)。

(词)近现代·茅盾

民族加强团结,齐心有所作为。

百家争艳更争奇,革命红旗高举。

文教之花灿烂,枝多叶茂根深。

奔腾万马又长征,攻险攻坚必胜(一九七九年六月二十四日)。

茅盾

茅盾1896—1981

文学家、翻译家、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13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入商务印书馆工作。1920年主编《小说月报》。1921年与郑振铎、周作人等创建文学研究会,从事文艺理论批评,积极引进西方进步的文艺思潮,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1926年在广州参加大革命,后赴武汉主编《民国日报》,并开始创作《幻灭》等小说。1928年去日本,发表反映农村破产的《春蚕》《林家铺子》等短篇。1932年出版长篇名著《子夜》,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实绩。抗战初在上海参加《救亡日报》的工作,主编《烽火》,后赴武汉任“文协”理事,主编《文艺阵地》。1939年抵新疆。后辗转延安、重庆、香港、上海等地,除继续创作外,曾主编《笔谈》《文联》等多种文艺刊物。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文化部长等职,主编《人民文学》《译文》等刊物。茅盾是我国现代小说巨匠,作品展示出广阔的时代风云,以善于概括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细腻入微地刻画人物性格著称。新中国成立前主要有长篇小说《蚀》三部曲、《虹》、《子夜》、《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小说集《野蔷薇》,散文集《话匣子》《苏联见闻录》,论著《神话杂论》《西洋文学通论》,译作《团的儿子》《俄罗斯问题》等;新中国成立后著有《夜读偶记》《鼓吹集》《茅盾文艺评论集》《茅盾诗词集》《茅盾近作》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等。有《茅盾全集》。

☚ 刘延陵   陈西滢 ☛
茅盾

茅盾1896.7.4—1981.3.27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有佩韦、方璧、止敬、玄等。浙江桐乡人。出生于一个世袭中医家庭。父亲为前清秀才,却有民主维新思想。母亲具有良好的旧文学修养。他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小学毕业后,先后在浙江省立第三中学、第二中学、杭州私立安定中学读书,中学时代深受辛亥革命的民主革命思想启发。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毕业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从此开始他的文学生涯。初期主要写作杂感和外国文学介绍。五四运动爆发后,受到陈独秀等人的影响,对新文学的开拓作出了重大贡献。1920年接编《小说月报》,进行全面革新,提倡白话文和写实文学。使其成为新文学初期的重要阵地。他这时期所写的《新旧文学评议之评议》,表露出他后来努力提倡为人生文学的见解。1921年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发起成立新文学运动中最早的大型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大力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同时致力于理论批评和外来思潮及理论的译介,发表了《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等论文,对初期新文学的发展及接受外来影响有重要意义。1923年至1926年间,政治活动占据了他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曾和恽代英等奉中国共产党之命在上海组织了国民党左派的上海市党部,后出席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历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武汉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枝教官、《民国日报》主编等职务。1927年四一二事件后,他回到上海,转入地下,思想一度陷于苦闷和彷徨,从此开始以写作谋生。第一部长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即写于1927年—1928年间,以大革命时期为背景,描绘了一群知识分子内心的苦闷,带着低沉的基调揭示了现实生活里的黑暗和抗争,作品引起了文坛的广泛注意。这和他同时期发表的论文《从牯岭到东京》的倾向是相似的。1928年去日本,在异邦居留期间,他除了进行学术研究,发表了《中国神话ABC》等著作,还写了长篇小说《虹》(1930年出版),短篇小说集《野蔷薇》(1929年)、《宿莽》(1931年)等。1930年初回上海后,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与鲁迅交往日深,在反文化“围剿”中并肩战斗。随着思想的变化,创作上也出现了新面貌。1932年前后,是他创作力最旺盛,收获最丰富的时期。回国后最初一年间,写了中篇小说《路》(1932年)及若干取材于历史题材的短篇小说,随后写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子夜》(1931年),以及后来出版的小说集《春蚕》、《泡沫》、《烟云集》,包括著名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等作品,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势力入侵后,城市的动荡不安和农村面临的崩溃,塑造了吴荪甫、林先生、老通宝等一系列成功的人物形象;作品的视野广阔,描写深刻,反映出作家善于描绘时代风云的艺术才能,从而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子夜》的出现是革命文学在小说创作上的重大业绩,在文坛上引起很大的震动,曾被翻译成多种外文出版,赢得了国际上的声誉。抗战前期,他还写了长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以八一三事变前后的上海社会为背景,展现了人民的抗日激情。他在香港居留时写的长篇小说《腐蚀》,是继《子夜》之后又一部重要的作品。反映抗战后期国统区里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搏斗,爱憎分明,富有艺术感染力。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返回桂林和重庆,写了中篇小说《劫后拾遗》、短篇小说《某一天》等(后结集为《耶稣之死》出版),以及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走上岗位》等,还有近百篇文学评论文章、大量的散文杂文,充分显示了一个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的艺术实绩和旺盛的创作力。同时他还参加各种抗日文化活动,1939年曾去新疆工作,1940年在延安作短期逗留。建国后,他主要从事文化和文艺界的领导工作。同时撰写了一批评论文章,后结集为《鼓吹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读书杂记》及《关于历史和历史剧》等。致力于文学创作的发展,扶植和培养青年作家。他一生的大量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同时他又是“五四”初期译介外国文艺思潮和理论的先行者之一,并长期重视对新文学创作的评论工作。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十分重大的贡献。

☚ 范烟桥   林纾 ☛

茅盾

茅盾

(生平经历、小说创作及其它文学活动见小说卷)早在“五四”时期,他便写了为数众多的杂感。二十年代中期开始创作文艺性散文,几十年来贡献出大量的优秀散文作品。建国前出版的散文集有: 《宿莽》、《茅盾散文集》、《话匣子》、《速写与随笔》、《印象·感想·回忆》、《白杨礼赞》、《生活之一页》、《脱险杂记》、《苏联见闻录》等。作者以“为人生”为文学创作的原则,自述“未尝为要创作而创作——换言之,未尝敢忘记了文学的社会的意义”(《我的回顾》)。他的散文始终不离社会人生。《五月三十日下午》描写了五卅惨案后南京路的情景,表达了“一面是庄严的斗争,一面是荒淫与无耻”的社会政治主题。写于大革命失败后的一组散文忠实地记录下了作者当时在愤懑中夹杂着幻灭,在痛苦中饱含着期待的复杂情感,也是当时严峻的政治形势和受挫的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的真实写照,“象征了一个时代的苦闷”(阿英:《茅盾小品序》)。“左联”时期写出了《雷雨前》、《沙滩上的脚迹》等充满着革命乐观精神的散文。与此同时,作者将更大的注意投向广泛的社会人生。《故乡杂记》、《乡村杂景》、《大旱》等记述了那个时代的民族危难,商业凋敝,农村破产的种种景象,揭露了在畸形发展起来的以腐化享乐为特征的半殖民地都市文化掩盖下的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罪恶和国民党政府的倒行逆施,在一个相当广阔的范围内反映了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生活。写于抗战时期的那些散文真切地表达了他的抗日激情。他访问延安归来后创作的《白杨礼赞》和《风景谈》写下了“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留给作者的深刻印象,他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创造了感人至深的新生活的诗情画意。《“战时景气”的宠儿——宝鸡》、《新疆风土杂忆》等则是对战时国统区社会生活的记实,形似速写,其实是大后方人生世相的精彩刻划。郁达夫认为: “中国若要社会进步,若要使文章和现实生活发生关系,则象茅盾那样的散文作家,多一个好一个;否则清谈误国,辞章极盛,国势未免要趋于衰颓。”(《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他的散文,在题材与旨意上都有着强烈的时代感与社会感;那些象征式的抒情作品,大多写得清新、精巧,寓意深刻;那些写实性的人生速写,大多着眼于社会“全景”,长于一针见血的议论,是属于“社会分析”型的散文佳构。

☚ 范泉   欧阳翠 ☛

茅盾

 即“沈雁冰”。

茅盾1896—1981

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开始早期文学活动。五四运动时期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1920年11月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1920年8月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大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1930年春回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任领导工作。抗日战争时期是国统区革命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曾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9年7月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建国后,历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始出版40卷本的《茅盾全集》。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茅盾伦理思想的核心是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五四运动前后,茅盾对社会伦理问题充满兴趣,特别是在妇女解放和婚姻家庭道德方面,发表了大量文章,抨击了封建礼教,提倡个性解放、人道主义和新性道德。在这个时期,他已经明确主张“照社会主义者提出的解决法去解决中国的家庭问题”。关于文学家的责任,他认为应当是表现社会、民族的人生,“放出平民文学的精神”。1922年,茅盾开始探索革命文学,力图用无产阶级的文艺理论来指导创作。1927年至1928年,著《幻灭》、《动摇》、《追求》三部中篇结集的《蚀》,描绘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思想和道德面貌。之后出版短篇小说集《野蔷薇》,描写了一群青年女子爱情生活的不同遭遇,揭露了旧礼教的弊害,反映了新旧文化的激烈冲突。1929年著长篇小说《虹》,成功地塑造了梅女士这个从追求个性解放到走向革命道路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1931年至1937年,著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多角关系》、《少年印刷工》,短篇集《春蚕》、《茅盾散文集》等。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各种体裁、各种手法,刻划了当时社会上各个阶层、各个阶级形形色色的人物,塑造了不同性格的典型形象,具有重要的社会伦理意义。《子夜》堪称是一部形象的社会伦理百科全书。抗日战争时期,主张抗战文艺必须反映抗战现实。著《锻炼》、《腐蚀》、《白杨礼赞》、《生活之一页》、《脱险杂说》、《苏联见闻录》、《杂谈苏联》等作品,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伟大精神,洋溢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歌颂了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主要从事国家文化方面的领导工作。著有《鼓吹集》、 《鼓吹续集》、《夜谈偶记》、《茅盾诗词》等。

茅盾1896—1981

浙江桐乡人。即沈雁冰。文学家。1940年被邀请到新疆迪化,先后担任新疆文化协会委员长、中苏文化协会新疆分会会长、新疆学院教育系主任。为新疆文化、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盛世才制造“阴谋暴动案”后,被迫离开新疆。

茅盾

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笔名,此外还有100多个笔名。浙江省桐乡市人。生于1896年7月4日,卒于1981年3月27日。儿童少年时代受维新派父亲和通文理、有远见的母亲的教育以及辛亥革命的影响。1916年夏天,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17年,辑录中国最早的寓言选《中国寓言初编》,并参与《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1920年底主编《小说月报》,实施全面革新,并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茅盾成为第1批党员之一。此期间发表译著130余篇和多篇文学评论文章。1930年4月加入“左联”,1934年9月协助鲁迅创办《译文》杂志。1949年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长,并连任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主席。茅盾一生著述甚多。不仅有《蚀》、《子夜》、《腐蚀》等多部中长篇和《春蚕》、《林家铺子》等短篇小说,还有大量散文、文学评论和译著。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0卷本《茅盾文集》,并从1984年开始陆续出版40卷本《茅盾全集》。

茅盾

073 茅盾1896—1981

文学家、翻译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16年,北京大学文科预科班毕业,供职于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同年与孙毓修合译出版美国卡本脱《衣食住》,从此他的翻译工作就不曾间断。1920、1921年间翻译作品即达80余篇。这些译作提倡妇女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批判黑暗现实,揭示现实社会人生的痛楚与矛盾。此后还有《雪人》、《桃园》、《文凭》、《团的儿子》、《复仇的火焰》、《俄罗斯问题》、《苏联卫国战争短篇小说译丛》等译作问世。1934年,他协助鲁迅创办《译文》月刊,并在《译文》、《文学》和《世界文库》上发表30余篇文学作品。茅盾自1916年至1948年,共出版译著40余种,发表译文240余篇,其中有小说、戏剧、诗歌、散文、文艺理论、科学常识、社会评论等。1949年后,仍主持《译文》(世界文学)的工作。在翻译中,他努力实现信达雅的准则。主张翻译要尊重原作的面貌,也要有创造性,要能把原作的风格和神韵传达出来。

☚ 陈西瀅   成仿吾 ☛

茅盾

192 茅盾1886—1981

现代文学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16年北京大学预科毕业。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把《小说月报》改造成新文学的阵地。1927年赴武汉任《民国日报》总编。1928年7月赴日本,1930年春回上海任“左联”执行书记。抗战后赴武汉任“文协”理事兼《抗战文艺》编委,后到香港主编《立报》副刊。1939年去新疆学院任教。1940年5月去延安,后转赴重庆、香港、桂林等地进行抗战文化活动。抗战胜利后曾去苏联访问。建国后出任文化部长等职务。茅盾一生著作甚丰,出有小说集、散文集、剧本、文艺评论集多种。长篇巨制 《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都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50年代和80年代先后出版过《茅盾文集》和 《茅盾全集》。

☚ 周作人   刘半农 ☛
茅盾

茅盾1896—1981Mao Dun

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又名沈雁冰,字燕昌。1896年7月4日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乌镇的一个书香世家。
茅盾自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广泛阅读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打下了坚实的古典文学根基,同时他又从父辈那里间接受到了资产阶级科学和民主的思想影响。中学时代受到辛亥革命的洗礼,思想上萌发了反封建的民主意识。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后因家境窘困而辍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直至1925年末,这十年他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的研究和批评、译介外国文学作品,曾发表过《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等重要文艺论文。同时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倡导“为人生”的文学主张,1921年接编并全面革新了《小说月报》,使之成为发展新文学的重要阵地。同年他又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参与了最早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组建工作。与此同时他还积极投身实际革命活动,1921年初即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随即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1927年秋至1928年春完成了处女作《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三个连续性的中篇小说),首次以“茅盾”的笔名发表,从此正式开始小说创作。《虹》以真实细腻的现实主义笔法,展现了大革命时期部分青年知识分子追求、动摇、幻灭、再追求的心灵历程,显示了茅盾初期创作的艺术个性。1928年夏茅盾东渡日本,在日本创作了长篇小说《虹》,体现出在思想和艺术上力图摆脱沉闷的明显进展。又写下一些短篇小说和散文,并结成他最早的短篇小说集《野蔷薇》(1929),同时还完成了《中国神话研究ABC》和《西洋文学通论》等文艺理论著作。
1930年春茅盾自日本回国后,立即在上海参加左翼文学运动并加入“左联”。1932年起茅盾的创作开始有意识地实现“大规模的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计划,进入创作高潮期,先后完成了著名长篇小说《子夜》(1933)、短篇小说《林家铺子》(1932)、《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1932)等,这些作品以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确立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的地位,并且也显示了当时左翼文学运动的辉煌成就,尤其是《子夜》已成为现代小说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在此前后,茅盾还分别创作了中篇小说《三人行》(1931)、《路》(1932)、《多角关系》(1936)和一些短篇历史小说。
抗战爆发后,茅盾辗转各地投身救亡活动,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主编了《文艺阵地》等刊物,积极推动抗战文艺的蓬勃发展。1940年5月曾由新疆到延安,并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写成了歌颂解放区人民革命精神的著名散文《白杨礼赞》和《风景谈》。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茅盾陆续创作了《腐蚀》(1941)、《霜叶红似二月花》(1942)、《走上岗位》(1943)、《锻炼》(1948)等长篇小说,完成了剧本《清明前后》(1945),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小巫》、《委屈》、《耶稣之死》等。其中以“皖南事变”为背景的《腐蚀》,以其揭露反动统治黑暗与罪恶的大胆和深刻,成为《子夜》之后的又一部现实主义力作。1946年底茅盾访问了苏联,后著有《苏联见闻录》(1948)、《杂谈苏联》(1949)两部书。1949年7月茅盾在北平出席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会上作了题为《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国统区文艺》的报告,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茅盾长期担任新中国文化事业的领导工作,并继续撰写了大量文艺批评文章和回忆性的文章,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出了毕生的努力。1981年3月27日茅盾在北京病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起陆续出版的《茅盾全集》(40卷本)将收录茅盾的全部作品。中学语文课本也将茅盾的《白杨礼赞》、《风景谈》、《春蚕》等作品作为重点保留篇目。

☚ 郭沫若   巴金 ☛
茅盾

茅盾1896—1981Maodun

现代作家、文学批评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人。父亲是清末秀才,从小受到较开明的家庭教育,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 “五四”运动时期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主编大型文学刊物 《小说月报》,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从事文学批评和翻译工作。1926年在广州、上海、武汉等地从事革命宣传工作。1927年开始以茅盾为笔名发表小说, 同年去日本。1930年回国, 加入左联并担任领导工作。抗战爆发后,先后在长沙、武汉、香港、广州等地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9年到新疆学院任教,1940年到延安, 曾在鲁迅文学艺术院讲学, 完成优秀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后又到重庆、上海等地。1946年底赴苏联访问。解放后曾任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人民文学》主编、文化部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长篇小说《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小说以上海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为主线,环绕这条主线,反映了1930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这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奠定了长篇小说革命现实主义的基础。此外,描写20年代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社会变动的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反映30年代广大农民的深重苦难和他们从守旧、迷惘中觉醒,终于起来抗争的历史动向的“农村三部曲”( 《春蚕》、《秋收》、《残冬》); 以及揭露抗战后期重庆豺狼当道、特务政治罪行的长篇小说《腐蚀》;描写经济崩溃时期中小资产阶级命运的短篇小说 《林家铺子》。这些都是茅盾的重要作品。茅盾小说形象地描绘了民主革命时期中国的社会风貌, 表现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动向及彼此间的矛盾冲突, 尤其是塑造了资产阶级典型人物的形象体系。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概括, 清晰的时代风云的展示与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融为一体,布局宏伟精巧,语言简洁生动。茅盾在文学批评和理论方面卓有建树, 主要论著有 《小说新潮宣言》、《鲁迅论》、《王鲁彦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抗战期间中国文艺运动的发展》、《鼓吹集》、《夜读偶记》等等。他坚持文学为人生为社会利益服务的现实主义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茅盾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虹》、《第一阶段的路》、《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路》、《三人行》,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以及一大批译著等等。人民文学出版社自1983年起陆续出版的40卷本《茅盾全集》收录了他的全部文学著作。

☚ 叶圣陶   闻一多 ☛
茅盾

茅盾

现代著名作家。生于1896年,卒于1981年。原名沈鸿德,字雁冰,曾用笔名郎损、玄珠、沈余、方璧等。浙江桐乡人。茅盾出生于一个比较开明的家庭,1913年,进入北京大学预科班学习,开 始接受新思想。1916年,茅盾来到上海,并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并从此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1920年,任《小说月报》 主编。1921年,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共同发起组织了著名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茅盾早期的文学活动主要是从事文学批评与翻译介绍外国优秀进步的文学作品,积极倡导 “为人生”的实现主义文学。1926年,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教官,后任 《民主日报》主编。这一时期的主要创作有: 处女作 《蚀》 三部曲,其中包括三部相对独立的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大革命失败后,茅盾东渡日本,这期间他创作了长篇小说《虹》。1930年,茅盾回到上海,并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完成了长篇小说 《子夜》的创作,同时还创作了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茅盾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当选为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38年,茅盾到新疆讲学,并任新疆各族文化联合会主席。1940年5月,由新疆辗转来到延安,并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又由延安到重庆、桂林、香港等地。这一时期他陆续完成了长篇小说 《腐蚀》、《第一阶段的故事》、《霜叶红似二月花》的创作,同时还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委屈》,散文集 《炮火的洗礼》、《见闻杂记》、《时间的记录》和剧本 《清明前后》等等。1949年,茅盾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新中国成立以后,茅盾历任文化部长、第 一至五届人大代表、第 一至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及副主席等职。这期间还担任过 《人民文学》 和《译文》的主编,同时又有 《鼓吹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关于历史和历史剧》、《杂谈短篇小说》等文艺理论著作问世。195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 《茅盾文集》,其中收入了6部长篇小说、4部中篇小说、50多个短篇小说、1个剧本和11部散文、杂文集。茅盾一生投身革命事业,辛勤笔耕,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他的 《子夜》、《春蚕》等作品曾多次被搬上银屏,家喻户晓,影响更加广泛。他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郁达夫   林语堂 ☛

茅盾1896—1982

作家、文艺批评家和文艺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21年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写实主义”文学。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担任领导职务。抗日期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部长和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在文学活动中,编辑过《小说月报》、《文艺阵地》和《人民文学》等著名文艺刊物。主要创作有小说《蚀》、《子夜》、《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腐蚀》、散文《白杨礼赞》和《风景谈》等,另有文学论著《鼓吹集》和《夜读偶记》等。1958年出有《茅盾文集》10卷本,40卷本《茅盾全集》在出版中。小说创作多以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为题材,视野广阔,思想深刻。为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茅盾

茅盾1896—1981

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其笔名。浙江桐乡人。幼年在乌镇的一所教授新学的小学就读。1909年始,就读于湖州第三中学堂、嘉兴中学堂和杭州安定中学校。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8月,就业于上海商务印书馆。先后在英文部和国文部,开始翻译、编写工作。1920年11月,接编并全部革新了《小说月报》。与郑振铎、王统照、叶绍钧、周作人等人于1921年1月成立了“文学研究会”。以《小说月报》为文学研究会倡导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阵地,对新文化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年,积极参加共产主义运动,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曾任党中央的秘密联络员。后在党所办的平民女校、上海大学任教。1925年直接参加了“五卅”运动。同年年底,茅盾被选为左派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代表,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7年春,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大革命失败后,遭国民党反动派通缉。自此以茅盾为笔名,开始文学创作,从事文学活动。创作了中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1928年7月去日本,写有长篇小说《虹》等。1930年返回上海,与鲁迅一起组织左翼作家联盟,一度担任“左联”执行书记。为发展革命文艺,团结和壮大革命文艺队伍,反击国民党文化围剿作出了重大贡献。相继创作了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和《残冬》等。抗战时期,广泛团结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后转至长沙、武汉、香港、广州等地。1938年3月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39年3月在新疆学院任教,并任新疆文化协会的委员长。1940年5月抵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讲学。10月,到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其时创作了著名的优秀散文《白扬礼赞》和《风景谈》。1941年5月在香港,任邹韬奋主持的《大众生活》周刊的编委,在该刊上连载长篇小说《腐蚀》。之后又到桂林,完成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和《劫后拾遗》等。1945年第一个剧本《清明前后》问世,于9月上演于重庆。进步的文艺界为纪念茅盾创作活动二十五周年,于1945年6月举行了庆祝会,同时发起茅盾文艺奖金征文。抗战胜利后,茅盾到上海主编《文联》杂志。1946年底,应苏联文化协会邀请赴苏访问,有《游苏日记》和《苏联见闻录》、《杂谈苏联》两书出版。1947年又被国民党政府逼迫至香港。在香港写了许多文艺论文、杂文和随笔。1948年后半年写作了反映抗战生活的长篇小说《锻炼》。1949年2月回北京,参加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届文代会,当选为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过文化部长、《人民文学》杂志主编,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后被选为全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81年3月27日,因病于北京逝世。

☚ 林语堂   郁达夫 ☛
茅盾

茅盾

茅盾 (1896—1981),中国文学家。原名沈鸿,又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幼时在马镇的一所教授新学的小学就读。1911年起就读于浙江省湖州府中学堂、嘉兴省立第二中学和杭州安定中学。1913年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6年后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从此走上文学道路,发表许多进步的社会评论和文学评论文章,翻译介绍被压迫民族作家和俄国革命民主主义作家的作品,并编写童话寓言故事10余本。1917年后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1921年与欧阳予倩、陈大悲等组织文学研究会,积极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后接办和改革了 《小说月报》,使之成为文学研究会介绍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阵地,对中国新文化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同年先后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是党的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曾参加党的筹建工作和早期工作,任党中央秘密交通员。1923年在上海大学任教。1925年直接参加了党所领导的五卅运动。1926年曾以左派国民党员的身份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1927年任汉口 《民国日报》 总主笔。大革命失败后回上海,一度陷入悲观苦闷,开始以五四运动到大革命前后的生活为题材,创作中篇小说 《蚀》 三部曲。1928年7月东渡日本后,与党失去了组织关系,但积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写有不少短篇小说和散文。1929年写作长篇小说 《虹》。1930年4月返回上海,和鲁迅一起组织左翼作家联盟,并一度担任左联的执行书记,为发展革命文艺,团结和壮大革命文艺队伍,反击国民党文化 “围剿” 作出重要贡献。1930—1939年相继创作长篇小说 《子夜》、中篇小说 《路》、短篇小说 《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 等革命现实主义作品,以及许多杂文、速写,同时担任大型刊物 《文学》 的编委,并与鲁迅发起创办 《译文》 杂志。1936年提倡国防文学,又赞同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主张两个口号并存。同年参与发表《文艺界同仁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抗日战争爆发后,广泛团结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3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同年在香港主编 《文艺阵地》 和 《立报》 副刊 《言林》,并创作以八一三上海抗战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第一阶段的故事》。1939年春至新疆学院任教,并任新疆各族文协联合会主席和新疆中苏文化协会会长等职。1940年5月抵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讲学。1940年底到重庆,写有散文集 《见闻杂说》,记录了作者这段时间的亲自经历和感受。1941年皖南事变后去香港,写成长篇小说 《腐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返回内地,寓居桂林,后又迁居重庆。其间写有长篇小说 《霜叶红似二月花》、剧本 《清明前后》、中篇小说 《劫后拾遗》 以及针砭国民党统治的大量杂文。抗战胜利后在上海、香港等地继续从事坚持民主、反对独裁,坚持和平,反对内战的社会活动。1946年12月应邀赴前苏联访问,1947年4月初回国。写成 《苏联见闻杂录》、《杂谈苏联》 等书。由于国民党政府政治迫害的加剧,又赴香港,继续从事革命文化运动,并参加 《小说》 月刊的编辑工作,写了很多文艺论文、杂文和随笔。1948年下半年开始写作反映抗战时期生活的长篇小说 《锻炼》 (未完成)。1949年2月到达北平,参加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届文化会,当选为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
建国后曾任文化部长,并当选为历届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常务委员和政协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曾主编 《人民文学》、《译文》 并写下了 《鼓吹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关于历史和历史剧》 等论著。“文化大革命” 后写成的回忆录 《我走过的道路》,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病逝后,中共中央根据本人请求及其一生的表现,决定恢复其中国共产党党籍。一生为团结广大作家,培养青年作者,促进文学理论建设,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突出的贡献。其作品歌颂人民、歌颂革命,鞭挞旧中国黑暗势力,表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现实主义的历史画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 徐志摩   福克纳 ☛
茅盾

茅盾1896~1981

现当代小说家、文艺理论批评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13年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0年接编并全面革新《小说月报》,次年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同时从事理论批评和文学翻译。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并主编过《民国日报》。大革命失败后开始文学创作。由《幻灭》、《动摇》和《追求》3个中篇构成的《蚀》三部曲,着重描写大革命前后以章静、方罗兰、张曼青等为代表的一些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与思想动态。虽表现了悲观情绪,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华。1928年去日本,写成短篇小说集《野蔷薇》和长篇小说《虹》;后者描写女主人公梅行素投身于革命斗争的思想经历,标志着作者创作思想的转变。1930年初回国后加入“左联”,曾任执行书记。此时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林家铺子》反映风雨飘摇中的民族工商业的前途与命运,以《春蚕》为代表(包括《秋收》和《残冬》) 的“农村三部曲”,真实地再现了广大农民的深重苦难与觉醒奋起的历史动向,它们成为作者最著名的短篇佳作。另有反映知识分子觉醒的中篇《路》和《三人行》等。写于1933年的长篇代表作《子夜》,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革命现实主义杰作,它充分显示了革命文学的实绩。抗战时期他辗转于新疆、延安、重庆、香港等地,先后编辑过《救亡日报》、《文艺阵地》等多种刊物,并曾去鲁迅艺术文学院讲学。这一时期创作的日记体长篇小说《腐蚀》(1941),是作者的又一部现实主义代表作。它以“皖南事变”前后的重庆为背景,描写女特务赵惠明对革命青年的残酷陷害,揭露反动派勾结日伪汉奸制造军事阴谋的可耻勾当,愤怒控诉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及其投降卖国和反共反人民的血腥罪行。其他作品还有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短篇小说集《耶稣之死》、《委屈》、剧本《清明前后》以及散文名篇《风景谈》、《白杨礼赞》等。1946年返回上海,与以群主编《文联》,继续揭露国民党的法西斯统治。次年访问苏联,写下《苏联见闻录》和《杂谈苏联》,对社会主义苏联作了真实报导。建国后除担任国家文艺部门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作协主席、文化部长等职)外,仍撰写了大量理论批评文章,出有《鼓吹集》、《夜读偶记》、《读书杂记》等重要论著,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 张恨水   郁达夫 ☛

茅盾1896~1981Mao Dun

famous contemporary writer,his original name was Shen Yanbing.Works: Spring Silkworms,The Shop of Lin Family,etc.

茅盾1896—1981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笔名。浙江桐乡人。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组织建立不久就加入该组织。同年11月任《小说月报》主编,12月参加发起“文学研究会”,同时任中共中央联络员。从1923年起,先后任上海大学英国文学系教授,国民党(左派)上海市党部宣传部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和《政治周报》副总编辑、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主任委员、汉口《民国日报》主编等职。1928年脱离中国共产党。之后,成为职业作家。1949年到北京参加了新政协的筹备工作。这年8月在第一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称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院(后改称国务院)文化部部长,直到1964年。还曾任全国政协第一至第四届常务委员和第五届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1981年中共中央恢复其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1981年3月在北京病逝。现有《茅盾文集》 10卷、《我走过的道路》等书行世。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7: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