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栽培史history of egg plant grow-ing茄子(Solanum melongena L.)别名“落苏”、“酪酥”、“昆仑紫瓜”等。原产东南亚、印度。西汉时即已引种至中国西南一带。南北朝时,已成为长江下游一带习见的蔬菜,在黄河中下游还较少栽培。到唐宋时,栽培遍及全国,并且以其耐熟,是解决伏缺淡季的优良菜种而受到青睐。 中国早期栽培的茄子品种单一,南北朝时,茄子的果实均为紫色,圆形,果实较小。宋代茄子的品种有紫茄、白茄、青茄、水茄等数种。到明代,茄子的品种更加丰富: 果形或尖长如牛角,或浑圆如小瓜;果形尖长者,果肉较疏松柔软;果形圆者,果肉较致密,种子相对来说比较多。这与现代茄子的品种类型已大致相同。 古代栽培茄子都采用育苗移栽法。南北朝时,黄河中下游一带在农历二月于露地作畦育苗,待长出4~5片真叶时带土移栽。到元代,江淮一带已采用简易保护地育苗,于农历正月,用瓦盆盛贮灰土与粪,“候发热过”,将茄子播于其中,经常洒水。白天置于向阳处,夜里放在灶边暖处。真叶长出后,分栽于肥地,搭棚遮护,待苗长大,带土定植。北宋时,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一带,菜农采取在“暖处”栽培,加强肥水管理,农历四月八日,或小满节前后,茄子即可上市。唐代的典籍中提到“嫁茄”,以后历代文献也常提及。所谓嫁茄,是指在茄子开花时,适当摘去一些枝叶,据说可使茄子多结果。这与现在栽培茄子,摘去门茄以下的分枝及部分老叶,以利通风透光的做法有某些类似之处。史籍中还常提到,栽培茄子施用少许硫磺,可使茄子结果多而大,风味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