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范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范缜约450—约510范缜 南朝齐梁间哲学家、无神论者。字子真,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西北)人。少孤贫,曾从名儒刘瓛受业,博通经籍,尤精《三礼》。生性刚直,好危言高论,不畏权势。南朝齐时历任尚书殿中郎、领军长史、宜都太守等职。曾以文学出使北魏并游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入梁,先后任晋安太守、尚书左丞、中书郎、国子博士等职。缜继承了汉魏以来无神论思想,目睹“浮屠害政,桑门蠹俗”,遂立志破除时弊。南朝齐时曾在萧子良西邸发表反佛言论,“盛称无佛”。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世间何得有富贵,何得有贫贱?”缜答曰:“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中,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并以不能“卖论取官”拒绝萧的劝诱。天监三年(504年)梁武帝定佛教为国教,指责缜“违经背亲”。天监六年,缜又发表《神灭论》一文,提出“形神相即”的观点,认为形与神就象刀刃和刀刃锋利的关系一样不可分,只有活人的形体才有精神作用,人死则神灭。梁武帝发动王公大臣六十余人撰文七十五篇进行围攻,但缜“辩摧众口,日服千人”,终不屈从。原有集,已散佚。今存除《神灭论》外,尚有《拟招隐士赋》、《与王仆射书》、《答曹舍人》、《国子博士让裴子野表》等文,载《弘明集》、《文苑英华》、《艺文类聚》等书中。 范缜 范缜450?—510?南朝齐梁思想家、文学家。字子真,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人。官至中书侍郎、国子博士。为人秉性质直,不信鬼神,以反佛著称。所著《神灭论》,综合发展汉魏以来无神论思想,正确阐明形神关系,深刻批判神不灭论,在中国哲学史上享有重要地位。能诗文,诗作已不传,文尚存《拟招隐士赋》、《与王仆射书》、《以国子博士让裴子野》等。原有集十五卷,已散佚。 ☚ 孔稚珪 范云 ☛ 范缜约450—515字子真。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南朝齐梁间思想家、文学家。初仕齐,为尚书殿中郎,后为宜都太守。入梁,为晋安太守,迁尚书左丞,因故流徙广州。后召还,为中书郎,国子博士。原有文集十五卷,已佚,今存《神灭论》及《拟招隐士赋》等文。 范缜 范缜450?—510?字子真,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西北)人。南朝齐梁时著名哲学家和无神论者。其出身寒微,好危言高论,不畏权贵。先后仕齐、梁,历任尚书殿中郎、领军长史、宜都太守、晋安太守、尚书左丞等职。后因驳佛教神不灭论贬徙广州,还为中书郎、国子博士。范缜初在竟陵王萧子良西邸发表反对佛教和因果报应的言论,退而著《神灭论》,综合并发展了魏晋以来的无神论和神灭论思想。梁武帝为消除《神灭论》的影响而宣布佛教为国教。范缜著有文集十一卷,多散佚。今存范缜诗《拟招隐士》一首,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入。 ☚ 柳恽 何逊 ☛ 范缜范缜(450—约510),字子真,南朝齐梁时哲学家和无神论者。南乡(今河南淅川南)人。出身寒微,先后仕齐、梁,任尚书殿中郎、尚书左丞等职。博通经史,尤精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为人耿直,敢发高论。针对佛教的“神不灭”论而著《神灭论》,驳斥佛教教义,因被贬徙广州。仍坚持无神论观点,肯定形体是实在的,精神依附于形体,“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是神的本体,神是形的作用,形神关系犹如刀刃和刀刃的锋利的关系,“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也。” 《神灭论》从理论上驳斥佛教唯心主义,在中国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但他以为圣人和凡人的形体不同,圣人生来就是圣体,凡人生来就是凡体;圣体决定“圣人之神”,凡体决定“凡人之神”,又陷入了宿命论。有文集十五卷,已佚。 范缜 范缜450?—510?南朝梁辞赋家、著名哲学家。《梁书》、《南史》有传。字子真。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人。少孤贫,事母孝谨。及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好危言高论,卓越不群。初为齐宁蛮主簿,迁尚书殿中郎。永明(483—493)中,范缜在竟陵王西邸,竟陵王萧子良精信佛教,而范缜盛称无佛,著《神灭论》,引起朝野喧哗,众僧驳难。建武(494—497)中任领军长史,出为宜都太守。入梁,为尚书左丞,官至中书郎、国子博士。范缜是南朝著名唯物思想家,他提出了“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观点。今存辞赋《拟招隐士》1篇。原有集,本传载10卷,《隋书·经籍志》载目11卷,已佚。 ☚ 范坚 枚乘 ☛ 范缜南朝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家。约生于450年,卒于515年。10多岁从师学经术,仕齐至尚书殿中郎、晋安太守和中书郎等职。著名作品为《神灭论》。全文共5段,31条,1900多字,是中国思想史上划时代的作品。 范缜 051 范缜约450—约510南朝齐梁时哲学家,无神论者。字子真。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人。少学于刘𤩽。仕齐,任宁蛮主簿、尚书殿中郎。仕梁,任尚书左丞、中书郎等职。初在南齐竟陵王尚子良西邸发表反对佛教因果报应的言论,后著《神灭论》。“此论出,朝野喧哗,子良集僧难之,而不能屈。”天监六年 (507),梁武帝发动王公朝贵64人围攻《神灭论》,皆不能折其锋锐。他认为形体与精神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统一体,二者“名殊而体一也。”“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神灭论》)论证了精神对于形体的依赖关系,提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同上)阐明特定的形质产生特定作用,“人之质,质有知也,木之质,质无知也。”“死者有如木之质,而无异木之知,生者有异木之知,而无如木之质。”(同上)有力地批驳了佛学神不灭论,克服了以前唯物主义者视精神为特殊物质的缺陷。此外,还严厉揭露了佛教的危害,认为“浮屠害政,桑门蠹俗,风惊雾起,驰荡不休。”著有《神灭论》、《答曹舍人》等。 ☚ 僧肇 陶弘景 ☛ 范缜 050 范缜南朝齐梁时哲学家、无神论者。著《神灭论》。从“形神相即”和“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根本命题出发,论证了形体和精神的关系是“质”和“用”的关系,“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强调“名殊而体一”,认为“形”与“神”是殊名,但“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神相即,不得相异,表现出要求从“殊名”中把握“体一”(具体的统一)的思想。认为论辩的根本目的在于正确的论断事物的真实性,而不是为辩而辩。坚持穷理,反对穷辩。穷理即根据事实提出“精据”(精密的论据),作出“雅决”(纯正的判断)。穷辩即只知引经据典,根据经典古义、怪异传说来作辩解。 ☚ 葛洪 玄奘 ☛ 范缜 范缜450—515年Fanzhen著名的唯物主义无神论者。字子真,南朝齐梁时南乡舞阳(今河南泌阳)人。曾仕齐、梁,官至中书郎。南齐竟陵王肖子良曾组织名僧围攻其神灭论思想,未能驳倒,又加以威胁利诱,范缜以不能“卖论取官”严词拒绝。后梁武帝又发动王公朝贵六十四人,著文七十五篇,围攻《神灭论》,无以折其锋锐。现存著作有《神灭论》和《答曹舍人》。提出了“形质神用”的命题,并以刀刃与锋利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形体与精神的关系,得出了“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结论。克服了以前唯物主义视形神为“精粗一气”的理论缺陷。对佛教徒的神不灭论进行了批驳。从而系统地论证了唯物主义形神一元论,使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关于形神关系的认识达到了最高水平。 ☚ 玄学 张载 ☛ 范缜 范缜约450—515Fanzhen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无神论思想家、心理学思想家。字子真。范缜所写的《神灭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心理学思想文献之一。它的中心思想是“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旗帜鲜明地用“神灭”论反对“神不灭”论。为了论证唯物主义的形神观,先后提出了“形神相即”、“形质神用”等两个命题,认为形体是产生心理的物质基础,而心理则是形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机能。范缜还通过区别“木之质”与“人之质”、“死形之质”与“生形之质”,有力地说明了“形质神用”的正确性,即只有生人之质才能产生心理,死人是不会产生心理的。他还具体地提出了不同的心理活动各有一定的生理器官的论点,其意如下: 范缜的著述颇多,但绝大部分早已失传。现仅存有《神灭论》和《答曹思文难神灭论》等五篇论著,计3700字,均收录在严可均《全梁文》卷四五。 ☚ 王充 王守仁 ☛ 范缜 范缜约450—约510Fanzhen南朝齐、梁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字子真。南阳舞阴(今河南泌阳西北)人。少时孤贫,勤奋好学,曾从名儒刘𤩽受业,博通经典,尤精《三礼》。性质朴正直,好危言高论,不媚俗,不盲从。南朝齐时历任尚书殿中郎、领军长史、宜都太守,曾是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文士之一。入梁,先后任晋安太守、尚书左丞、中书郎、国子博士等职。东晋南朝时期,玄学与佛学合流,佛教得到大发展。上至皇帝、王公贵族,下至一般百姓都竟相佞佛。与此同时,鬼、神等迷信思想也泛滥严重。范缜目睹“浮屠害政,桑门蠹俗。”(《梁书·范缜传》)立志破除时弊。他继承了汉魏以来无神论思想,反对因果鬼神之说,与笃信佛教的萧子良展开了辩论。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贵贫贱?”缜答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中。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同上)萧子良又派王融以中书郎之职劝诱范缜放弃自己的观点,范缜答称:“使范缜卖论取官,已至令仆矣,何但中书郎耶?”(同上)梁天监六年(507),范缜发表了《神灭论》,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他以刀刃与锋利为喻来论证形与神的关系,肯定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同上)《神灭论》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对当时影响极大。梁武帝曾发动王公大臣60多人撰文75篇攻击范缜的观点,但缜“辩摧众口,日服千人”(同上)。除《神灭论》外,还著《拟招隐士赋》、《与王仆射书》、《答曹舍人》、《国子博士让裴子野表》等文,载《弘明集》、《文苑英华》、《艺文类聚》等书中。 ☚ 祖冲之 魏徵 ☛ 范缜约450—约510南朝齐梁时哲学家、无神论者。字子真,南乡舞阳(今河南泌阳西北)人。先后仕齐、梁,任尚书殿中郎、尚书左丞等职。初在南齐竟陵王萧子良西邸发表反佛言论,退而著《神灭论》,并以不能“卖论取官”拒绝萧的劝诱。提出“形神相即”、“形质神用”观点,认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著作多佚,存《神灭论》、《答曹舍人》,后收入《弘明集》。王通(584—617) 隋哲学家。字仲淹,门人谥文中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于河、汾之间授徒千人,时称“河汾门下”。主张以儒学为本,实现儒、道、佛三教“合一”。以元气为天之本,又承认有“天神”、“地祇”。以“命”理释社会之治乱、人之穷达吉凶。知行观上提出“有行而至者,有不行而至者”。著作现存《中说》,又称《文中子》,系门人所记其言行。 范缜 范缜450?——510?字子真,南乡舞阳(今河南泌阳西北)人。南朝齐梁间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少孤贫,事母孝谨。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从学名儒刘瓛。仕齐,任尚书殿中郎、宜都太守、尚书左丞等职。坐事流放广州,还为国子博士。著有《神灭论》一文,发展了魏晋以来的无神论思想。他以唯物主义物质第一的观点反对佛教的神不灭及因果报应思想。此论一出,朝野为之哗然。梁武帝和竟陵王萧子良曾组织朝臣、僧众与之辨驳,都没有难倒他。《诗品》对他的诗有评论,但诗已不传。原有集,已佚。《神灭论》、《拟招隐士赋》、《与王仆射书》等文,存《弘明集》中。 ☚ 王俭 陶弘景 ☛ 范缜 范缜约448—515南朝齐梁间哲学家。字子真。南乡舞阴 (河南泌阳县西北) 人。出身寒微:博通经史,尤精《仪礼》、《周礼》、《礼记》。先后任齐、梁,任尚书殿中郎、尚书左丞等职。为人耿直,敢于直言。在佛教盛行时,曾在齐竟陵王萧子良府中发表反佛言论,后针对佛教“神不灭”论,发表《神灭论》,揭露佛教对社会的危害,引起朝野大哗。坚持无神论,认为形存神存,形谢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精神不能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还对“知” (感觉) 和“虑”(思维) 作了分析,认为“手等有痛痒之知”而“无是非之虑”。指出“浅则为知,深则为虑。”但也有生来就有圣人、圣体、圣人之神和凡人、凡体、凡人之神的唯心论、宿命论的观点。其《神灭论》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范式 软科学 ☛ 范缜 范缜范缜 (约450—约510),字子真,南乡舞阴 (今河南泌阳) 人。早年丧父家贫。曾从名儒刘巘学习经史。性情耿直,不畏权贵,“好危言高论”,屡遭当权者的排斥。他的反佛理论是从反对报应说开始的,他的反佛斗争根据则是继承了戴逵、刘峻等人的自然命定论。他继续进行理论创造,“退论其理,著 《神灭论》”,该文发表以后,引起轰动,肖子良组织众僧和他辩论,都被驳回。 ☚ 奥古斯丁 隋文帝杨坚 ☛ 范缜 范缜约450—510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的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思想家。字子真,祖籍顺阳南乡 (今河南淅川县)。缜少孤贫,刻苦勤学,“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畏权贵。先后仕齐、梁,任尚书殿中郎、尚书左丞等职。他综合并发展了魏晋以来的无神论和神灭论思想,对佛教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著《神灭论》,从“形神相即”和“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的根本命题出发,论证了形体和精神的关系,是“质”和“用” 的关系: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肯定精神本身非物质实体,而是人的形体的一种作用,修正了以前唯物主义者误认为精神是一种特殊物质的观点。他的“神灭”思想对后来无神论和反佛斗争的发展起了积极的影响。他的著作多已失传,现传《神灭论》、《答曹舍人》等篇,存《弘明集》 中。 ☚ 祖冲之 北魏孝文帝改革 ☛ 范缜 范缜约450—约510南朝齐、梁时哲学家、无神论者。字子真。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县)人。综合并发展了魏晋以来的无神论和神灭论思想。初发表过反对佛教因果报应的言论,后著《神灭论》。主张“形神相即”、“形质神用”,指出形与神“名殊而体一”。将形体和精神的关系,比喻为刀刃和刀刃的锋利的关系,批驳了佛学神不灭说并指出佛教的危害。其思想对后来无神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著作现仅存《神灭论》、《答曹舍人》等,收入《弘明集》中。 ☚ 僧肇 玄奘 ☛ 范缜约450~约510南朝齐梁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字子真。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人。出身寒微,少师从刘瓛,博通经书,尤精三礼。“好危言高论”,不畏权贵。仕齐,任宁蛮主簿、尚书殿中郎。仕梁,任尚书左丞、中书郎等职。综合并发展了魏晋以来的无神论和神灭论思想,同佛教进行了尖锐的斗争。据《梁书·范缜传》记载,他先在南齐竟陵王萧子良西邸发表反对佛教和因果报应的言论,退而著《神灭论》。“此论出,朝野喧哗;子良集僧难之,而不能屈”。并断然拒绝劝诱,不肯“卖论取官”。后梁武帝宣布佛教为国教,为消除《神灭论》的影响,于天监六年(507年)命王公朝贵及僧正60余人进行反驳,不能折其锋锐。他在《神灭论》中提出了“形神相即”、“形质神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观点,指出“形”和“神”的关系,正如刀刃和刀刃的锋利的关系一样。肯定精神本身并非物质实体,而是人的形体的一种作用,修正了以前的唯物主义者误认为精神是一种特殊物质的观点。指出“浮屠害政,桑(沙)门蠹俗”,揭露了佛教从精神上奴役人民和物质上妨碍生产的危害。其“神灭”思想对后世无神论和反佛斗争的发展起了积极的影响。其著作多佚,现存《神灭论》、《答曹舍人》等篇,保存在《弘明集》中。 范缜about 450~about510Fan Zhenideologist and man of letters of Liang in the Southern dynasties. Works: On the Distinction of Gods,etc. 范缜南朝大臣,思想家。字子真,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北)人。博通经术,尤精于“三礼”,卓越善辩。仕齐为竟陵王萧子良僚佐,子良笃信神佛,而范缜力倡无神论,著《神灭论》,引起朝野大哗,子良集众僧与之辩难,不能屈。历仕齐梁为宜都太守、晋安太守、尚书左丞。梁初久贬广州。官至中书郎、国子博士而卒。有文集十卷。 范缜约450—515南朝梁著名哲学家。字子真。南乡舞阴(今河南沁阳西北)人。出身寒微。先后仕齐、梁任尚书殿中郎、尚书左丞等。综合并发展魏晋以来无神论和神灭论思想。初在南齐竟陵王萧子良西邸发表反对佛教和因果报应言论,退而著《神灭论》。萧子良召集众僧难之,而不能屈。梁武帝定佛教为国教,为肃清《神灭论》于天监六年(公元507年),命王公朝贵及僧正六十余人进行反驳,仍不为所屈。 范缜约450—515南朝齐、梁之间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及杰出的无神论者。字子真。原籍顺阳南乡(河南淅川),东晋初年,其祖先侨居江南。少孤贫,勤奋好学,常有独到的见解,被当世斥为“好危言高论”。曾为南齐竟陵王萧子良西邸宾客,反对佛教,驳斥因果报应论,进而发展成《神灭论》。总结前人无神论方面的成果,反对宗教神学的根本命题——神不灭论。从“形神相即”,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出发,论证了形体是精神存在的基础,精神是形体产生的作用。并用刀刃和锋利的关系来比喻形体和精神的关系,克服了前人在反对神不灭论方面的缺陷。指责佛教祸国殃民,揭露王公贵族信佛佞佛完全是出于自私的目的。对以后无神论思想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子良以中书郎官职引诱他放弃此论,他宣称决不“卖论取官”。梁武帝宣布佛教为国教,指责《神灭论》“违经背亲”,是异端,组织朝贵名流六十余人围攻。他勇敢地应战,“辩摧众口, 日服千人”。为宜都太守时曾禁断神祠。著文集十五卷,仅《神灭论》及《荅曹舍人》等篇为佛教徒作为反面教材保留在《弘明集》中。 范缜 范缜约450—约510南朝齐梁唯物主义思想家、无神论者。字子真。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西北)人。先后在齐、梁任尚书殿中郎、尚书左丞等。心理学思想主要有: (1) 继承荀子“形具而神生”的命题,主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无神论主张。把中国古代具有科学形态的形神观发展到最高阶段。从理论上解决了生理(形体)与心理的关系问题。(2) 在知虑心理思想方面,主张知与虑的对立与统一,知与虑有深浅之分,“浅则为知,深则为虑”,感性的知比较肤浅,理性的虑比较深入;知虑“总为一神”,两者统一于神,都是神的一部分;知与虑的生理基础是人的身体,“形神相即”、“形质神用”。主要著作有《神灭论》。 ☚ 葛洪 韩愈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