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英雄之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英雄之言

 

[唐] 罗 隐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
 夫盗亦人也,冠履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
 视玉帛而取之者(11),则曰:牵于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12),则曰:救彼涂炭(13)。牵我寒饿者(14),无得而言矣(15);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16)。而西刘则曰(17):“居宜如是(18)!”楚籍则曰(19):“可取而代(20)!”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21)、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22),然后生其谋耳(23)
 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24),不为人所窥者,鲜也(25)
 
 〔注释〕
 ①本篇选自《罗隐集》。②物,这里指动物。韬晦,收敛锋芒,隐藏踪迹。③盗,这里指敌人。④故人亦然,因此人也是这样。⑤冠履,戴着帽,穿着鞋。⑥衣服,穿着衣服。⑦异,不同。⑧退逊,退让,谦让。一作“退让”,义同。⑨正廉之节,端正廉洁的节操。一作“贞廉之节”。⑩不常其性,不能始终保持这种品性。其性,即指上文“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一作“不恒其性”,义同。(11)玉帛,玉器和束帛。这里泛指财物。帛,丝织品的总称。(12)家国,分封制下诸侯统治的地方叫国,大夫统治的地方叫家。(13)涂炭,污泥和墨炭;比喻困苦的境地。(14)我,一作“于”。(15)得,通“德”。(16)宜以百姓心为心,应该将百姓的心意作为自己的心意。(17)西刘,指西汉刘邦。(18)居宜如是,《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 大丈夫当如此也!’”(19)楚籍,西楚项羽,名籍,故称楚籍。(20)可取而代,《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项)梁与(项)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21)意,猜想,意料。(22)靡(mi米)曼骄崇,豪奢骄纵。(23)谋,图谋,营求。(24)峻宇,高大的屋宇。逸游,逍遥快意的游乐。(25)鲜,少。
 
 〔分析〕
 罗隐生活于唐末的动乱时代,曾十举进士不第,他的诗歌与散文多愤世嫉俗之词,那些抒写杂感的小品文就结集为《谗书》。鲁迅先生指出:“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南腔北调集》)《英雄之言》就是其中的一篇。所谓“英雄”就是指那些打着“救民”旗号而夺取天下的野心家们,文章对他们的寡廉鲜耻、贪得无厌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也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提出了警告。
 文章短小精悍,仅一百六十余字,但含意深刻,耐人寻味。作者的运笔腾挪跳掷,初读似乎难寻其脉络,但仔细琢磨,又觉连山断岭,脉理宛然。
 文章一开始揭示了自然界与人世间的一种普遍现象:动植物常有韬晦敛迹的本事,如形成保护色或深自掩藏,为的是防御盗掠者的侵袭,人也是如此。但是文章并未将这个意思发挥下去,而是宕开一笔,转入另一层意思,探讨了盗与人的异同:所同者都要穿衣戴帽,穿鞋走路;所异者在于盗常会丧失人性良知,不能始终保持谦让之心,廉正之节。
 第三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但是它又未循上面的话题生发开去,却转而对比了两种人物的举止言行。见财物而取之者,会说是因为寒冷饥饿;见国家而取之者,则说是为了拯救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对于前者,当然是没什么好说的(或将“得”解为“德”,那就等于说此类人没什么德性可言);而后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也就是处处要为人民的利益着想,但事实却不是如此。刘邦在做皇帝之前,曾到过咸阳,见到秦皇的气派后,就喟然太息曰:“嗟乎! 大丈夫当如此也!”(《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在会稽见到秦始皇出游,就说:“彼可取而代也!”(《史记·项羽本纪》)显然他们的动机不是救民于水火,而是觊觎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与享受。作者在这一段的行文中未着一“盗”字,其实正是指斥他们为大盗,因为这一段的最后写道:“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奢华豪侈,不可一世),然后生其谋耳。”作者在此对他们本质的揭示正与上文对“盗”的概括相契合,那末他们实质上是大盗也就不言自明了。如此措辞,委婉曲折,意在言外,见出文心的深细。
 最后一段作者感叹:“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也。”这一段揭出题旨,收束全文。首先,作者将上述争夺最高权力的人物称为“英雄”,而其实质却是窃国之大盗,这就对统治者、野心家作出了辛辣的讽刺。这种愤慨之言、反叛之音在古代文人中是颇为难得的。接着,作者指出统治者的权力与享受,即所谓“峻宇逸游”,很少不为人所艳羡,又呼应了第一段的意思。实际上就是告戒统治者乃至世人,不可穷奢极侈,恣意妄为,应该有所收敛,亦即开头所说的“韬晦”,以防为人所盗。这也可算是对统治者愤慨之余后的一点点忠告吧。由此可见,这最后一段呼应了上文的两层意思,也是概括了文章中心思想的两个方面。
 本文写得曲折腾挪,文意似断实连,语言也追求奇诡,这是晚唐文章的风气使然,从皇甫湜到孙樵,文风愈益趋向怪奇险僻。但是寻绎此文,其题旨脉络还是宛然可见的。

杂文《英雄之言》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英雄之言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
 夫盗亦人也,冠履焉,衣服焉; 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视玉帛而取之者,则曰牵于寒饿; 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牵于寒饿者,无得而言矣; 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而西刘则曰: “居宜如是!”楚籍(11)则曰: “可取而代(12)!”意(13)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14),然后生其谋耳。
 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15),不为人之所窥(16)者,鲜(17)矣!

 

(《谗书》)


 注释 ①韬晦——韬光晦迹,收敛光芒,隐藏踪迹,指生物在生理上隐蔽自己的本能。②盗——指加害于身的外敌。③不常——不能始终保持。④性——指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等人的本性。⑤玉帛——玉器、束帛,这里指金钱财物。⑥牵——牵累,迫使。此句意为: 为寒饿所迫。⑦涂炭——污泥和炭火,比喻困苦境地,犹言水深火热的境地。⑧无得而言——简单明白,没有什么可说的。⑨西刘——刘邦。秦亡后,楚汉相争,楚在东,汉在西,故称刘邦为“西刘”。⑩居宜如是——意即大丈夫应当过这样的生活。《史记·高祖本纪》载: 汉高祖刘邦在咸阳服役时,看到秦帝的豪华生活和壮丽的宫殿,曾情不自禁地慨叹说: “嗟夫,大丈夫当如此也! ” “居宜如是”是概括其大意。(11)楚籍——项羽。项羽名籍,世为楚将,故称楚籍。(12)可取而代——可取(他)而代(之)。《史记·项羽本纪》载: 秦始皇出游会稽时,项羽和他的季父项梁看到秦始皇后说: “彼可取而代也! ”(13)意——推想。(14)靡曼骄崇——靡曼:奢侈、华美,指宫殿服饰;骄崇:骄贵尊崇,指地位作风。(15)峻宇逸游——峻宇: 高大的房屋。《书·五子之歌》: “甘酒嗜音,峻宇雕墙。” 逸游: 舒适游乐的物质条件。(16)窥——窥伺,犹言暗算,打主意。(17)鲜——少。
 赏析 本文推衍《庄子·胠箧》中“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道理,揭露当时宦官、朋党用美丽的言辞掩饰其勾心斗角,窃国祸民的丑恶行径。
 借古讽今,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汤灭夏时,打出的旗号是“吊民伐罪”,所谓“有夏昏德,民坠涂炭”(《书·仲虺之诰》)。刘邦、项羽互争王位,却被目为“英雄”。作者用他们暗比唐末宦官、朋党勾心斗角的权利之争,不露痕迹地揭发和抨击了权势者的窃国行径。所谓“不常其性”、“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表面为其开脱,实则深含讥讽。
 简单勾勒,剖示心态,是本文的第二个特点。本文篇幅不长,但读起来颇有情趣,这与作者采用“寓理于形”的议论方式是分不开的。“盗”虽然已失去了人的“善”的本性,但他们从外表上看与常人并没有什么区别。“冠履焉,衣服焉”,寥寥数字,却将“盗”的俨乎其然的情态呈现于读者的眼前,令人忍俊不禁。而“居宜如是”、“可取而代”、“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则借用历史典故进一步描绘其心态,唤起读者的联想,让权势者窃国祸民的丑恶面目从“救彼涂炭”的“英雄”假象之中幻化出来,震聋发瞆。
 勾勒形象,只着衣帽;借用典故,只描心态,而我们得到的却是全人、全情、全理,真可谓惜墨如金。作者技艺的精湛可见一斑。

《英雄之言》原文、注释、赏析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英雄之言》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

夫盗亦人也,冠履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视玉帛而取之者,则曰牵于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牵我寒饿者,无得而言矣;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而西刘则曰: “居宜如是!”楚籍则曰: “可取而代!”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

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矣

〔注〕 ① 物: 这里指生物、动物。盗: 指加害于身的外敌。 ② 不常其性: 不能始终保持这种品性。常性, 即上文“退逊之心、正廉之节”。 ③ 涂炭: 污泥和炭火,喻困苦境地,犹言水深火热。《尚书·仲虺之诰》: “有夏昏德,民坠涂炭。” ④ 西刘: 秦亡,楚汉相争,汉在西,故称刘邦为“西刘”。居宜如是: 概括《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艳羡秦帝豪华生活所说的“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的话。 ⑤ 楚籍: 项羽,名籍,后自立为西楚霸王,故称楚籍。《史记·项羽本纪》载: 秦始皇出游会稽时,项羽和他的季父项梁看到秦始皇时说: “彼可取而代也。” ⑥ 靡曼: 奢侈、华美,指宫殿服饰。骄崇: 骄贵尊崇,指地位作风。 ⑦ 逸游: 舒适游乐的物质条件。窥: 窥伺,犹言暗算。

本文选自罗隐的《谗书》。《谗书》是罗隐抒写杂感的小品文集,编成于唐懿宗咸通八年(867)正月。其自序云: “有可以谗者则谗之,亦多言之一派也。而今而后,有诮予以谗自矜者,则对曰: ‘不能学扬子云寂寞以诳人。’”鲁迅曾说: “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

这篇《英雄之言》,推衍《庄子·胠箧》“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论点,进一步指出以救民为号召的英雄们,其真正目的,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而已。

文中所谓“英雄”,实则是指那些窃取高位、夺得重权者。他们口中之“言”,多为救民于水火、救国于倾危的冠冕堂皇的高调宏论;而他们心中所思,却是追求高楼大厦的住处和锦衣玉食的生活。“英雄”们以其言掩其心,以其言惑于众,以其言逞其欲。作者褫其华衮,裸其本质,使人认识滔滔英雄者,皆如是也。

作者写“英雄”言与心的不一、表与里的相违,先从物的“韬晦”写起。动物韬光晦迹(收敛光芒,隐藏踪迹),是本能。这种本能是出于防范外敌,保存自身。揭示了这一普遍规律后,以“故人亦然”一语即切入本题。人的韬晦,也是“防乎盗”。而“盗亦人”,盗只是人性的异化,“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不能始终保持谦退、正直、廉洁的本性,那就成了“盗”。盗玉帛的,说是被饥寒驱迫;盗国家的,却说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受饥寒之迫,不必苛责;说救民于水火,按理应以百姓之心为心。可是那些以救世主自居的英雄内心究竟如何呢?当年刘邦到咸阳见到秦帝豪华生活和壮丽宫殿,不胜羡慕地说: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和他的季父项梁在会稽见到秦始皇时说: “彼可取而代也。”作者认为他们都是见到帝王靡曼、骄崇的生活,泯没了“退逊之心、正廉之节”,已丧失了“以百姓心为心”的良知。他们高喊“救彼涂炭”,实为欺世诳众。

文章结束部分,由“英雄”推及“常人”,点出人多向往“峻宇”、“逸游”,只是人们往往以“英雄之言”掩盖其不雅、不洁、不仁的内心罢了。

一般地说,罗隐的小品文放胆抨击唐末藩镇、官宦、朋党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权利之争,揭露嗜权鸩欲者的伪善,在当时社会环境中,确实是光彩烨烨,锋芒锐利,对后世也不失其鉴戒意义。当然,罗隐毕竟是封建社会的进步文士,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受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英雄之言》中既有揭露“窃国”的“英雄”伪诈的一面,又有儒家“性善”说的腐见。他认为那些盗,是“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那些“英雄”,也是“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人的本性应该是有着“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的。这显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但我们决不能以此苛求古人,从而贬损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价值。

字数:1665
徐应佩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古典文学作品《英雄之言》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英雄之言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2〕,防乎盗也。故人亦然。
 夫盗亦人也,冠履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3〕,不常其性耳〔4〕
 视玉帛而取之者,则曰:牵于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5〕。牵于寒饿者,无得而言矣。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而西刘则曰:“居宜如是”;〔6〕楚籍则曰:“可取而代”。〔7〕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8〕,然后生其谋耳。
 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9〕,不为人所窥者,鲜也。

 
 〔1〕此篇选自《谗书》卷二。《谗书》是罗隐抒写杂感的一部小品文总集,编成于唐懿宗咸通八年。自序云:“他人用是以为荣,而予用是以为辱;他人用是以富贵,而予用是以困穷。苟如是,予之书乃自谗耳,目曰《谗书》。”又说:“有可以谗者则谗之,亦多言之一派也。而今而后,有诮予以谗自矜者,则对曰:‘不能学扬子云寂寞以诳人。’”(《谗书序》)可见是书大旨在于讥讽时世。徐寅赠诗说:“博簿集成时辈骂,谗书编就薄徒憎。”(《寄两浙罗书记》,《全唐诗》卷七○九)罗衮亦说:“平日时风好流涕,谗书编虽盛一名休。”(《赠罗隐》,《全唐诗》卷七三四)两年后,罗隐重刻《谗书》,《重序》中说:“盖君子有其位则执大柄以定是非,无其位则著私书而疏善恶,斯所以警当世而诫将来也。”元辛文房评价他说:“诗文以讥刺为主,虽荒祠木偶,莫能免者。”(《唐才子传》卷九)罗隐(公元833~909),原名横,字昭谏,余杭(今浙江余杭)人。年少负时名,好讥刺公卿,曾十应进士不第。咸通十一年,湖南观察使于瑰辟为衡阳县主簿,后乞假归觐。光启年间入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幕,任观察判官。后任给事中,迁发运使,卒。
 〔2〕韬晦:隐匿声迹,不自炫露。如动物之有保护色,亦为韬晦之一术。〔3〕正廉之节:端正而廉洁的操守。
 〔4〕不常其性:不能始终保持这种品性。
 〔5〕涂炭:比喻困苦的境地。《尚书·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坠涂炭。”孔安国传:“夏桀昏乱,不恤下民,民之危险,若陷泥坠火,无救之者。”
 〔6〕“西刘”二句:《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刘,指刘邦。
 〔7〕“楚籍”二句:《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项)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项羽名籍。
 〔8〕靡曼骄崇:意谓奢侈富贵、高傲而崇贵。
 〔9〕峻宇:崇丽的屋宇。
 
 此文推衍了《庄子·胠箧》“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那些以救民为号召的英雄们,其真正目的不外乎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已,等于毫不留情地揭露了这些人所打的美好旗号的欺骗性。文章奇思横出,文情跌宕,观点尖锐透辟,极其发人深省。方回《罗昭谏谗书跋》:“《谗书》乃愤闷不平之言,不遇于当世而无所泄其怒之所作。”(《谗书》附录)鲁迅也说:“罗隐《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可以说,正因罗隐不遇于当世,才使他具有了这样犀利的眼光和精辟的见解。
英雄之言

《英雄之言》

唐末罗隐撰。讽谕散文。收入《谗书》。本文从分析刘邦和项羽两位“英雄”的名言入手,讽刺了那些名曰拯救百姓,实为乘机窃国,满足私欲的所谓“英雄”,是一篇笔锋犀利、富有批判精神的短文。

☚ 荆巫   汉武山呼 ☛

《英雄之言》ying xiong zhi yan

Words of the Hero→罗隐 (Luo Yi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