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英烈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英烈传

英烈传

长篇历史小说。又名《云合奇踪》。明人作,作者不详。系据旧本《皇明开运英武传》加以增删修订而成,托名徐文长编。八十回。始于元顺帝荒淫失政,至朱元璋建立明朝、分封诸子结束。作品以正史为依据,博采野史和传说,演述朱元璋与其结义弟兄开国事迹。杂有荒诞之说。或云本书为明武定侯郭勋家所传,乃勋为夸饰其先人郭英之战功而刊行。有明刊本。1955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校点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出新一版。

☚ 杨家将   洪秀全演义 ☛

《英烈传》

英烈传

明代长篇白话历史演义小说。一名《龙兴名世录皇明开运英武传》、《皇明英武传》、《皇明开运英武传》,又名《皇明开运辑略武功名世英烈传》、《皇明英烈传》、《皇明英烈志传》、《云合奇踪》、《英烈全传》、《京本云合奇踪玉茗英烈全传》、《大明志传》、《洪武全传》。八十回。不题撰人,或谓徐渭或郭勋所作,显系伪托。成书于明万历年间。

现存主要版本有明万历十九年(1591)书林杨明峰刊本,藏日本内阁文库;明三台馆刊本,藏国家图书馆、日本内阁文库;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玉茗堂批点本,藏上海图书馆、大连图书馆;明崇祯刊本,藏国家图书馆。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1985年宝文堂书店“传统戏曲、曲艺研究参考资料丛书”排印致和堂刊本,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中华书局“古本小说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书林杨明峰刊本、三台馆刊本、玉茗堂批点本及明崇祯刊本,1988年黄山书社排印本。

明万历十九年(1591)书林杨明峰刊本《英烈传》正文书影

明三台馆刊本《英烈传》正文书影

元朝末年,元顺帝沉迷酒色,朝廷奸权当道,地方灾疫流行,民不聊生,天下群雄纷起。牧童出身的朱元璋到金陵贩卖梅子时,结识了邓愈、汤和、郭英、郭子兴、吴祯、吴良等人。朱元璋武当比武,打败陈也先,回金陵路上,又有花云、华云龙、顾时、赵继祖来投。朱元璋等劝原投红巾的娘舅郭光卿脱离红巾,自称滁阳王,立招贤馆,招揽天下英雄。

朱元璋与参谋李善长赴永丰,请徐达出山。朱军攻打滁、泗二州,泗州张天佑不战而降;花云打滁州,得胡大海助阵,元将陈也先败走,张玉献投降。打和州时,又得常遇春生擒元将也先帖木尔。滁阳王死,众人立其子为和阳王。守濠州的孙提崖欲夺兵权,请朱元璋赴会。兴隆会上,吴祯单身护主,连杀二将,挟持孙提崖送朱元璋出营。前来接应的胡大海杀了孙提崖。巢湖水军头领俞廷玉与三个儿子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起兵抗元,被围困在湖中,派人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率徐达、胡大海等领兵四万进巢湖口,元军退去,俞廷玉迎朱元璋入寨。

不料元朝大军复来,再困巢湖。俞廷玉帐下韩成抄巢湖口入江,从牛渚渡河,在水中行三日夜,方得上岸,直抵和阳。李善长以邓愈、汤和、郭英、常遇春等率五万兵救援,大破元军。朱元璋回和阳,议取金陵,大军至采石矶遇阻。常遇春身先士卒,挺枪先登采石矶,杀元将老星卜喇。朱军鼓噪而登,元兵弃戈奔走。太平之战,元将陈也先不敌朱军,投降后又乘间行刺朱元璋,未成逃走。朱元璋攻打金陵,元将曹良成投降,文臣达鲁花赤福寿自刎而死。朱元璋入城,改金陵为应天府,遣使迎和阳王迁都金陵。曹良臣向朱元璋推荐宋濂,朱元璋派孙炎去请,孙炎见到宋濂后,宋濂又说起刘基。孙炎此一行,共请得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四人。

明三台馆刊本《英烈传》插图书影

徐达领兵攻打张士诚辖地镇江,守将赵忠献了城池。再打常州,守将吕珍两战不胜,遂闭门不出,同时派人往苏州求救,张士诚之弟张士德率兵五万救应。朱军中耿再成因追赶逃将入敌营,重伤而死。徐达设陷坑擒张士德,又设计活捉敌将张九六。张士信领兵十万来救常州,徐达被困牛塘谷,军中粮食也被降将邓清劫往张士信营中。郭英、张德胜闻信,一面继续围住常州,一面派人往金陵求援。朱元璋派常遇春救援,徐达里应外合,领兵杀出。郭英于乱军中生擒邓清,徐达命将邓清与张士德一起斩首。张士诚又拜李伯昇为元帅,领兵五万救援。徐达巧设埋伏,大破敌军。朱军耿炳文攻占长兴,吴良、郭天禄打下江阴。和阳王与二弟置毒酒欲害朱元璋,朱元璋于半途中假借天神之言,对来请的两个王弟当面道破其阴谋,折而复还。元武德将军万户平章事朱亮祖劝元顺帝开府库以济饥荒,被贬宁国府。常遇春攻打宁国,朱亮祖出城大战,不料馆夫康茂才献了城池,朱亮祖因坐骑踏空倒地被活捉。常遇春以礼相待,朱亮祖投降。和阳王病死,李善长、刘基、徐达表请朱元璋早正大位,朱元璋坚拒不肯。

朱元璋率军攻打金华,守将胡深入刘基所布阵中被捉,亦降。朱军南攻婺州,驻梅花岭,胡大海所荐领乌江儒士王宗显入婺州探听虚实,郭英领刘基密札夜破婺州。江州徐寿辉自称天子,派陈友谅打下安庆,元将余阙重伤后自刎,妻妾子女都投水而死。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称皇帝,国号汉,派赵普胜攻打池州。常遇春率军救池州,大败汉兵。陈友谅杀赵普胜,率兵夜袭采石矶太平府,朱军守将花云、朱文逊被俘,不降而死。康茂才派养子康玉到汉军中投书诈降,陈友谅率兵二十五万夜攻金陵东门,中了埋伏,陈友谅惊慌失措,汉军未战先乱,损失大半,陈友谅逃走。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玉茗堂批点本《英烈传》插图书影

刘基劝朱元璋率大军灭汉。小孤山汉将傅友德投奔朱元璋。陈友谅弃九江奔武昌。江西之地闻风而降。南昌原汉降将祝宗、康泰杀知府叶琛、守将赵继祖,徐达领兵活捉二叛将,斩首祭灵。处州、金华苗将叛,朱文刚、胡大海等被杀,知府孙炎自刎。胡大海子胡德济领兵报仇,连杀叛将。陈友谅约张士诚攻金陵,张士诚军先攻安丰宋地,宋主韩林向金陵求救。朱元璋率军至途中,已报安丰城陷,韩林、刘福通被杀。朱元璋夺回安丰,进逼庐州。陈友谅乘机攻南昌。朱元璋回兵救援,与汉军大战鄱阳湖。张士诚攻金陵,被李善长等连败三阵,退兵太湖。陈友谅用五千战船,以铁索连为一百号,用牛马皮缝成垂帐,炮石不入。朱军船小,都被冲散。朱元璋船搁浅,韩成穿戴朱元璋衣冠投水而死,骗过汉将陈英杰。常遇春、朱亮祖率百余战船救回朱元璋。俞通海、廖永忠、赵庸、朱亮祖、郭英、沐英六将深入汉阵,火烧敌船。刘基设计,要汉降将丁普郎等三十五人诈降陈友谅。两军对阵,俞通海等五支人马乘大风发动火攻,丁普郎等从内放火,内外夹攻。丁普郎战死,其余三十四人均被火烧死。陈友谅且战且走,被郭英一箭射死。陈友谅子陈理在武昌即皇帝位。

朱军攻武昌,陈英杰单骑冲入朱元璋帐中欲杀朱元璋,被郭英刺死。陈理投降。朱亮祖攻打汀州,元将陈友定逃走建宁。建宁元将阮德柔与陈友定攻处州,处州守将胡深因马绊倒而被活捉,不降而死。胡深子胡祯急报金陵。张士诚称帝,国号大周。常遇春、邓愈攻赣州,守将熊天瑞投降。张士诚率军二十万围诸金新城,胡德济与李文忠里应外合,大破周军。徐达攻泰州,守将史彦忠坚闭不出。徐达故作怠惰,引史彦忠夜袭,史彦忠兵败自刎。朱军攻濠州,守将李济力不能支,出城投降。于是淮安梅思祖,徐州、宿州陆聚望风来归。徐达兵进太湖被困,常遇春出奇兵偷袭周军陆寨,俞通源、薛显火烧周军船只,水陆交战,周军大败,朱军直抵湖州。张士诚率军救援,被朱军将领王铭假扮周军巡哨引往西路,中朱军埋伏,朱亮祖活捉张士诚五太子,张士诚逃走。常遇春鞭伤湖州守将李伯昇。

李文忠兵进杭州,守将潘原明归降。周丞相张士信领兵十万救湖州,中常遇春埋伏,兵败被杀。张士诚率兵二十万报仇,徐达设计水淹周军二万余人。张士诚逃往苏州,沿路遭朱军截杀。张士诚急中扎一稻草人,穿戴自己衣冠,骗过朱军,方得逃命。周将吕珍、张虬被俘,领兵六万投降。常遇春因张虬是张士诚之子,以言语诱逼他自杀。吕珍入湖州,劝李伯昇投降。周无锡守将莫天祐联络方国珍、陈友定、王保保攻击朱军,朱元璋分兵拒之。徐达大破张豹八门阵法,又使降将杨茂诱莫天祐出城,攻占无锡。莫天祐被俞通渊杀死。朱军攻下苏州,活捉张士诚,押至金陵监禁,张士诚以衣带自缢而死。

朱元璋登基,国号大明。明军攻温州,方国珍投降;攻延平,陈友定服毒而死。方国珍至金陵亦被杀。徐达率大军攻山东,元朝重臣扩廓帖木尔弃山东到山西,济州守将王宜投降,青州守将普颜不花兵败入城,服鸩酒而死。明军接着攻下汴梁,陈州守将左君弼亦向朱元璋投降。朱亮祖、廖永忠平定广西后,到济宁与徐达汇集。朱元璋驻跸汴梁。明军攻占燕京,元顺帝逃走,后于应昌城中病死。明军乘胜进军,几经转战,元朝退至塞北。明军又平定了西川、云南等地,建立一统江山。


英烈传 - 通俗小说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英烈传

 明沈德符《野获编》云: 此书是郭英之孙郭勋自撰,以表彰其先祖郭英功绩。此说待考。六十回,有明万历十九年辛卯本,明三台馆本,另有 《云合奇迹》,亦题 《英烈传》,八十回本,乃以 《皇明开运英武传》为底本,加以剪裁、装点而成,后世流传较为广泛者,是八十回本。
 
 故事叙述元顺帝荒淫奢侈,民不聊生。先后有颖州刘福通、蕲州徐寿辉、徐州芝麻李、泰州张士诚等十四处反兵。丞相脱脱率兵镇压有功,反被谗鸩死。淮西濠州凤阳钟离东乡贫苦人家有朱元璋,乃玉皇大帝身边金童降世。元璋自幼多心计,有帝王之志。十七岁时父母先后亡故,十八岁,跟滁州母舅郭光卿贩乌梅去金陵,途中邂逅邓愈、汤和、郭英、郭子兴、吴祯等人。夜宿时众人见元璋居室有红光笼罩,众人拜从元璋。至滁阳,策动舅父脱离红巾军,自立滁阳王。元璋礼贤下士,招集天下英雄,丁德兴、李善长、耿再成、李文忠等好汉纷纷来投,并请得徐达拜为统军大将军,首战告捷。又有胡大海、常遇春来投。不久滁阳王病故,立子为和阳王,元璋为大元帅,徐达为副帅。
 元璋率众将引兵四万,欲取金陵为都。先抵桐城、湖口,元将蛮子海牙子领十万大军迎战,败北,元璋随即渡江,先锋常遇春一举攻克采石矶,拜为正先锋。海牙子、陈也先被斩。金陵守将曹良臣投降,达鲁花、赤福寿自杀。元璋迎和阳王入金陵,又得宋濂、刘基辅佐,乘势攻打张士诚。徐达取镇江,围常州,计擒张士德、张九六,吴兵大败,张士信领兵解常州之危,徐达被困牛塘谷。常遇春、张虬救援,并攻下常州,取江阴、长兴等地。常遇春义释朱亮祖,其所辖之地皆降。元璋出兵攻金华,收元将胡深,智取樊岭,夜夺婺州。
 时值江州徐寿辉改元即位,令陈友谅攻安庆,破城,元将余阙自刎。陈友谅因与倪文俊争受责,杀徐寿辉,害倪文俊,自立为汉帝,欲与张士诚联兵攻金陵。元璋悉,遂令康茂才遣员诈降作内应,陈友谅、张士诚连连败北。张逃往苏州,陈逃武昌。元璋剿陈友谅,穷追不舍。陈再联络张,共战朱元璋。张先取安丰,陈乘机攻取金陵。元璋用刘基计,引兵再战陈友谅,被陈围困于鄱阳湖口,韩成与元璋互换衣冠,以身取义,骗过汉军得脱。刘基用陈友谅部将诈降作内应,以火攻,烧得陈友谅从梦中惊醒,逃跑,混战中被郭英一箭射死。元璋大胜,建忠臣庙于鄱阳湖畔,追赠韩成等三十六人。再战张士诚,徐达智取泰州,元璋又占濠州,吴军望风归降。常遇春又火烧吴营,张士诚败逃苏州。徐达直逼苏州城下,张士诚父子 (张豹) 孤守苏州,城破,张士诚被俘,羞愧自缢而死。元璋升赏诸将,并制定律令,颁行四方。
 李善长等再三进劝,元璋于戊申岁正月四日乙亥即位,称太祖,国号明,列封群臣。
 太祖令徐达率兵十万北伐元兵; 汤和率兵十万攻打闽广陈友定; 李文忠率兵十万东征方国珍; 邓愈率兵五万,取两广未附州郡,以定天下。
 李文忠攻取台州,方国珍降,后又与朱亮祖合兵长驱延平,助汤和攻打陈友定。陈用人多疑,部下多叛逃,城破被俘,胡深之子胡祯,以其血肉祭父。方国珍因反复无常而被枭首示众。
 徐达进军山东,元将扩廓帖木儿惊恐逃往太原。青州城破,元名将普颜不力,服鸩而死,于是山东诸郡,俱望风而归。徐达定山东,复收河南,但兵围汴梁不下。常遇春领兵先收洛阳,洛阳守将败逃陕西。元调兵遣将来战,太祖也领兵来与徐达会合,攻取河北,在直沽海口与元丞相也速交战,时朱亮祖广西凯旋,也来助战,明兵直取燕都,元顺帝出亡,遂改大都为北平府。
 太祖又命徐达等攻取河北各郡,随后进取山西,平定陕西八府。常遇春于居庸城下一枪刺死也速,元兵北逃。不久遇春病逝。元大势已去,太祖赏赐诸将,高丽国遗使奉表称贺。而后,刘基力劝太祖乘势灭元兵,太祖遂令徐达为征元大将军,率李文忠、汤和等将领,继续北伐。元帝病重而亡,元太子远遁,徐达得胜班师。太祖令汤和伐蜀、讨夏,于是巴蜀尽归大明。此时,刘基激流勇退,归居故里。后太祖又令傅友德为征南大元帅,沭英、郭英为左右副帅,占贵州,夺云南,灭梁王。至此,大明已一统天下,太祖敕封诸王,各公侯、将帅,分镇各地。
 《英烈传》是一部经世不衰的信史演义小说。这虽与广大人民爱读、爱听讲史故事的传统习惯有关,但 《英烈传》还有其独到之处。其一,作品以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一幅以元末农民起义为背景,朱元璋借助起义军力量,灭元建明的壮阔而又复杂的政治军事图景。其二,《英烈传》艺术地再现历史的真实,真实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真实也是美的体现,同时,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满足其增长历史知识的要求。其三,作者演义当朝皇上先辈的历史,这需具非凡胆识和史识,这种胆识和史识在作品中的体现,增强了作品的亲切感。
 在人物塑造方面,小说主人翁朱元璋的形象,写得有血有肉。朱元璋虽有帝王之志,却不急于登基。元璋起兵时推母舅为滁阳王,后立其子为和阳王,和阳王病不视朝时,李善长、刘基、徐达等表请太祖早正大位,以为生民之主,而元璋笑答众臣曰:“诸公专意尊我,足见盛心。但今止得一隅之地,尚未知天心何归,岂可妄自尊大;倘或不谨,以致名辱事败,返遗后羞。惟愿齐心协力,共成大事,访有德者,立之未迟。”此时,朱元璋手下已云集一大批如徐达、刘基、常遇春、郭英等这样能安邦立国的贤士良将,从实力来说,已俱备了称王的条件。但陈友谅、张士诚等劲敌还在虎视眈眈,朱元璋能审时度势,按抑称王之志,而缓称王。由此可见,他既胸怀大志,又能深谋远虑,处世极为谨慎,是一位较为成熟的政治家。在权势之争异常激烈的封建社会里,有如此心胸气度的君王实在不多。
 他治军交战,皆以仁义为上,此乃上乘之术。如元将陈也先率十万大军来犯太平,被常遇春擒获,冯国用密言太祖,当斩陈也先之首,以除后患。太祖却认为“斩降诛服,于义不当”,他不但不杀陈也先,还授以千户之职,后陈反水,在攻占金陵时,被砍死。与此同时,陈也先之子陈兆先被迫降。兆先自觉是叛臣之子,请诛。而元璋见其诚心降服,不念旧恶,以“罪人不拿”为据,授予千军长左军掠阵头目。在罪连九族的社会环境里,朱元璋有如此的天地宽宏之量,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此举消除了投降者的怀疑,后来归降朱元璋的也就越来越多。
 他对待手下将士,情如手足。裨将赵德胜在攻打滁州时,被流矢伤了左股,血染征袍,昏晕数次。太祖亲为其敷药调治。太祖对将士关怀备至,将士对太祖更是忠心耿耿,鄱阳之战,太祖一败涂地,险险遭擒,就在这危急时刻,韩成与太祖易服尽忠,使太祖化险为夷。
 然而,朱元璋毕竟是个封建君主,作品对他的虚伪、猜忌功臣、诛杀无辜等,也都予以揭露。
 小说以太祖为中心,引出不少英雄人物,作者用简练的笔墨,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常遇春、徐达、胡大海、刘基、郭英、朱亮祖等英雄、谋士形象,其中常遇春独上采石矶,义释朱亮祖,郭英擒邓清,花云太平死节,都写得活灵活现,生动感人。而对张士诚、陈友谅等人物形象,作者沿习着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观念来塑造。如将太祖的主要对手陈友谅描写成为一个残暴、卑鄙、阴诈的典型,但对其反元的功绩还是肯定的。这样安排就更为真实地再现了元末明初历史分争的政治斗争画面,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处理史料的高明之处:既要考虑到小说正反面人物形象对比的需要,又能尊重历史史实。
 《英烈传》作者写“火攻”,颇具特色。孙子兵法讲: “水地安管,其兵怕火”,而朱元璋的将领,不仅水战火攻,陆战也用火攻,使用火攻的将领之多,在其他小说中也是少见的。如徐达、刘基、李善长、常遇春、汤和、邓愈等主要将领皆曾用火攻。用火攻取得的战果,堪称辉煌。如徐达、常遇春派王铭,啊火攻偷袭,重创张士诚,活捉五太子,使张一蹶不振; (第四十七回)海牙水师舟筏被邓愈烧得一败涂地,海牙在亡命逃窜时,应朱文英之弦而死,“元人再不敢有扼江之战”; (第十六回) 陈友谅被刘基设坛祭风,火烧得晕头转向时,含郭英之箭而亡,遂灭一方之敌 (第三十九回)。
 朱军将领火攻用得自然娴熟,灵活多样。徐达、常遇春进攻张士诚的太湖之战,张士诚守将尹义勇猛异常,打得常遇春仰天叹说:“不意此身沉没在此”,就在这万死一生之际,取火攻转危为安,并活擒虎将尹义。又如李善长退来犯金陵之敌陈友谅,派邓愈火烧陈的本营,使其十万之师被烧得溃不成军,狼狈逃窜。再如常遇春乘胜追击海牙水师用火攻。还有徐达攻打元将李思齐,以三千之众,破五万之敌,也用火攻。由此可见,朱军的火攻,守可以用,攻也可以用; 化危为夷可以用,乘胜追击也可以用; 劣势变优势可以用,重创敌人也可以用,真可谓无所不用,而且凡用火攻,无坚不摧,无攻不克。因而,火攻的描述成了 《英烈传》的一大特色。
 有人指出 《英烈传》缺点时,说其: “受了信史的束缚”。但这正是该书的特色,因为全书的内容、情节,除极少部分引自民间传说外,大部分与《元史》、《明史》、陆粲《庚已编》、杨循吉《吴中故事》、杨义《明良记》和《高坡异篡》等记载相吻合。“演不无增添,形容不无润色,而大要不敢尽违其实。”《英烈传》确确实实做到了这一点。
 《英烈传》问世后,历代都拥有广大的读者,它在普及历史知识教育方面,起着一般史书无法达到的作用。这也是《英烈传》价值之所在。
 关于《英烈传》仿抄其他作品问题。这种现象,在我国古代小说、戏剧创作中,所在皆是,不足为奇。《三国演义》不抄话本,不仿戏剧,就无法成书。《金瓶梅》是文人创作,但其抄仿其他小说、话本、戏曲之处,也比比皆是。《三国演义》、《金瓶梅》不因此而受到非难,却以此来批评《英烈传》,似乎有些不公平。更何况作者也并非象说的那样,而是对其他作品有所改造,有所创新。如刘基(伯温),有人说他是从诸葛亮的模子里托出来的。如果作一些具体剖析,就能感到这是两个性格不同的谋士。尽管他们都是各自军事集团的高参,都尽心尽力,忠心耿耿地为其君主出谋划策。但诸葛亮对刘氏皇朝的忠,已达到了 “愚忠”的地步,而刘基对太祖的忠,是极为明智的,他在太祖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激流勇退,告病还乡。此举在一定意义上比诸葛亮高明得多。这也是作者在深刻透视历代封建君主后,对封建君主的理解和揭露之笔。
 《英烈传》确实也是存在一些缺点的历史演义小说。如宣扬天命不可抗拒的宿命论观点。还有铁冠道人、周颠等人物的出现,都给作品蒙上了一层神秘主义的色彩。后半部分拘泥于注重史实,缺少应有的描写,文采较差。
 《英烈传》的文学价值如何?有人认为《英烈传》描写虽不如《新列国志》细致,却不象《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等那样粗糙。这样的评述,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英烈传

即《云合奇踪》。又《皇明开运英武传》的别称。

英烈传

见 《皇明开运英武传》。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0: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