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英汉社会科学大词典︱前言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科学事业得到较快发展,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我国参与和组织的国际学术活动不断增加。在日益增多的对外交往中,越来越多的人迫切需要掌握社会科学领域英语的用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急需大量既懂专业、又懂英语的社会科学人才,而一本实用新颖的《英汉社会科学大词典》无疑会给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带来很大的方便。 本词典主要收录哲学、文学、历史、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宗教、语言学、艺术、美术、法律、经济、政治、教育、体育、军事、新闻、外交、出版等社会科学领域的常用词语和新词语,计300余万字,基本反映了社会科学常用语概貌和近年来社会科学所出现的新词语概况。 本词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本词典收入了社会科学方面近年来新出现的词语,并提供了较规范的译义。本词典的主编长期从事双语新词语的研究和翻译工作,掌握了大量新词语汉译方法,先后出版了系列双语新词语丛书。本词典在编撰过程中,吸收了这方面的成果,使本辞典更具时代感。 第二,本词典不同于一般的术语辞书,它既收录了社会科学领域的专业术语,又兼收英美国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常用语和用法,口语与专业术语并重,释义通俗简明,有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英美社会和文化,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第三,本词典将大量的派生词和构词归编入主词条,释义按使用频率的大小编撰,编排方式新颖、合理,它将原本孤立的词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自成一体,便于读者牢固记忆和掌握,而且许多词条在一般词典中均未收录,为本词典所仅有,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第四,本词典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收词范围广,收词约30万条(包括派生词),一些冷僻词和罕见的词义均未收录。 本词典由上海社会科学院胡志勇同志提出编写思想、设计编写思路、制定详尽的编写体系,并具体指导和领导了本词典的编写工作。参加编写的除了本院相关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以外,还有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同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院校的教师。周国建副研究员担任了前期协调的工作,屠启宇研究员担任了后期协调的工作。 词典最后由主编统稿、修改并定稿。 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哲学研究所、文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经济研究所、部门经济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新闻研究所、亚太研究所、欧亚研究所、宗教研究所、人口研究所等专家学者们的帮助和指教。 特别感谢以下专家和学者: 王少普研究员、潘光研究员、刘鸣研究员、蔡鹏鸿研究员、吴前进研究员、李安方研究员、周宇研究员、尤安山研究员、高兰副研究员、张茗博士、王成至博士、梅俊杰副研究员、李元博士、杨涤博士、刘长秋博士、肖银华博士、陆军荣博士、袁红涛博士、张琳硕士、邵建博士、周辉博士、冯莉博士、何卫东博士、朱美荣博士、佘凌博士等;还有李子强、周俊、蔡晓月、李云雨、张雅玲、周永锋、李萍、王吉冠、陈志红、李锁云、李拓、韩树芝、刘丽红、李梦蕾、徐美琴、胡凤珍、陈国荣、谢红、刘慧、张广茹、周顺荣、吴洪亮、刘卫红、高士云、王吉亚、田美河、李琴。 并感谢宋永明编审、续建宜教授、陈和丰研究员、田中青研究员、齐庆芝编审、杨植震教授、冯寄湘教授、沈志彦编审、方军教授、刘宪芹编审、朱亚宗教授、蒋兴才教授、何弦教授、潘春葆教授、张仲兰编审、游潜之教授、李妙根教授、华强教授、杜幼康教授、吴鼎铭教授、孙志发教授、李秋发教授、张国浩教授、孙铭仁教授、范宏升编审、张春明编审、朱亚军博士、史砚湄博士、陈飞博士、魏延秋博士、苏士伟博士、陈小翌、项军、张忆南、陈城、王辉、王震、周洁莉、束必铨等同志的帮助与支持。 虽然编者们殚思极虑,精益求精,力求编写出高质量、有特色的专业辞书,但恐于水平有限,疏漏、不当之处敬请各界同仁批评指正。胡志勇 二○一○年九月于上海社会科学院 |
☚ 英汉社会科学大词典︱内容简介 英汉社会科学大词典︱缩略语表 ☛ 00013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