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序言一 序言一 莎士比亚在他的叙事诗、抒情诗和他用无韵体诗和散文创作的戏剧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是早期现代英语。 这个时期的英语和现、当代英语在词义和语法以及发音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对我国研究和阅读莎氏作品的人们造成不小的困难,妨碍了对莎士比亚作品的正确理解和欣赏。 因此.河南大学刘炳善教授新编的《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将对我国从事莎士比亚研究、翻译、教学工作的同志们提供有力和可靠的帮助。 试举例说明早期现代英语和现代英语之间的一些差异。 词义方面:连词and和它的弱读形式an, an’作 “if”(如果、假若)解,例如,《错中错》(The Comedy of Errors, 1590), I. ii. 94:“Andyou will not, sir, I’ll take my heels”(如果你不情愿,先生,那末我将溜之大吉)。 《爱的徒劳》(Love’s Labour’s Lost, 1588), V. ii. 584: “There, an’t shall please you”(好了,如果你愿意;an’t =if it)。 名词method作 “orderly arrangement of ideas or topics in thinking or writing”(条理、系统性、逻辑性)解,例如,《汉姆雷特》(Hamlet, 1602),II. ii. 208: “Though this be madness, yet there ismethod in’t”(这虽是疯癫,然而其中却有条理可循)。 名词conscience作 “inmost thought, con-sciousness”(内心深处的思想、意识)解,例如,《汉姆雷特》III. i. 83: “Thus conscience doth makecowards of us all”(因此思想意识迫使我们大家都成为懦夫)。 语法方面:第三人称中性单数物主代词his (=its“它的”)在早期现代英语中被保存下来直至17世纪。 例如,《特洛伊勒斯和克雷西达》(Troilus and Cressida,1602),II.ii. 53:“But value dwells not in particular will:/It holds his esti-mate and dignity”(但是价值并不存在于个别人的愿望当中:它有它自己的估价和尊严)。 在14世纪中古英语里,第三人称中性单数物主代词his有时被第三人称代词中性单数主、宾格形式hit (=弱读形式it)所代替,尤其是在西中部方言中。 这个形式一直通用,直到17世纪初期。 例如,《汉姆雷特》, I. ii. 216: “It lifted up it head”(它〔指老王的鬼魂〕抬起头来),《李尔王》(King Lear, 1605), I.iv.234:“The hedge-sparrow fed the cuckoo so long,/That it had it head bit off by it young”(篱雀喂养小布谷鸟如此长久,以至于它的头被它的雏鸟咬掉)。 第三人称代词阳性单数主格he“他”,在中古英语里有弱读形式ha, a (读音为[ə])。 这个弱读形式出现在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作品里,例如,《科里奥赖纳斯》(Coriolanus, 1608), V. iii. 127:“’A shall not tread on me!”(不许他把我踩在脚下! ’A=ha=he)。 莎士比亚和他同时代的人,大多数都对语言感兴趣。 莎氏虽然没有受过大学教育,但他在家乡镇上的语法学校(grammar school)里毕竟也打好了拉丁文的基础,尽管他的希腊文知识有限。 有了拉丁文的基础,同时也学会了法语和意大利语,莎士比亚也像他同时代人那样致力于扩大和丰富英语的词汇,主要通过吸收拉丁文和法语、意大利语的词汇,结果使英语中的同义词大大地增加了。 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往往先用一个外语借词,然后紧接着用一个本族语的同义词来解释这个借词。 例如,在17世纪出版的英国国教祈祷书(Prayer Book, 1662)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We have erredand strayed”(我们误入歧途,走错了路),“When we assemble and meet together”(当我们集合,碰在一起时)等。 莎士比亚笔下最著名的例子是《麦克白》(Macbeth, 1606) II.ii. 60: “Will all greatNeptune’s ocean wash this blood/Clean from my hand? No, this my hand will rather/The multi-tudinous seas incarnadine,/Making the green one red.”(伟大的尼普顿的整个汪洋大海会把我手上的血迹冲洗干净吗? 不能,相反地,我的手却会把那辽阔、浩瀚的大海染得通红,使绿色海洋变成一片红色。)莎士比亚先用了拉丁文动词incarnadine (redden, 使变红),随后紧接着用本族语make,green, red来解释incarnadine的词义。 莎士比亚经常运用2万到2.5万个词,其中90%是英语本族语词。 他善于使外来语(主要是拉丁文和法语)词和本族语(英语)词巧妙、和谐地结合起来,使英语词汇变得丰富多彩.曲折灵活。 刘炳善教授编的这部词典充分反映了莎士比亚语言的这个特点。 刘炳善教授是一位十分勤奋、刻苦努力的学者。 他经过八年之久的查阅、钻研、细读莎氏原文、广泛搜集资料、分类编排等过程,写出了4万张语词卡片、前言和附录。 他参阅了西方学者研究莎士比亚语言(语法、语音、词汇等方面)的一些标准著作,例如,艾博特,《莎士比亚语法》(E.A.Abbott,A Shakespearian Grammar, 1897),奥尼恩斯,《莎士比亚注释词表》(C.T.Onions, A ShakespeareGlossary,1986),施米特,《莎士比亚用词全典》(A. Schmidt, Shakespeare-Lexicon, 第4版,2卷,1923),柯克里兹,《莎士比亚的发音》(Helgekokeritz. Shakespeare’s Pronunciation, 1953),以及斯匹瓦克编纂的《哈佛莎士比亚语词索引》(M.Spcvack. The Harvard Concordance to Shakespeare,1973)等。 同时,他还参阅了大量的英美出版的莎剧权威版本,例如,英国的《新亚登版》(The NewArden Shakespeare, 1982),《新牛津版》(The New Oxford Shakespeare, 1982),《新剑桥版》(TheNew Shakespeare, 1921~1961),以及美国《新集注本》(The New Variorum, 1908~1928)的部分卷册和吉特里奇的著名莎氏全集(The Complete Works of Shakespeare, edited by G.L. Kittredgeand Irving Ribner, 1971)等。 1996年4月,刘炳善教授赴美国洛杉矶参加第六届世界莎学大会,并在会上宣读了他写的论文《为中国学生编纂一部莎士比亚词典》(Compiling a Shakespeare Diction-ary for Chinese Students)(全文附于“自序”后——编者)——这篇论文后来刊登在《英语世界》1996年第9期。 刘炳善教授的这部《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既有学术价值,又针对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他们提供了一本入门的工具书,值得表扬。1996年10月于北京大学 李赋宁 |
☚ 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导言 III. 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四个时期(附作品梗概) 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序言二 ☛ 00012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