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史Yin guo shi
英国位于欧洲西部的不列颠岛等岛屿上。在远古时代,该岛一度与欧洲大陆联结。约在25万年前,早期人类经过陆桥来到不列颠群岛。公元前7世纪,居住在莱茵河上游地区的克尔特人迁入。公元43年,处于氏族制度开始瓦解阶段的不列颠被罗马帝国征服,沦为它的一个行省。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衰落,将军队完全撤出。不久,日耳曼部落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入侵不列颠,逐渐形成7个王国,开始封建化过程。9世纪,为了抵御丹麦人的入侵,7个王国统一合并为英格兰王国。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后,移植法国的封建制度,加快并最终完成了英国的封建化过程。随着封建庄园经济的发展,工商业城市兴起,形成市民阶层。封建主与市民联合起来限制王权,于1215年强迫国王签署了“由由大宪章”于1265年开设了国会,建立起等级君主制。在不断发展的商品经济的瓦解下,在1381年瓦特·泰勒领导的农民起义等农民反抗斗争的打击下,封建领主制崩溃。至14世纪末,英国自耕农已占多数。15世纪,英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毛纺织业发达。贵族地主掀起的圈地运动大大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新兴资产阶级展开了反对专制制度的斗争。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经过两次内战,国王查里一世被处死,封建制度被推翻,英国成为共和国。1688年的“光荣革命”结束了短暂的复辟王朝统治,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对内加紧推行圈地运动,对外积极争夺霸权掠夺殖民地,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在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80年左右的时间内,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由农业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高涨。英国取得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有“世界工厂”之称。它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进行扩张,建立起“日不落”的殖民帝国。工业革命也引起英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根本对立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诞生。工业资产阶级掀起以争取选举权为中心的自由主义运动,推动国会在19世纪进行了3次改革,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化进程,巩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工人阶级遭到资本的残酷剥削奋起斗争,从捣毁机器的卢德运动发展到争取政治权利的宪章运动。19世纪70年代后,英国向帝国主义过渡,开始衰落,失去世界工业垄断地位,工业生产总值被美、德超过。在瓜分殖民地的斗争中,英国与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德国矛盾尖锐,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与法、俄结成协约国集团,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结束后,英国虽为战胜国,国力严重受损,由债权国沦为债务国,海上霸权丧失,经济萧条,1921—1929年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 7%。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对英国打击沉重。政府采取一系列反危机措施,1935年工业超过1913年水平。这一时期,在人民斗争的推动下,资产阶级民主有所发展,普选范围扩大,1924年组成历史上第一届工党内阁。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高涨,1921年承认爱尔兰南部为爱尔兰自治邦,英国改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1931年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承认自治领的平等地位,正式建立英联邦。在外交上,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掠夺到最大份额的殖民地。20年代推行大陆均衡政策,抑法扶德,以维持英国的霸权。进入30年代后,对法西斯侵略扩张实行绥靖,张伯伦首相签订《慕尼黑协定》,出卖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英国对德宣战,实则宣而不战。1940年5月,德国进攻西欧。主张派丘吉尔出任首相,坚持抗德,支持苏联,是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盟国之一,为打败德国法西斯作出重大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进一步相对衰落。经济增长缓慢,1956—1970年工业生产平均增长率仅为2.8%,国内生产总值由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退居到1970年的第五位。力图挽救殖民统治,未能奏效。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50余个国家相继取得独立,殖民体系基本瓦解,英联邦日趋松散。战后一度企图依靠英、美特殊关系,维持与英联邦的传统关系,控制西欧,恢复其国际政治中的大国地位。1972年被接纳为欧洲共同体成员。战后初期,艾德礼工党政府实行民主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国有化和建立福利国家政策。其基本内容为以后历届政府继承。70年代爆发两次经济危机,经济陷入滞胀。1979年撒切尔夫人组成保守党政府,采取控制货币发行量等政策,取得一定成效。从1982年起经济回升,国民经济增长率提高,通货膨胀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