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苦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全草 > 苦參
苦參  kǔshēn

亦稱“水槐”、“苦𧄹”、“苦骨”、“野槐”。豆科植物苦參的根。以其味苦,功似人參,故名。圓柱形棕黄色或灰棕色,質堅硬,不易折。主治心腹結氣,熱毒血痢,小兒肺炎,赤白帶下。始載於秦漢典籍。《神農本草經·中經·苦參》:“一名水槐,一名苦𧄹。”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二·苦參》:“〔釋名〕苦骨、野槐。”〔附方〕中惡心痛,苦參三兩,苦酒一升半,煮取八合,分二服。”

苦參

苦参【同义】总目录


苦参绿白苦𧄹

苦参radix sophorae flavescentis

清热燥湿药。出《神农本草经》。见《蕃牧纂验方》。又名地槐、骄槐、芩茎、牛参、牛人参。为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根(图)。切片,晒干,生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苦, 寒。入肝、肾、大肠、小肠经。功能清热燥湿, 杀虫灭疥。《养耕集》: “解风热, 去热毒。”主治: ❶牛血痢证, 与归尾、苍术、黄连、炒槐花、炒地榆等配伍(《抱犊集》)。
❷马肺风毛燥,与人参、玄参、紫参、沙参、秦艽、何首乌配伍,如五参散。
❸马疥疮, 与白头翁、苦楝皮配伍(《新编集成马医方牛医方》)。牛、马15~60克; 猪、羊6~15克。为末或煎汤灌服。脾胃虚寒者忌服。本品含多种生物碱: D-苦参碱(D-matrine)、D-氧化苦参碱(D-oxy-matrine)、槐花醇(D-sophoranol, 5-hy-droxymatrine)、L-臭豆碱(L-anagyrine)、L-甲基金雀花碱(L-methylcytisine)等。有利尿作用, 对肠运动机能有双相调节作用, 有止痢止泻作用。对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及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抗滴虫作用与蛇床子相近。并有防止白细胞减少作用。

苦参

苦参

药名。出 《神农本草经》。又名苦骨、地骨、牛参、川参。为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flavescens Ait. 的根。全国各地均产。苦,寒。入心、肺、肾、大肠经。清热燥湿,祛风杀虫。
❶湿热痢疾,肠胃炎,黄疸,癥瘕,疳积,肠风痔血,小便黄赤,溺有余沥,赤白带下,瘰疬。煎服: 3~9g。
❷治湿毒疮疡,皮肤瘙痒,疥、癣,麻风,荨麻疹。煎洗或内服。
❸治滴虫性阴道炎,煎水洗;烫伤,研末香油调敷。内服用量不宜过大。反藜芦。本品含苦参皂苷Ⅰ-Ⅳ、大豆皂苷Ⅰ,还含右旋苦参碱、右旋氧化苦参碱,右旋槐花醇、左旋槐果碱、左旋臭豆碱、左旋甲基金雀花碱等生物碱,以及苦参黄酮 (Kurari-none)、苦参黄酮醇(Kurarinol)、苦参查耳酮(Kuraridin)、苦参查耳酮醇 (Kuraridinol)、红车轴草根苷、去甲脱水淫羊霍素、异脱水淫羊霍素等。苦参在实验室及临床上均有一定的抗心律不齐作用,作用性质类似奎宁丁。氧化苦参碱有升高白细胞作用。它与槐果碱都有平喘、某些抗心律失常及抗癌活性,臭豆碱与金雀花碱的药理作用与菸碱相似,能反射性的兴奋呼吸。臭豆碱还有某些箭毒样作用。苦参总黄酮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苦参碱等有抗癌活性。醇浸膏在体外尚有抗滴虫作用。在动物身上有平喘作用,并有报告其利尿作用者。毒性剂量的苦参碱能引起兔的脊髓兴奋而导致惊厥,最终呼吸麻痹而死。

苦参lightyellow sophora

Sophora flavescens Ait.,豆科,槐属。灌木。常生于沙地或荫蔽山坡。分布于中国南北各省;日本及朝鲜也有分布。主根外皮黄色。幼枝疏被毛。羽状复叶,小叶15~36枚,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圆形,背面密生平贴柔毛。总状花序顶生;花萼钟状,5齿裂;蝶形花冠淡黄色,旗瓣匙形;雄蕊10枚,基部略合生;子房上位。荚果于种子间微缢缩,略呈串珠状。全草药用。根能清热、利尿、燥湿、杀虫,抗菌消炎,但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种子有明目之效,含油11.3%,可作农药;茎纤维可织麻袋。

苦参flavescent sophora noot

系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苦参内含有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羟基苦参碱、槐果碱、金雀花碱等。有平喘、升高白细胞的作用;尚含有苦参醇、苦参啶醇等,有祛痰作用。本品对痢疾杆菌、结核杆菌、多种皮肤真菌、阿米巴原虫、滴虫等有抑制作用;尚有利尿、平喘、催眠、抗心律不齐、升高白细胞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急性痢疾、扁桃体炎、淋巴结炎、上感、支气管炎、喘息、心律失常、白细胞低下等,口服浸膏片1次5片或总生物碱片2~4片,1日3次;外用其煎剂或栓剂,治疗滴虫病 、宫颈炎、外阴瘙痒、湿疹等。本品有一定毒性,大剂量可引起中枢神经抑制,应注意。

苦参

苦参

为豆科多年生落叶亚灌木植物苦参的根。我国各地均产。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之效。主治下列病证:
❶泻痢便血,黄疸尿赤。对湿热所致腹痛泻泄,下痢脓血,大便下血,痔疮出血,单用或配木香、黄连、生地等;对湿热黄疸,可与山栀子、茵陈、黄柏、大黄等相配。
❷带下阴痒,湿疹疥癣。对湿热下注,带下色黄,阴肿阴痒以及湿疮湿疹,皮肤瘙痒,可与地肤子、车前子、蛇床子相配,内服外洗均可;对疥癣等皮肤病,可配枯矾、硫黄等制成软膏外涂。本品杀虫止痒之效颇佳,单用煎汤外洗,治老年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以及皮肤瘙痒症,均有很好的止痒效果。苦参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慎用。反藜芦,不可与之同用。

☚ 黄柏   生地黄 ☛

苦参kǔ shēn

《本草纲目》草部第13卷苦参(147)。药名。
【基原】为豆科植物苦参的根。
【别名】苦、水槐(《本经》),地槐、菟槐、骄槐、白茎、虎麻、岑茎、禄白、陵郎(《别录》),野槐、苦骨(《本草纲目》),川参(《贵州民间方药集》),凤凰(《广西中兽医药植》),牛参(《湖南药物志》)。
【性味】苦,寒。
❶《本经》:“味苦,寒。”
❷《别录》:“无毒。”
❸《本草从新》:“大苦,大寒。”
【归经】入肝、肾、大肠、小肠经。
❶张元素:“少阴肾经。”
❷《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胃、大肠、肝、肾四经。”
❸《本草新编》:“入心、肺、肾、大肠经。”
【功用主治】清热,燥湿,杀虫。治热毒血痢,肠风下血,黄疸,赤白带下,小儿肺炎,疳积,急性扁桃体炎,痔漏,脱肛,皮肤瘙痒,疥癞恶疮,阴疮湿痒,瘰疬,烫伤。
❶《本经》:“主心腹结气,癥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
❷《别录》:“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澼,止渴,醒酒,小便黄赤,疗恶疮下部𧏾,平胃气,令人嗜食。”
❸陶弘景:“恶病人酒渍饮之,患疥者服亦除,盖能杀虫。”
❹《药性论》:“治热毒风,皮肌烦燥生疮,赤癞眉脱,主除大热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恶腹痛,除体闷,治心腹积聚。”
❺《唐本草》:“治胫酸,疗恶虫。”
❻《日华子本草》:“杀疳虫。炒带烟出为末,饭饮下,治肠风下血并热痢。”
❼《珍珠囊》:“去湿。”
❽《滇南本草》:“凉血,解热毒,疥癞,脓窠疮毒。疗皮肤瘙痒,血风癣疮,顽皮白屑,肠风下血,便血。消风,消肿毒,痰毒。”
❾《本草从新》:“燥湿,胜热,治梦遗滑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一钱半至八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宜忌】脾胃虚寒者忌服。
❶《本草经集注》:“玄参为之使。恶贝母、漏芦、菟丝子。反藜芦。”
❷《医学入门》:“胃弱者慎用。”
❸《本草经疏》:“久服能损肾气,肝、肾虚而无大热者勿服。”
【成分】主要含多种生物碱及多种黄酮类,生物碱中以苦参碱(Matrine)、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为主。尚含脱氢苦参碱(即槐果碱Sophocarpine)、d-槐醇碱(d-Sophoranole)、1-臭豆碱(1-Anagyrine)、1-甲基金雀花碱(1-Methylcytisine)、1-野靛叶碱(1-Baptifoline)、1-槐根碱(1-Sophocarpine)等。黄酮类中有苦参素(Kurarinone)、次苦参素(Kuraridin)、三叶豆欀槐苷(Trifolirhizin)、异脱水淫羊藿黄素(Lsoanhydroicaritin)等。
【药理】
❶抗病原微生物:苦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许兰氏毛癣菌、奥杜盎氏小孢子菌、结核杆菌、阿米巴原虫、麻风杆菌、滴虫、柯萨基B组病毒(CVB)、乙肝病毒均具有抑制作用。
❷抗癌:苦参碱对小鼠艾氏腹水癌及肉瘤180均有抑制作用;氧化苦参碱对S-180亦有抑制作用。苦参煎剂能诱导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向单核巨噬细胞分化,使细胞吞噬乳胶颗粒的能力明显提高。
❸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苦参注射液可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随剂量增加而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对大鼠急性失血性心脏停搏和兔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所致急性心肌缺血有改善作用并延缓大鼠心脏停搏时间。苦参碱、苦参总碱、氧化苦参碱、苦参总黄酮均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❹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苦参碱静注可使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增高,使白细胞吞噬异物活性明显增强,但对巨噬细胞则有细胞毒作用,能降低其吞饮中性红染料的能力,并明显抑制T细胞增殖,抑制IL-2的产量。氧化苦参碱能显著抑制小鼠脾细胞的自发增殖及对ConA或脂多糖(LPS)刺激的转化反应。氧化苦参碱可使低反应性的人扁桃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提高,而对高反应性人扁桃体淋巴细胞及正常小鼠脾细胞增殖则表现为抑制,对大鼠腹腔肥大细胞组胺释放具有抑制作用。
❺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动物实验有明显祛痰、平喘作用。
❻对平滑肌的作用:苦参碱有加强豚鼠乳头肌收缩的作用,对豚鼠心房也有明显正性肌力作用。苦参碱能增强K+致输精管的张力增加作用。氧化苦参碱对体外气管平滑肌有轻度收缩作用。苦参煎剂对体外豚鼠及兔肠肌有抑制作用。
❼升高白细胞作用:苦参总碱对X线照射及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有明显治疗作用。氧化苦参碱对60Co源照射所致白细胞减少亦有明显治疗作用。
❽其他:本品还具抗炎、保肝、保护胃黏膜、利尿、降压、降血脂及改善血液流变性作用。
❾毒性:苦参总碱,小鼠灌服的LD50为(1.18±0.1)g/kg。临床应用苦参制剂有出现胃肠道刺激及皮肤过敏反应,还有肌注苦参发生过敏性休克、昏厥及血压增高的报告,应引起注意。

苦参kǔshēn

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别名苦骨、牛参。为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Ait. 的根。全国各地均产。苦, 寒。入肺、心、肝、大肠、小肠经。清热燥湿, 杀虫止痒利尿。治湿热痢疾、黄疸、疳积、痔血、小便黄赤不利、尿有余沥、赤白带下,煎服: 4.5 ~ 9 克。治湿热疮毒、皮肤瘙痒、疥癣麻风, 煎洗或内服。治滴虫性阴道炎, 煎水洗;烫伤, 研末香油调敷。反藜芦。本品含右旋苦参碱、异苦参碱、右旋氧化苦参碱及苦参醇等。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对小鼠实验性肿瘤有抑制作用。醇提取物、总黄酮及氧化苦参碱均有抗实验性心律失常作用。醇浸膏在体外有抗滴虫作用。

苦参

苦参

苦参

苦参,又名苦骨、牛人参、野槐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根。春秋两季采挖,除去根头及细支根,洗净,晒干,或趁鲜切成2~5mm厚的饮片晒干。
根呈长圆柱形,下部常有分枝,长10~30cm,直径1~2.5cm。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有明显的纵皱纹及横长的皮孔,外层栓皮薄,常破裂向外卷曲,露出黄色而微有光泽的内层栓皮。质坚韧,断面纤维性,黄白色,皮部与木部分层清晰,切断面可见木部有2~4层环纹(年轮)及微细的放射状纹理(射线),粗老者往往形成裂隙。气微,味极苦。主产于山西、河南、河北等省; 其他大部分省区亦产。
本品味苦,性寒。归心、肾、肝、脾、大肠经。功能清热燥湿,利水,杀虫。主治湿热痢疾、便血、黄疸、小便不利、带下、阴痒、疥癣、麻风、湿毒疮疡、皮肤瘙痒等证。治疗痢疾,用本品可单行或配伍有关药物同用。如《仁存堂经验方》,用苦参一味为丸治疗血痢;《沈氏尊生书》香参丸,用苦参配木香、甘草为丸,治疗热痢。《滇南本草》谓本品能凉血,解热毒,故湿热便血者用之。如《外科大成》苦参地黄丸,用苦参配地黄,以蜂蜜为丸服,治痔漏出血、肠风下血、酒毒下血。本品亦常用于黄疸。如《补缺肘后方》用苦参配龙胆,以牛胆汁为丸治疗谷疸; 现代用之治急性传染性肝炎,黄疸消退较快。若湿热蕴于下焦,小便不利,可用苦参清湿热而通淋涩,如《金匮要略》当归贝母苦参丸中用之,以治疗妊娠小便不利; 现在临床上亦常用之治泌尿道感染。本品大苦大寒,故能杀湿热所生之虫。如《金匮要略》苦参汤,单用苦参煎汤熏洗,治狐惑病前阴蚀。若用于妇女阴痒,带下色黄气臭者,可配知母、黄柏、白术、樗根皮等煎服; 同时以本品与蛇床子、白矾煎汤外洗阴部;皮肤瘙痒、脓疱疮、可用其煎汤外洗; 治疥疮,可配枯矾、硫黄,油调外敷; 治麻风,则配大枫子浸酒内服,并以本品煎汤外洗。现代临床上还用本品浸膏制成片剂,或制成糖浆,或用苦参粉装入胶囊内服,并煎汤作保留灌肠,治蓝氏贾第鞭毛虫病及人肠滴虫。煎服,3~10g。脾胃虚寒者忌服。反藜芦。
实验研究:苦参根含主要成分为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还含5-羟基苦参碱、臭豆碱、N-甲基金雀花碱、穿叶赝靛碱、槐果碱、异苦参碱、别苦参碱、槐定碱、氧化槐果碱等生物碱和苦参醇、苦参酮、苦参素、苦参啶醇、黄腐醇、异黄腐醇、异脱水淫羊藿素、去甲脱水淫羊藿素、刺芒柄花素等黄酮类。
苦参制剂对多种实验性心律失常均有抑制作用,可使心率减慢,房室传导时间延长,其有效成分主要为生物碱和黄酮类。静脉注射氧化苦参碱有明显降血压作用,苦参总碱可增加冠脉血流,拮抗垂体后叶素对冠脉的收缩作用。苦参总碱、苦参碱、槐果碱、氧化苦参碱对肉瘤180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以氧化苦参碱效果最好,与丝裂霉素C的作用基本相同,槐果碱对艾氏腹水癌也有抑制作用。氧化苦参碱对60钴γ射线照射和丝裂霉素C引起的动物白细胞减少有治疗或预防作用。苦参能抑制动物被动和主动皮肤过敏反应,并能减少致敏动物血清抗体形成,对组胺所致豚鼠哮喘亦有效,临床对一些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急性湿疹、阴部湿疹及其它发炎有一定疗效,对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慢性气管炎也有一定疗效。苦参碱可能是平喘作用的有效成分。苦参碱对动物应激性溃疡有显著疗效。氧化苦参碱对实验性肝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苦参、苦参碱对急性菌痢疗效肯定,对滴虫和阿米巴原虫也有效。氧化苦参碱给大鼠口服后则在胃肠道中逐渐转化成苦参碱被吸收。尿中排泄也以苦参碱为主。人口服氧化苦参碱后,尿排泄苦参碱比氧化苦参碱高。

☚ 黄柏   秦皮 ☛

苦参

苦参

本品为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干燥根。春、秋两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洗净,晒干。
干燥根为长条圆柱形,上粗下细,常有分叉及茎和须根残痕,长10~30cm,直径1~2cm。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外皮薄,多破裂向外卷曲,易剥落,剥落处显金黄色,光滑而微带亮光。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中心色较浅,纤维性。气微,味极苦。
苦参为少阳人药。功能补肾,清热燥湿、祛风止痒。主要用于身寒腹痛和身寒腹痛泄泻证、少阳人下消、胞衣不下、死胎不下等证。也用于疡疮。如《东医寿世保元》滑石苦参汤,用本品配泽泻、茯苓、滑石各10g、川黄连、黄柏、羌活各5g,以清热燥湿,泻火,治身寒腹痛证。《东医寿世保元》忍冬藤地骨皮汤,用本品配忍冬藤、地骨皮、山茱萸各10g、川黄连、黄柏、玄参、生地黄、知母、山栀子、枸杞子、覆盆子、荆芥、防风、金银花各5g,以清热燥湿,滋阴泻火,治疗身寒腹痛泄泻证。《东医寿世保元》熟地黄苦参汤,用本品配熟地20g、山茱萸10g、白茯苓、泽泻各7.5g、知母、黄柏、苦参各5g,以滋阴清热,泻火壮肾,治疗少阳人下消,胞衣不下等证。治疮疡,苦参为末,作丸长服,并用苦参汤涂之患处。常用量5~15g。

☚ 覆盆子   金银花 ☛

苦参

苦参

蒙古名道古勒—乌布斯、利德瑞。为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头及小支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本品味苦,性平、腻、软。有促使热成熟,发汗,燥黄水,调和三根之功效。用于
❶全身疼痛如被棒击,干呕,呵欠多,常伸懒腰,口苦,头痛,心烦等未成型热症,感冒,时疫:与青木香、珍珠干、山柰配用;对瘟疫单味煎汤服用;或配制七味苦参汤用。
❷痛风,风湿痛,黄水病,皮肤病:单味煎汤服用;或与三子、扁蕾等配伍用于解痉。
❸麻疹,风疹,猩红热:与大枣、甘草、制杏仁、绿豆等配用;或与三子、扁蕾、石竹、拳参等配用。

☚ 促使热疾成型的药物   珍珠干 ☛
0002227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1: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