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苏轼《题西林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苏轼《题西林壁》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①西林:寺名,一名乾明寺。在庐山。②一作“远近看山总不同”。

【译文】 横的看去是山岭,竖的看去又变成山峰,从远近高低看山,山形各不相同。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身局限在庐山之中。

【集评】 宋·黄庭坚:“此老(东坡)于般若横说竖说,了无剩语,非其笔端有舌,亦安能吐此不传之妙?”(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引《冷斋夜话》)

清·纪昀:“亦是禅偈而不甚露禅偈气,尚不取厌,以为高唱则未然。”(《纪批苏诗》卷二十三)

清·王文诰:“凡此种诗,皆一时性灵所发,若必胸有释典而后炉锤出之,则意味索然矣。《合注》、《施注》以《感通录》、《华严经》坐实之,诗皆化为糟粕,是谓顾注不顾诗。”(《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二十三)

近·陈衍:“此诗有新思想,似未经人道过。”(《宋诗精华录》卷二)

【总案】 这是首脍炙人口的哲理诗,作者于奇妙的自然景象中,有所感悟而发为至理名言,指出身在其中,未必能认识事物全貌和本质的道理。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 可可诗词网

苏轼《题西林壁》

苏轼《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置身于庐山,也许,许多人都会有移步换景的感觉,但由此而悟出哲理并用明白的诗句一语道出的,却只有苏轼的这首七绝《题西林壁》,也正因此,这首诗成为千古名篇。

从诗的结构看,第一、二句描写庐山的奇伟景观:“横看成岭侧成峰”,从正面看,山为横空高岭; 从侧面看,则成峻峭奇峰。山为岭,则雄伟巨大; 山为峰,则高峻奇绝。然而庐山之奇不仅在此,更在于它的“远近高低各不同”,转移远、近、高、低各个角度看,庐山呈现出不同的景象,千姿百态。至于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究竟有什么不同的美景,诗人没有也无需细写,而读者却能从“各不同”的提示中,想象、体味出庐山所给予人的随步换形,一步一景,气象万千,不可辨识的奇妙感觉。据《东坡志林》载,“远近高低各不同”原为“到处看山了不同”,原句显得板滞而抽象,难以唤起人形象的联想,改成“远近高低各不同”,则有一种镜头移动感,能让人感到距离角度的变化,从而在想象中景致变得起伏有致。

诗写至此,作为对庐山山景的描写,并无特别的过人处,然而诗人接着吟出了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之新意奇意便即凸现。从形式上看,这是对前两句内容的否定,说明那景色并不是庐山的“真面目”; 而从效果上看,这两句却正是对一、二句所写内容的延伸。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山已经很美了,如果看到庐山的全部真面目,那该是怎样的美不胜收啊。那么,庐山的自然全貌、它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诗人感慨道: 身处庐山之中,是难以把握庐山的完整形象,难以看到庐山的全部美景的。这实际上已借写庐山山峰而揭示出了一条哲理: 只有站在高于客体的位置,不受其局限,在更加广泛的范围里观察它、分析它,才能认识到它的本质。而这正是此诗立意新奇之所在。

这首诗,写出了人人心中所有: 到过庐山的人,都会喟赞它的峰岭起伏,变化多态; 更写出了人人笔下所无: 借庐山之景,巧妙地说出“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短短的诗行,昭示出这样精深的哲理,落笔挥洒自如,立意新颖高深,无怪乎不胫而走,千古传诵。


苏轼《题西林壁》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 诗词绝句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苏轼《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四年后,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改谪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据《东坡先生年谱》,是年“四月发黄州,自九江抵兴国,取高安,访子由,周游庐山”。此次诗人游庐山名胜佳处达十分之五六,得诗数首,独此诗广为人们传诵。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又名乾明寺,建于晋代。西林寺和东林寺相毗邻。

这是一首理趣诗。首句“横看成岭侧成峰”,着眼点在“看”字上。“横看”即正面看,“侧”承前省略了“看”。这里的“看”字就是视点视角的不同。因为视角的不同便形成了视角印象的不同:或成岭,或成峰。岭为山顶平,峰为山岭尖。“看”为首句之句眼。

次句在首句的基础上推进一层,把因为视角不同所形成的视觉印象加以提炼:“远近高低各不同”。“远近高低”概括了视线的所有方位。语言质实但概括力极强。

第三句承上。或成岭、或成峰,远近高低,各有不同,庐山的形象就成一个难解之谜,它究竟是一种怎样的面貌呢?“不识庐山真面目”是对前两句意思的深化,又起到启下之作用,引导人们去探究“不识”之因。

结句解开了这个“谜”,“只缘身在此山中”。“只缘”是只因的意思。这是全句之结论。“身在此山中”,置身在变幻多姿的庐山中,认识反而被限制。此句结出,却有言外之意:如何能识庐山真面目呢?只有身在此山外。身在此山外,才能形成清醒的认知视角。这和中国传统的谚语“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所表达的道理是近似的,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意味。“宋贤要入议论,着见解,力可拔山”(《蠖斋诗话》),本诗充分体现了宋人理趣诗的特点。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9:4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