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苏轼《西江月》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苏轼《西江月》

《西江月》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译】

月色的清辉

朗照在蕲水上,

清清的蕲水呀

翻动着浅浅的细浪。



静谧的夜空

隐约横着几丝云朵,

在这真空似的宇宙里

只有马儿和我。



马儿呀!莫要因障泥不解

引蹄长啸,

我想要醉卧在

这一片美丽的芳草。



多么可爱呀,

那满溪的风清月皎!

马儿呀,

你莫要踏碎

那美玉琼瑶。



我要——

解鞍为枕

醉眠在这

绿杨桥。

杜鹃鸟儿

一声声啼叫,

唤我醒来——

呀!这美妙的春晓。



【评】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曾自称自己的性格是一种野性:“野性犹同纵壑鱼”(《游庐山,次韵章传道》)。黄州的流放生生活,则为诗人提供了使以前一直被羁绊的“野性”冲决而出的土壤,他或“寻溪傍谷钓鱼采药以自娱,或扁舟草履,放棹江上”;或“酒醉饭饱,倚于几上,……当时是,若有所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见王文浩《苏诗总案》)。苏东坡舒展开他的臂膀,安睡于大自然的怀抱里,而大自然也像是一个温柔的母亲,熨平了他那痛苦的心灵。这首小词就正是这一情形的生动写照。

词前有序,自苏轼始。它可以起到将读者引领到词中境界的作用。试看苏轼此序,无异于一篇精美的小品文,它不但生动地介绍了此词的背景、内容,而且,那“乱山攒拥,流水锵然”之境,诗人那“疑非尘世”之态,皆具未读其词先已觉美、未饮其酒先已觉醉之妙。

这确实是一个使人陶醉忘我的世界:月色的清辉洒在微波翻浪的蕲水上,鳞鳞的波光又反射于两岸;静谧的夜空中,隐约横着数重云朵。这二句由天上人间,由人间又至天上,远近上下,通体透明,写意式地勾勒出了环景之幽静、空远。

在这真空似的宇宙里,只有所乘之马和诗人自我。马儿因为它所喜爱的“障泥”未解下而精神抖擞、随时待发,而“我”却要留连忘返、醉眠在这片娇美的青草之上。“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这两句,前句是化用王济典故。(《晋书·王济传》载:“善解马性,尝乘一马,着连干障泥,前有水,终不肯渡。济曰:‘此必是惜障泥’使人解去,便渡”);后句则是东坡拥抱自然、物我同一的生动写照。二句之间,马欲行而人欲留,前后恰成反衬关系。障泥,即马荐,用锦或布做成,垫在马鞍下,垂马腹两旁,以遮尘土;玉骢,是毛色青白相杂的马。

下片承上片境界(特别是承三、四句)而出:“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可惜”,犹言可爱;“一溪”,犹言满溪,“风月”,指清风明月之美:“琼瑶”,美玉,此句中指月亮在水中的倒影。词人说,那满溪的月光太可爱了,马虽然欲行,还是别让它踏碎那水中美玉般的月影吧!这是对自然的礼赞、更近乎一种宗教式的皈依。那满溪风月、波影琼瑶,多么可爱!多么神圣!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六评道:“山谷词‘走马章台,踏碎满街月’。公(苏轼)偏不忍踏碎,都妙”。就这两句在全词的地位上说,它们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可惜”句承上片的前二句,重在写景之美;“莫教”句承“障泥”句,着重写马。仍用王济典故,只不过是反用其意。王济之马是因惜马荐而不肯渡河,此句却谓解下马荐为了“醉眠”,不使马渡河,踏乱一溪月色。这是苏词章法之妙所在。

结二句“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既是承前二句之神而下,又呼应上片“我欲醉眠芳草”的主旋,从而使人产生一气贯通、珠圆玉润之感。此两句,前句写其醉眠,后句写其醒觉。词人解鞍作枕,斜卧桥上(欹枕,侧卧也),不知何时醒来,只听得杜宇鸟儿在一声声地啼叫,啼醒了这春天的清晓。此处之“杜宇”,既是眼前之实况,又是含有某种意绪心态的意象。传说杜宇是古蜀之帝,后禅位于国相开明,自隐于西山,化为子规,后遂以子规为杜宇冤魂。这杜宇子规之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悲怆色彩。如李商隐云:“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白居易云:“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苏轼此景,既有“一声春晓”的坦荡光明,又在杜宇啼归的鸣叫里,含蓄了某种惆怅思归之意蕴,在这令人飘飘欲仙的图画里,透露了词人内心深层痛苦的信息。


唐宋词之苏轼《西江月》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苏轼《西江月》

《西江月》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释】 ①顷:近来。②蕲(qi其)水:这里指水名(不指蕲水县),流经湖北蕲春,注入长江。③解鞍:指下马。④曲肱(gong工):弯曲手臂,以臂为枕。肱:胳膊从肘到肩的部分。⑤及:等到。觉:睡醒。⑥攒(cuan)拥:密集、簇拥。⑦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⑧障泥:马鞯,用锦或布做成,垫在马鞍下,垂在马腹两旁,以遮尘土。玉骢:是“玉花骢”的简称。玉花骢是唐玄宗豢养的名马,这里泛指良种马。骢:毛色青白相间的马。骄:活跃。⑨可惜:可爱。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水中之月的美好。⑩杜宇:杜鹃鸟。

【译文】 月光照耀着旷野,蕲水中翻动着细浪,层层云朵依稀地横在天空。马因临溪以为将渡,爱惜马鞯而显得局促不安,我却想在芳草丛中醉眠逍遥。一溪的清风朗月,象美玉一样分外可爱,不要让马下水,怕它踏碎水中月影。下马解鞍作枕,斜躺在绿杨桥畔,一觉睡到天明,才被杜鹃鸟啼声惊醒。

【集评】 明·杨慎:“欧阳公词:‘草薰风暖摇征辔’,乃用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之语也。苏公词:‘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暖暖微霄’,乃用陶渊明‘山涤馀霭,宇暖微霄’之语也。填词虽于文为末,而非自选诗、乐府来,亦不能入妙。”(《词品》卷一)

明·卓人月、徐士俊:“山谷词‘走马章台,踏碎满街月。’公偏不忍踏碎,都妙。”(《古今词统》卷六)

【总案】 本篇作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中描绘了作者在春夜漫行,沉醉在溶溶月色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词中称马为“玉骢”、桥名“绿杨”,溪月似“琼瑶”,旷野有“芳草”,突出已非“尘世”的心理感受,实际上是他对贬谪生活的一种排遣和抗争。


苏轼《西江月》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宋词精品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苏轼《西江月》

《西江月》·苏轼

苏轼

 公自序云:春夜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少休。及觉,已晓。乱山葱茏,不谓尘世也。书此词桥柱。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此词写于宋元丰五年(1082)三月,即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词中有小序,始自苏轼。本词小序写得韵致极佳,所叙述的内容又为词意作了补充。作者夜饮后醉卧溪桥之上,醒后留恋于山光水色,这种澄澈清静的境界,反映出他贬居黄州以后复杂的思想动态的一个方面,而小序的短短数语,能帮助读者了解词人的创作思想。

这首词,乍看是抒写作者轻松愉快之情,其实,当时他正谪居黄州,处境艰难,“只影自怜”,“憔悴非人”,“疾病连年,人皆相传已死” (《见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为了排解心中的忧愤,他只得“放情山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求得一时的解脱。透过词作中的幽静闲雅的艺术画面,读者不难看出作者汹涌澎湃的内心波涛!

就写作技巧来说,这首词采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所绘之景,无论是作者夜间醉眠之草地,还是醒来所见之晓景,都是“疑非人世”之景;所抒之情,是飘飘欲仙之情。景和情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着,这种独特的艺术情景,恰似一支小夜曲,一幅春晓图。


唐宋词之《苏轼《西江月》》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苏轼《西江月》

苏轼《西江月》苏 轼

苏 轼

梅 花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释 ①绿毛幺凤:鸟名,详见本词链接。②涴(wò):污染,弄脏。③梨花同梦:傅幹注:“公自跋云:‘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南海有珍禽,名倒挂子,绿毛,如鹦鹉而小。惠州多梅花,故作此词。’诗话云:‘王昌龄梅诗曰:“落落寞寞路不分,梦中唤作梨花云。”’方知公引用此诗。”

鉴赏 这首词被明人杨慎评价为古今梅词第一,其实却是一首为亡妾朝云写的悼亡词。苏轼的悼亡词,最有名的当然是为原配妻子王弗所作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感情之深厚沉痛让人不忍卒读。而这首为朝云所作的《西江月》,悲伤之情就没有那么强烈。这或许跟朝云侍妾的地位有关,更可能跟苏轼的年龄、经历有关,毕竟此时以花甲之年而远谪南荒的他,对人生、世事都看得比较通透了,心中的哀伤变得沉郁,而不是当初的汹涌澎湃。

朝云,字子霞,姓王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即归苏轼为侍儿,曾生一子,未周岁而夭折。元丰八年(1085)苏轼继室王闰之去世,此后苏轼没有再娶。随着苏轼的被贬,身边的侍妾也纷纷离去,唯有朝云一生都追随着他。对于晚年的苏轼来说,朝云虽名为侍妾,实同于正室,她既是苏轼生活的照顾者,又是苏轼孤寂生活中的伴侣。他们之间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绍圣三年(1096)七月,朝云染病去世,苏轼为之作了《朝云墓志铭》《悼朝云》诗和这首《西江月》。

梅花图(之一) 【清】 张照 南京博物院藏

整首词表面都是在写梅花,实际上都是在写朝云。上阕先写惠州梅花的神致。“玉骨”句写梅花的顽强生命力。古时惠州地区瘴气很重,人和植物都容易因此而染病,但是梅花却以其“玉骨”的特质,不怕这些瘴雾的侵袭。实际上,这是在赞美朝云坚贞的品格。“冰姿”句写其容颜姿态之清丽脱俗,以外貌印证内心的品质。梅花的玉骨仙姿,惹起了海仙的爱恋,于是派遣“绿毛幺凤”作为使者,时时来探寻她。苏轼说绿毛幺凤“自东海来,非尘埃中物也”,作为海仙的使者,它的“仙风”也同样印证了梅花的“仙风”。下阕开始仍是描述梅花的形貌,而焦点则集中在面容上。“素面”这两句深得时人叹赏,晁以道曾戏说能写出这样的妙句,苏轼活该被贬到海南——这当然是一种戏谑的赞叹。作者这里所要凸显的,是梅花那种不待修饰、天真自然的美。这里有个问题,如果“洗妆”是指梅花落去,那又怎么会“不褪唇红”呢?宋庄绰《鸡肋编》解释道:“而梅,花叶四周皆红,故有‘洗妆’之句。”正因为这种梅花花叶皆红,所以虽然花朵落尽,但梅树仍然艳丽异常。苏轼正是抓住了惠州梅花的这一特点,巧妙地将之表现出来。末句由实转虚,抒发哀伤之情,然而这种哀情又深深隐藏在字面之下,只“晓云”二字泄漏了他的内心。王昌龄诗中说他在梦中把梅花叫做梨花云,苏轼却说,朝云死后他的“高情”已空,连这样的梅花梦都已经不做了,这是更深沉的哀伤。

一首好的咏物词应该空灵蕴藉,以近喻远,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能只拘于形似。本词在咏梅花方面,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更可贵的是,它在咏物之中又自然融入了对人的感情,以物喻人而了无痕迹(认为是悼念朝云之作,是后人的“考证”)。这样的作品实在不可多得,苏轼同样为朝云而作的《悼朝云》诗,就远不如这首词那么生动感人。(姚苏杰)

集评 宋《王直方:“以道云:‘初见东坡词云“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退唇红”,便知此老须过海。余问何邪?以道曰:‘只为古今人不曾道到此,须罚教远去。’”(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三九引《王直方诗话》)

明《杨慎:“古今梅词,以坡仙‘绿毛幺凤’为第一。”(《词品》卷二)

链接 绿毛幺凤。《苏轼诗集》卷三八《再用前韵》:“蓬莱宫中花鸟使,绿衣倒挂扶桑暾。”苏轼自注:“岭南珍禽有倒挂子,绿毛红喙,如鹦鹉而小。自东海来,非尘埃中物也。”清人所辑《事物异名录《禽鸟《桐花鸟》引明镏绩《霏雪录》云:“桐花鸟即东坡词所谓‘倒挂绿毛幺凤’也。一名收香倒挂,又名探花使。”可知此鸟别名众多,而以“桐花鸟”为常用名称,因其暮春时常栖集于桐花之上而得名。唐李德裕《画桐花凤扇赋序》:“成都夹岷江矶岸,多植紫桐,每至暮春,有灵禽五色,小於玄鸟,来集桐花,以饮朝露。及华落则烟飞雨散,不知所往。”亦可省称作“桐凤”。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白于玉”一则云:“俄有桐凤翔集,童捉谓生曰:‘黑径难行,可乘此代步。’”正因桐凤小巧却能“乘此代步”,显示了“童”的神通。


唐宋词之《苏轼《西江月》》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苏轼《西江月》

苏轼《西江月》苏 轼

苏 轼

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注释 ①平山堂:欧阳修知扬州时所建之堂,在扬州大明寺西南。②三过:元丰七年(1084)十月,苏轼由黄州移汝州,第三次经过平山堂。③弹指:言时间极短。④老仙翁:指苏轼的恩师欧阳修,此时已故去。⑤“壁上”句:欧阳修在平山堂壁上留下了许多墨迹,“龙蛇飞动”是形容笔势飞扬腾跃。⑥文章太守: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一词有“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句。⑦“休言”二句:白居易《自咏》有“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苏轼反用白居易的诗意,含义深刻。

绿野堂图 【清】袁耀

鉴赏 这是一首怀念恩师欧阳修的词。对苏轼来说,欧阳修不仅是他受业的恩师,也是一路提拔他的文坛领袖,更是让他一生都仰慕、崇敬的道德伟人。可以说,苏轼崇高的人格有很大一部分是源自欧阳修的影响。苏轼一生写了很多赞美、怀念恩师的文章,从初闻欧阳修之名一直写到自己生命的尽头。他怀念欧阳修的词作也有很多,但大概要数这首《西江月》最有风致、最有感情。我们可以联系当时的背景来体会词中包含的深沉意蕴。

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结束了漫长的黄州贬谪生活,“量移汝州”。在黄州的五年时间里,苏轼过着几乎是软禁的生活,也从未离开过这个穷乡僻壤。这次离开黄州之后,苏轼经过扬州拜访了平山堂,凭吊恩师。此时离上一次苏轼拜访平山堂(在熙宁七年(1074),即第二次过平山堂)已经整整十年,离最后一次见到欧阳修(在熙宁四年,即第一次过平山堂)已十三年。此时欧阳修逝世已经十二年,词中所谓“十年不见老仙翁”,如果按照数字来看,应是指离上一次过平山堂吊唁已十年。但文人写词可以只举其成数,十二年、十三年未必不可以称“十年”,所以这里所说的“十年”可以有多种理解。此时,岁月的无情流逝,物是人非的景象,以及这些年来的坎坷经历,让苏轼感慨万千。

词的开篇三句,有一连串数字:“三过”“半生”“十年”。这三个数字写尽了这些年苏轼的经历和心情。苏轼平生三过平山堂(已见上文),当他第三次登上平山堂时,前两次的景象一一浮现,给他造成一种时空交错的幻觉。十几年的、或者半辈子的时光,在记忆中如梦一般短暂迷离。“弹指”一词本是佛教用语,见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一引《僧祇律》:“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预,二十罗预名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把“半生“说成一“弹指”。一长一短形成对比,这也是用了佛家的观念。经过黄州贬谪之后,苏轼对佛家的理论有了比较深的了解,词中随手用来,自然圆融。“壁上”句写欧阳修留下的墨迹,增添了物是人非的感慨,“龙蛇飞动”既是形容其字的俊逸潇洒,也与“老仙翁”的身姿呼应,暗示他的道德文章。

接着由欧阳修的墨迹想到他的生平著作,“文章太守”一语既承接上文语义,又暗用欧阳修词中的句子,十分神妙。这里的“欲吊……仍歌……”是一个整体,“歌杨柳春风”是“吊文章太守”的具体方式。欧阳修曾在平山堂前种植柳树,其《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有“手种堂前垂柳”一句,苏轼十年之后拜访平山堂,这柳树必然已是巍巍长成了。所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睹物思人,追忆已逝的岁月,总能平添无限的悲意。承接这种悲意,苏轼又化用白居易的诗,慨叹生命的虚无——这是他身罹大难之后一直都有的慨叹。前人往往激赏本词的最后两句,因其在化用白居易诗之外,又增进一层:既感慨岁月、生命的虚无缥缈,又指出世间人在未曾醒觉之前,都只是沉睡在梦中,也包括他自己。这种带有自哀的自醒,是苏轼思想成熟的表现。

宋释德洪觉范《石门文字禅》卷二七《跋东坡平山堂词》记载:“东坡登平山堂,怀醉翁,作此词。张嘉甫谓予曰:时红妆成轮,名士堵立,看其落笔置笔,目送万里,殆欲仙去尔。余衰退,得观此于祐上座处,便觉烟雨孤鸿在目中矣。”这段记载给我们留下了当时场景的珍贵记录。“红妆成轮”“名士堵立”,可说是一场盛会,但是苏轼“目送万里”“殆欲仙去”,则哀伤之情溢于言表。在盛会之时写一点岁月流逝的感慨,这是自古以来文人的俗套,苏轼或许也不免有些刻意。但是苏轼的感慨是有真实的经历和现实为基础的,在他崇高的人格的感召下,当时的观众和今日的读者在看到这些字句时,都会感慨万千。(姚苏杰)

集评 清《陈廷焯:“东坡《西江月》云:‘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追进一层,唤醒痴愚不少。”(《白雨斋词话》卷六)

链接 宋代理学家文章理论的发展。北宋时代的理学家,开始承韩愈的“文道”论,在文章的观念中逐渐强化“道”的核心地位。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在其《通书》的《文辞》篇中明确提出:“文所以载道也。”这也就是后来常被人说起的“文以载道”说。到了二程的时候,程颐更是在《语录》中提出“作文害道”一说。这些理学家所讲的“道”,主要是关于“身心性命”的义理之学,他们由最初的“重道轻文”,进而发展为“重道废文”。到了南宋,随着理学的进一步发展,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在继承周敦颐、程颐观点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文道合一”的理论,认为只要修“道”明“理”。文便会自然“从道中流出”,不必舍此而求文(《朱子语类》卷一三九)。以至于后来的真德秀在《文章正宗》中品评文章只从“明义理,切世用”的角度着眼,而基本不注意文章的艺术性,充分暴露了道学家文学理论的缺陷。

曾巩强调文章“周理”“适用”。受欧阳修古文观念的影响,曾巩在“文”和“道”的关系上认为“畜道德而能文章”(《寄欧阳舍人书》),要求“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曾巩《南齐书目录序》)。


唐宋词之《苏轼《西江月》》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苏轼《西江月》

苏轼《西江月》苏 轼

苏 轼

春夜行蕲山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少休。及觉已晓,乱山葱茏,不谓人世也。书此词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释 ①曲肱:曲臂,睡觉之时以臂枕头部。②葱茏:草木青翠茂盛的样子。③照野:明月照临原野。弥弥:水深满的样子。④暧暧微霄:陶渊明《时运》:“山涤馀霭,宇暧微霄。”霄,雨霓,雨后的虹。⑤障泥:垂在马腹两侧、用来遮挡泥土的东西。玉骢:毛色青白相间的良马。⑥琼瑶:美玉。这里指月光下溪水洁白如玉。⑦杜宇:《华阳国志《蜀志》:“周代末,蜀国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后杜宇称帝,号曰望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蜀人怀之,因呼鹃为杜鹃。后因亦称杜鹃为杜宇。”

鉴赏 清代的陈廷焯在《词则《放歌集》卷一里评价这首词说:“《西江月》调易入俚俗,稍不检点,则流于是矣。此偏写得洒落有致。”能把俗调写雅,正是苏轼词的特点。他的这种雅不是刻意做作、咬文嚼字的结果,而是从内到外、从生活到作品的和谐。元丰五年(1082)三月,贬谪黄州的苏轼真正过起了亦农亦隐的生活,这一段时间里他写了大量反映黄州自然景色、农民生活和自身隐逸情怀的诗词,这首《西江月》便是其中很出色的作品。

小序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心情,使我们在未读全词前,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很美好的景象。这年三月苏轼因为有事去了蕲水(据《东坡志林》记载是去看病,顺便游山玩水),这天晚上他在一个酒家喝多了酒,回来的时候路过绿杨桥,因酒意上涌而停马休息,不觉一下睡到了早晨。看着眼前春晓的景色,回忆昨夜的夜景,他写了这首词。

全词以写景开篇。月光倾泻在原野上,月色下的溪水波光粼粼。半空中有数片隐约的浮霓,使得月光更加柔和温暖。这两句看上去是白描景物,实际上我们却可以读出浓浓的醉意,“照野”“弥弥”“暖暖”“微”这样的感觉,只有酒后心情舒畅、醉眼朦胧的人才能感受到。“障泥”句别出心裁,化用《世说新语《术解》典故:“王武子善解马性,尝乘一马,著连钱障泥。前有水,终日不肯渡。王云:‘此必是惜障泥。’使人解去,便径渡。”苏轼这里配以“玉骢骄”三字,典雅含蓄地说明了前面有溪水挡路,也为下文的“我欲醉眠芳草”交代了理由。作者说停下来是因为马不肯前行,这当然是托词,真正的原因则由“可惜”二句点出:原来是因为不忍心破坏明月溪水的美景和这片幽静的气氛。明代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六说:“山谷词:‘走马章台,踏碎满街月。’坡公偏不忍踏碎,都妙。”这里出现的“一溪”“明月”二词分别对应第一句的“弥弥”“照野”,前后呼应严整。“琼瑶”“踏破”二语,写出了当时景色之美,环境之幽,以及马蹄声之细碎。

既然有“玉骢骄”,有“欲醉眠”,又有“可惜……莫教”,那么下面“解鞍欹枕绿杨桥”就是再顺理成章不过的事了。词人躺在了这一片绝美的夜色中,周围是明月、溪水、微云、波浪,酒意在清风(“浅浪”二字已说明有微风)的吹拂下越来越浓,于是他渐渐睡去,直到第二天早上被一声杜鹃叫声唤醒。作者在小序里写“及觉已晓,乱山葱茏,不谓人世也”,可在词里却只用了一句“杜宇一声春晓”,把无尽的春意和内心的安乐都包蕴在了其中。这种小序和词作内容的互相补充,也是苏轼的独创。

松溪月晓图 郑午昌

从这首词我们可以窥见苏轼当时极其平和的心境,它的诞生是与作者一系列关于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相联系的。如果我们把此时苏轼写的一系列词作如《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南歌子》(带酒冲山雨)等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此时他对淳朴自然的热爱,对乡村生活的满足,以及对永恒宇宙的思考,都汇聚成了内心极大的平静,这种平静正是古往今来多少人所追求而不得的。(姚苏杰)

集评 明《张綎:“此词亦无甚奇,要见古人风致如此而。”(《草堂诗馀别录》)

清《陈廷焯:“通首写醉后踏月,极有神致。”(《云韶集》卷二)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9: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