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苏轼《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苏轼《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虞美人 有美堂赠述古》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译】

若论湖山之美呀,

江南堪称第一!

抬眼一望,美景千里呀,

千里尽收眼底。

风流使君您呀,

还能得几回来?

何不在酒杯前醉饮开怀更徘徊。



美丽的沙河塘呀,

华灯万盏初上。

一曲《水调》呀,

悠悠扬扬谁家唱?

一醉饮到夜深静时,

只有一轮明月呀,

伴着一个明澄碧透的琉璃。



【评】

此词题一作《为杭守陈述古作》。熙宁七年(1074)七月,杭州知州陈襄(字述古)期满即将离任,宴僚佐于有美堂,苏轼(任杭州通判)即席创作了这首佳篇。傅榦《注坡词》载:“本事集云:陈述古守杭,已及瓜代,未交前数日,宴僚佐于有美堂。侵夜月色如练,前望浙江,后顾西湖,沙河塘正出其下,陈公慨然,请贰车苏子瞻赋之,即席而就”。有美堂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杭州太守梅挚所建。当时,梅挚出守杭州,仁宗特别制诗以宠赠之,诗有“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之句,梅挚遂于吴山之上建堂,即“有美堂”。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起首二句,横空而来,信囗脱出,神态极其洒脱,视野极其开阔。它不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那种具体的描述,而是用虚笔写出对杭州湖山的总体印象,容纳了更多的内涵。在这种“抽象的形象”里,读者可以更自由地填充自己心目中的杭州,是烟雨迷蒙,浮屠远立,还是三潭映月,苏堤春晓,都尽可填充在“一望”的空间里。词人“湖山信是东南美”之“信”字,大概也是从这一系列的具象感受中升华而成。它当是由“闻”至“信”的演变:以前早闻杭州之美,今日方始信之。“一望弥千里”是对上句之抽象感受的坐实。“弥”字极富神态,使人想见上下天光、水天一色、烟波浩渺的景致,同时,也蕴含了词人的某种心曲意态。

词题《有美堂赠述古》含蕴了美景和友情两个内容,此词也确由这两个主题交映而成:上片前二句写美景,后二句言别情:“使君能得几回来?”山如此之美,而友人却要离去,遂使别离之情平添几多惆怅,而千里湖山会说:使君您“能得几回来”呀!人生如斯,美景难再!让我们醉倒樽前,徘徊高歌吧!

上片有景有情,情景交融,下片四句只写夜景:“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沙河塘在杭州城南,通钱塘江,宋时为杭州繁华地区。此时,华灯初上,金黄的灯火辉映在水面上,随着波纹的荡漾散出万千条金色的光带,不知是谁家歌女,唱起了委婉动人的《水调》歌词。《水调》原为唐代大曲,段安节《乐府杂录》载,安史之乱后,“韦青避地广陵,因月夜凭栏于小河上,忽闻舟中唱《水调》者,曰:‘此永新故歌也’”。东坡此处所述,有可能是真的听到了《水调》的乐音,是实景,也有可能是“水调”更宜于眼前之景而用之以代。总之,在水波灯影下,词人为之增添了“水调”的乐音,凄凄婉婉,使人更增加几分惆怅之感。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由起句的“一望弥千里”到换头处的“灯初上”,再到此处的“夜阑风静”,是一个由白天到傍晚再到夜深的时间过程。它写出了词人与众人醉歌徘徊,久久留连之态。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友人之情虽深,西湖之景虽美,大家还是要道别归去的。现在,“一望弥千里”的浩淼空阔早已黯然消退,傍晚时初上的华灯,也已无声地熄灭了,只有一轮明月照着水波,有如一个明澄碧透的“琉璃”。人去楼空,只有无端的怅惘和某种莫名的滋味,在水面上飘浮。


苏轼《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宋词精品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苏轼《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虞美人 有美堂赠述古》·苏轼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这首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时39岁,任杭州通判。

有美堂系嘉祐二年(1057)杭州太守梅挚所建,在吴山之上。堂名“有美”是因宋仁宗赐梅挚诗“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而取的。欧阳修曾为之作记。此词即杭州太守陈襄将罢任,在有美堂中宴别诸僚属时苏轼即席吟成的一首惜别之作。

上片首二句,劈空而起展现出江南胜地的湖山之美。这里没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般的具体描绘,只以“一望弥千里”一语,写出东南水乡泽国的秀丽辽阔,令人驰想一望千里、烟波浩渺的湖光山色。“信是”二字加得富有韵味,它不但以“真是”、“诚然”的涵义加重了对湖山美的赞叹,而且与下句的“弥”字相呼应,托出了满目风光令人饱览不尽的蕴意。

下片仍写依依别意,但却采用了侧写的笔法。诗人运用富有光影、音响和色彩的笔触,描绘渲染出夜宴以及宴罢时的环境气氛。“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位于杭州城南的沙河塘虽为唐咸通二年(661)崔彦曾为杀钱塘江的水势而开辟,但在宋时已成为杭州热闹繁华之区。最后二句推开一般时间的距离,描写夜阑风静后人散筵终、行将告别的情景,这里诗人未写一个“人”字,只描画出一幅一江清澈碧波辉映一天明月的浩渺清幽的画面,但此时无人胜有人,益发反衬出人去楼空的怅惘和孤寂。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1: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