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苏轼《满庭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苏轼《满庭芳》

《满庭芳》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译】

我很想——

像陶潜那样高歌:

归去来兮!

胡为乎遑遑兮欲之何?

然而,何处是我的归宿?

我的家呀

在那——

万里之外的岷峨。

况且,我年已过半百

来日苦无多!

五年黄州生活,

连孩儿们口音

也都尽作

楚语吴歌,

湖山诗友,

摆上鸡豚社酒,

殷勤劝我

终老于东坡。



在此别离之际

说点什么呢?

人生到底为了什么?

来来往往,奔忙如梭。

我就要到汝州了,

去闲看秋风落叶、

洛水清波。

雪堂前我曾亲手

种下的柳树,

请念我

莫剪莫伐那

柔柯。

并请传语给

江南父老,

请晾晒

我的——

渔蓑。

【评】



关于此词背景,词人在词前小序中已有所介绍。宋神宗元丰二年二月,苏轼由于乌台诗案,被监管谪放于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四月,才结束了这段著名的流放生活,移至汝洲。临行前,苏轼与雪堂邻里的两个友人告别,恰逢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填此词。李仲览当为李翔。王质《雪山集》卷七《东坡先生祠堂记》载:“先生以元丰七年别黄,……杨元素(绘)起为富川,闻先生自黄移汝,欲顺大江,逆西江,适筠见子由,令富川弟子李翔要(邀)先生道富川”,可知。

黄州生活,是苏东坡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时期,此期间,苏轼对人生、社会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归隐”的人生道路有了更多的思考,并多次在附近欲买田作终老计,但又常常感到无处可归的苦闷。所以,这一思想在这首黄州告别词中成为主旋律,在田园牧歌的奏鸣里,时隐时现,穿插起伏。

一起首,词人劈头便说:“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说自己希望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但是,“吾归何处”呢?家乡在万里之遥的峨嵋山下呀!表面说,自己是由于故乡遥远而无计可归,实际上,无处可归却有着更深的内涵。对时代,社会、人生的苦恼,恐怕是无法规避的。“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此两句与下片的“人生底事,来往如梭”是同一母题,都是对人生意义不可理解的莫名惆怅。“强半”,犹言过半,大半,古人认为“人过三十日过午”,以“三十”为一生之半,苏轼此时49岁,自然是“大半”。“来日苦无多”,用韩愈诗:“年皆过半百,来日苦无多”(《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但也深含了词人经历了苦难生涯之后那种辛酸的体会。

起首数句,写出了词人“归去”和对人生的感慨,二重主题交融而又分叙,然后,徐徐道出第三个主题:“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苏轼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当年九月闰,至元丰六年六月又是闰月,故称“再闰”。“坐见黄州再闰”,是对黄州生涯时间的概述;“儿童尽”二句,是对黄州生活印象的一个侧面的回顾。黄州一带旧属战国楚地,又为三国时吴地,所以说儿童的语音都是吴、楚之音。此二句与上面“万里家在岷峨”呼应,有一种天涯沦落之感,然而,这只是黄州生活的一种客观现实,只是问题的一个侧面,重要的还是另一个侧面:“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说湖山旧友,每逢饮酒聚会,经常劝自己终老黄州。社酒,古代农村风俗,春、秋社神的节日,邻里聚会饮酒;社酒之上加以“鸡豚”二字,活画出一幅民风淳朴的乡村风俗画,袅袅香气,溢卷而出。清人赵翼认为:“东坡才名,震爆一世,故所至倾动,士大夫即在谪籍中,犹皆慕与之交,而不敢相轻”(《瓯北诗话》)。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重要的还是苏东坡伟大的襟怀,和他的那种入乡随俗、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使他所到之处,无不情深意笃。此处数句,一派安闲意趣,一种留恋友情,油然而出。

“云何?当此去”,唉!在此别离之际,说点儿什么呢?过片处词人这样发问,然而,下面却先不回答,而是宕开一笔,漫话人生:“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人生到底为了什么要到处奔忙?而自己也马上就要到临汝去观赏洛水的秋光了。贾岛曾有名句:“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江上忆吴处士》),苏轼“量移汝州”,汝州在今河南临汝,相距不远,故云。苏轼不能归乡,因为“万里家在岷峨”,也不能终老东坡,而要“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去了,个中滋味读者自不难体味。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诗经·召南·甘棠》。诗云:“蔽芾(茂盛貌)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居住)”。苏轼在雪堂曾手植柳树,因此比之。“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意请李翔转告江南父老,请他们帮助时时晾晒词人所穿之渔蓑,言谓自己仍将再来。结处数句,柔情婉转,依依惜别,楚楚动人。同时,用“莫剪柔柯”和“时与晒渔蓑”,呼应起首处的“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也呼应上片结处的“相劝老东坡”,以暗示作回答,将“归隐”、“人生”与“黄州生活”三个主题交融而一,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唐宋词之苏轼《满庭芳》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苏轼《满庭芳》

《满庭芳》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注释】 ①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作者从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改任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雪堂:作者在黄州时所筑。②李仲览:名翔,当时奉杨元素之命来看苏轼。③归去来兮:语本陶渊明《归去来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岷峨:岷山和峨嵋山,均在作者家乡四川。④“百年”两句:语本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年皆过半百,来日苦无多。”又白居易《冬夜对酒寄皇甫十》:“十月苦长夜,百年强半时。”强半:近半,时年苏轼四十九岁。苦:极、甚之意。⑤坐见:但见,只见。黄州再闰:作者自元丰三年(1080)二月被贬至黄州,到这时已四年多,其间元丰三年闰九月,六年(1083)闰六月,故称。⑥豚:特指小猪,也泛指猪肉。社酒:春秋两次祭祀土神的社日所用的酒。老东坡:终老于东坡。东坡:这里指苏轼在黄州所开垦的那块荒地,东坡这个别号也由此而得。⑦底事:何事,什么事。⑧洛水:即洛河,黄河的支流。苏轼量移汝州,距洛河不远。⑨柔柯:细枝,指柳条。“好在”三句,语本《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⑩江南:指武昌一带,黄冈在长江以北,与武昌隔江相望,苏轼常过江去武昌游玩。

【译文】 回家去啊,我有什么地方可归呢?家在万里之远的四川。百年的光阴过了将近一半,将来的日子恐怕已经不多了。在黄州已过了两个闰年,孩子们尽会说当地的方音。邻里的父老乡亲带来了酒和肉,劝我终老在东坡。

当要离此地的时候该说些什么呢?人生究意是怎么回事,穿梭般来来去去?等到空闲时候,看看秋风里洛水荡漾的清波。请照顾好我栽在堂前的小柳树,应想着点我,不要剪掉了细枝条。还得托您捎个信儿给江南的父老,时时晾晒我穿过的渔蓑。

【集评】 宋·王质:“先生以元丰七年别黄,……见词‘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者是,今载集。杨元素起为富川,闻先生自黄移汝,欲顺大江,逆西江,适筠见子由,令富川弟子员李翔要先生道富川。《满庭芳序》所谓‘会李仲览自江南来’者是。”(《雪山集》卷七)

清·郑文焯:“使君抱负不凡。”(《手批东坡乐府》)

【总案】 苏轼被贬至黄州已四年多,这时将要移徙汝州。在黄州时,交了不少邻里好友,孩子们也尽会这里的方音土语,真有些舍不得离去。想想自己离家万里,年近半百,还得颠沛流离,忍不住要发出有家难归的感叹。人生本是无奈的,只得细细嘱托父老乡亲,好好照管堂前的细柳,时时晾晒穿过的渔蓑。苏轼就是怀着这种恋恋不舍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离开黄州的。


苏轼《满庭芳》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宋词精品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苏轼《满庭芳》

《满庭芳》·苏轼

苏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减刑贬地由湖北黄州移到河南汝州。将行之前作此词以留别雪堂诸邻里。这首词是书赠自江东来别的好友李仲览的。其中抒写了诗人人海飘泊的苦况,宦途跋涉的艰难,以及同东坡父老、山中好友惜别的依依情缕和异日归隐的拳拳宿愿。全词写得苍凉凄恻而又不失达观温馨的豪放本色。

上片写欲归去来却无处可归,只得在尘海中飘泊羁旅的抑郁情绪。首句借用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原意,隐泄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东坡原籍四川眉山,正在岷山、峨眉山一带,故以“岷”、“峨”泛指。“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古人常以人的一生限为“百年”,诗人当年已49岁,自认为已过了一生的一多半,故曰“百年强半”。“坐见黄州再闰”三句是身世情怀的具体描述,诗人被贬逐黄州已过了两个闰年,自己孩子的口音已变成楚地方言;诗人还曾在江东一带任宦,当然孩童们也会唱吴地的歌谣。这几句写宦海的飘泊十分新颖别致。然而诗人的心与普通百姓的心是相通的,在即将离别之际,邻里父老都携了鸡豚社酒前来同诗人共饮,这就为下片中“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作了伏笔。

下片感慨人生的飘流无定,预想前去汝州的境况,寄寓对雪泥鸿爪处的留连深情。“云何,当此去”是一个倒装句,意为当此离别远去还再说什么呢?“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底”,意为“何”或“为什么”,人生为什么要这般穿梭似的往来无定呢?以下数句是对东坡父老和友人的寄语:我怀念雪堂前的垂柳,乡亲们,你们将会顾念着我们的情谊,不会剪劈它那柔条嫩枝。远去江东的李君(仲览),请你也传语江南的父老,请他们也不要忘记晒晒我留下的渔蓑(苏轼贬黄州前曾在杭州等地任职)。


唐宋词之《苏轼《满庭芳》》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苏轼《满庭芳》

苏轼《满庭芳》苏 轼

苏 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自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翦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11)

注释 ①自黄移汝:元丰七年,朝廷令下,苏轼从黄州“量移汝州”。②李仲览:据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卷二五记载:“李翔,字仲览,湖北兴国人。元丰进士,博学,工吟咏。东坡谪黄州,每访之……”③归去来兮: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之意。④岷峨:指蜀地的岷山和峨嵋山,苏轼往往以此代指故乡。⑤“百年强半”两句: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诗有“年皆过半百,来日苦无多”,苏轼即用此意。强半,本意是过半,苏轼时年49岁,在这里是一种大略的称法。⑥再闰:闰了两次。苏轼自元丰三年二月到黄州,元丰七年离开,其间元丰三年闰九月,元丰六年闰六月,故曰“再闰”。⑦“儿童”句:黄州属南方,战国时为楚地,三国时为吴国所有,故此地方言俚曲被称为“楚语吴歌”。苏轼此句意为:自己贬谪黄州已经很多年了,孩子们都已经学会了当地的语言和歌曲。⑧鸡豚社酒:古代习俗,春秋祭社神,邻里都要相聚宴饮。⑨“秋风”句:汝州离洛水不远,故云。⑩“好在”三句:苏轼曾手植柳树于东坡雪堂之下。《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人们因怀念召伯而不忍心翦伐跟他有关的棠树,苏轼以此作比,希望黄州父老顾念他们之间的情谊,不要剪折雪堂前的细柳,因为这些柳树代表着苏轼对黄州的眷恋。(11)渔蓑:捕渔时所穿的蓑衣。

鉴赏 文学作品贵在能写出真情,唯有真感情,才能有真境界。但这种真境界不是任何人、任何作品都能达到的。可是苏轼似乎有这种天赋,在他的作品中,真情是如此的充沛,而这在他又似乎只是信手拈来而已。这首《满庭芳》就因其无比充沛、无比平实的真情,被世人传颂。

元丰七年(1084)四月,贬谪黄州四年零两个月的苏轼终于接到了朝廷“量移汝州”的命令。所谓的“量移”就是对贬谪荒远地区的罪臣酌情宽免,转移到较好的地区安置,实际上对其罪名仍未有所宽宥、澄清。也就是说他在“乌台诗案”中所蒙的不白之冤,并不能因此而得平反。虽然如此,朝廷的这一举动至少说明,在这一问题上,他们不准备再追究其更大的罪责,甚至某种程度上是在准备宽宥他。这对于“罪臣”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好事,此时他的心情应该是欣悦的。可是对于已经在黄州待了四年多的苏轼来说,离开这个曾给他无穷的平静、让他的人生小舟在狂风暴雨中能够停泊的地方,又是如此不舍。何况,前面等待他的又不知是怎样的风雨。留恋和迷惘,萦绕在他的心头。但他胸怀旷达,前途是光明还是黑暗,他根本不挂在心上,只是与黄州父老的这份感情,最让他无法忘怀。

山水图之农户小桥【清】袁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全词在一句“归去来兮”中奠定了感情基调。这句词完全照搬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用在这里非常恰当,震撼人心。乍看之下,“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三句分明是在抒发离家万里、欲归不得的乡愁,“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二句对岁月流逝的叹息又继而加强了这种哀愁。可是作者真的是要表达这种感情吗?联系他在其他一系列作品中表现出的感情,我们分明感受到,在黄州的这几年,苏轼过得如此平静安宁,如此心满意足,黄州俨然是他此生的第二个故乡,一个能让他真正过起自给自足的农家生活的故乡。那么,这里感叹“归去来兮”,实际上并不是在悲伤不能回到万里之外的岷峨,而是在悲伤即将离别的黄州。那么,“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可以这样理解:我此行是要去哪里呀,我的故乡是在万里之外的岷峨,可是我回不去,而黄州,我的第二故乡,此刻却又要向它告别。在这里,对岷峨故乡的思念非但没有削弱对黄州的感情,反而起到了加强的作用。理解了这一层意思,下面几句对黄州的描写就很能打动人了。从“坐见”到“老东坡”数句,都是在黄州生活的缩影。“黄州再闰”写时间之长,“儿童”句又加强了这种表述:“再闰”是在现实时间的尺度上说在黄州时间之长,孩子们的楚语吴歌则在心理的尺度上说一家人已经属于黄州了。“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这一组平和而平凡的词语,极富农村气息而又显得非常风雅,精练地描绘出了作者在黄州这几年的生活状况和心境。

下阕依然写对黄州的依恋之情。以一个问句开头,感慨人生的忙碌、颠簸,这种人生感慨,在此时的离愁别绪中尤其显得伤情。不过他又以其博大的襟怀和随遇而安的心态,忘怀了这些伤感,说即使他离开了黄州,去到遥远的汝州,每当思念黄州之时,也可以看看秋风吹起洛水的清波,以此来寄托相思、忘怀哀愁。可这种排遣、寄托,不正是相思和哀愁的表现吗?加一“闲”字,更显其刻意掩藏感情的痴心。接着“好在”几句又换另一种角度,从具体的事物来写对黄州的感情:好在我种在雪堂前的柳树还在,就暂时用它代替我继续留在黄州吧;黄州父老一定能顾念我们之间的情谊,不会去剪掉柳树的嫩枝。这些话非常平实,借眼前所见之景随口咏出,可是读来却如此让人感伤。最后一句同样还是这种笔法,“仍传语”三字是想象自己到汝州之后,仍然不忘派人来提醒黄州的父老乡亲,让他们替自己晾晒蓑衣。至此,对黄州的无穷眷恋之情,已经写得回肠荡气、横无际涯了。可是,词意还没有结束,作者为何要让黄州父老“莫翦柔柯”,又为何要“时与晒渔蓑”呢?如果苏轼从此不打算再回来,或者说即使回来也不再长期居住了,那还晒蓑衣干吗?因此这里潜藏的意思,正是告诉黄州的父老,总有一天他还会再回来,再继续过这种平凡而平静的生活,继续这种“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的日子。

这就是所谓的“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首词在立意、结构、修辞上都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可是正是这种最常见的立意(离愁、乡思),近乎“意识流”的顺序和结构,通篇的白描,把作者心中极其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写尽了,写活了,写到了绝妙之处。(姚苏杰)


唐宋词之《苏轼《满庭芳》》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苏轼《满庭芳》

苏轼《满庭芳》苏 轼

苏 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注释 ①蜗角:蜗牛之角,形容渺小。《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②蝇头:苍蝇之头,形容微小。③著甚:犹言“作甚”,为什么。干忙:空忙。④“谁弱”句:《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句意本此。⑤些子:些微,些许。⑥抵死:这里是竭力的意思。

春夜宴桃李园图(之二) 【明】 盛茂烨 日本私人藏

鉴赏 这是一首典型的说理词,通篇都是议论和抒情。词中所表达的对尘世功名的疲倦和厌弃、对未来的迷惘和恐惧,在古代失意文人阶层间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但是苏轼此词却能在此之上,始终保持一种清醒而达观的自我审视,从理性的角度寻求心灵的解脱,这是非常可贵可敬的。

上阕首两句既用典又比喻,对仗工整,含义深刻,历来为人们所叹赏,也成为后世议论名利时最贴切的比拟。明代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卷三说“月读一过,身世都忘”,认为本词具有很强的劝世作用。而实际上,我们更倾向于认为这首词是苏轼自我醒觉的一篇“经文”。所以,词中“算来著甚干忙”这个问句,所问的对象正是自己。这是一种经过深刻自我反思之后的自嘲式发问。后面的“事皆”二句是从侧面解释“算来”一问,正因为命运已定,所以不必干忙。这种回答在今天看来,似乎有种宿命论的“缺陷”,或许苏轼只是在面对人生莫名的巨大磨难时,无法找到更好的答案,只能以此来抚慰自己的心灵。但平庸的人往往由“事皆前定”的观念流入到悲观、空无或者纯粹的享乐主义,而苏轼则能在命运已定之上,仍然挑战命运:他始终没有放弃过对某种人生境界的追求。“且趁”以下六句,是接着前面的疑问来思考一种解脱的办法,不过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整个社会认识水平的局限,古代诸多智者对此的回答往往也都是借酒行乐、疏狂弃世。苏轼这里的六句抒情或者是针对现实的,因为他在乌台诗案之后曾一度认为,是自己所写的文字给自己带来了灾祸,所以他曾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不敢作文字”(《答李端叔书》),慨叹“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一方面他不得不使自己闭口不言,可是另一方面耿直的天性又使得他不能不言,于是只能借酒浇愁,并借酒后疏狂、酒后失言为理由,躲避可能到来的灾祸。这是多么痛苦、悲愤的感情,又是一个多么可敬、可爱的形象!

下阕再把议论铺开一层,由“思量”一词领起,从两种生活方式的对比,表达了对平静未来的追求。“忧愁风雨,一半相妨”“抵死说短论长”这几句的意思是说,短暂的生命被忧愁和苦难妨害了一半的快乐,生命也在互相竭力的争论、倾轧中消磨殆尽。风雨,这里是暗指政治风雨,整个四句话实际上都是苏轼对此前生活的概括和反思,也是对自己的警醒。在否定这种人生之后,他描绘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情状:对着清幽的夜风和皎洁的月亮,以满地铺开的青苔和草茵作为毯子,以四垂的云朵作为床帘,生活在一种贴近自然的环境下,领会人类最原始、最单纯的自由。这一幕的描绘显得清幽而孤独,接着另外一幕的描写则是欢宴的场景,这里有好友,有美酒,有放歌。这两幕一静一动,一夜一昼,一孤寂一热闹,两相对比,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作者对理想未来的设计和期望。

关于本词编年历来争论较大,这里暂据底本《苏轼词编年校注》定为元丰五年(1082),但实际上,本词所表现的思想很不合当时苏轼的心境。比较合理的猜测是作于初到黄州时或者稍后,至少在苏轼写出《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词之前。(姚苏杰)

集评 元《陈秀明:“《玉林词选》云:‘东坡《满庭芳》词一阕,碑刻遍传海内,使功名竟进之徒读之可以解体,达观恬淡之士歌之可以娱生。’”(《东坡诗话录》)

明《李攀龙:“细嚼此词而绎其义,自然胸次广大,识见高明,居易俟命,而不役于蜗名蝇利间矣。”(《新刻题评名贤词话草堂诗馀》卷四)

链接 《满庭芳》词牌。《满庭芳》,又名《锁阳台》《满庭霜》《潇湘夜雨》《话桐乡》《满庭花》等。双调,有平韵、仄韵两体,历来以平韵为正体。平韵又可有九十五字和九十六字等式。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4: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