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苏轼《洞仙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苏轼《洞仙歌》

苏轼《洞仙歌》苏 轼

苏 轼

仆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馀。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起,避暑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人无知此词者,独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 乃为足之耳。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注释 ①孟昶(chǎng):五代十国时后蜀的国君,聪悟有才辩,好学,工于文学、声曲,有《相见欢》词。②花蕊夫人: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是其别号。③摩诃池:在孟蜀的宣华苑,又改为宣华池。摩诃,梵语,意思是大、多或者胜。④水殿:指摩诃池上的宫殿。⑤一点:杜甫《玩月呈汉中王》诗:“关山同一点,乌鹊自多惊。”以“一点”形容明月的高远。⑥“试问”二句:化用《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⑦金波:指浮动的月光。玉绳:北斗七星第五星为玉衡,它北面的两颗星称玉绳。通常也泛指群星。⑧不道:不知不觉。

鉴赏 这是一首很特殊的作品,按照苏轼自己所写的序里说,他在七岁那年听一个老尼姑唱过一首词,当时他大概全记住了,而到现在,也就是四十年后,他已经只记得头两句了,当然词调名也忘了。但是他细细“寻味”觉得应该就是《洞仙歌令》——这种“寻味”应该不仅是基于头两句歌词,也是基于所演唱时候的旋律曲调。于是苏轼顺着头两句的词意,按照《洞仙歌令》的词调,铺衍完整了这一首词。但是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六○引《漫叟诗话》云:“杨元素作《本事曲》,记《洞仙歌》:‘冰肌玉骨……’钱塘有一老尼,能诵……余尝见一士人诵全篇云:‘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暖。帘开明月独窥人,敧枕钗横云鬓乱。起来琼户启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于是引发了后人的争论,其分歧大概有四。

古今百美图之花蕊夫人 【清】 吴友如

第一种,相信苏轼序中所说,本词是他根据前两句词铺衍而成,并且构思精巧,清空而有意趣,足见大家手笔。

第二种,讥评苏轼词乃是隐括孟昶《玉楼春》词而成,并且有画蛇添足的缺憾。言外之意,苏轼在序中称除首二句外都是原创,或者有剽窃之嫌,或者有不能明说的原因。这其中,也有人认为《玉楼春》可能是苏轼假托别人(孟昶或花蕊夫人)而作。持这一种观点的人一般多是不喜欢苏轼词风的词家。

第三种,认为苏词虽然隐括自《玉楼春》,但是不可非议,并且有“杰构”的美誉。他们虽然认为苏轼隐括得好,但也认为胡仔所记属实,言外之意同样怀疑苏轼在自序中所说不实。

第四种,认为《玉楼春》是后人隐括苏轼《洞仙歌》而作,假托孟昶,或者出于游戏,或者出于对苏轼的攻击。并且举出证据:据记载后来蜀帅谢元明修浚摩诃池,发现了石刻的孟昶原词,首二句果然是“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我们持第四种观点,因为从事件上看,胡仔所记是孤证,并且有诸多疑点;从词意上看,从《洞仙歌》到《玉楼春》的变化相对容易,而本词词意之高妙,似乎不是孟昶所能写作的。从苏轼的性格人品上看,他也断不至于把隐括之作称为原作,再说也完全不必要隐瞒事实。

确信这首词的确是苏轼原创,对我们欣赏它很有帮助。一向不喜侧艳之词的苏轼,即使是在写孟昶与花蕊夫人之间的爱情时,也夹杂着自己的人生感慨。词的上阕是写花蕊夫人帘内的睡姿,写得清新秀美,雅而不艳。“冰肌”二句是原词,不是苏轼所写,但苏轼以此为起点,铺排出了花蕊夫人的高洁资质。全词词意层层相接:“水殿”句接“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故而清凉,因清凉故而“冰肌玉骨”“无汗”,又因此而暗香满殿;有风来故能吹开绣帘,绣帘开故有明月窥人;明月下窥,故见“钗横鬓乱”。这里一个“点”用得极妙,写出了明月的高远、月光的幽微,使得整个场景如在梦幻之中。苏轼在《赤壁赋》所用“山高月小”一语,也是起这种效果。不过上阕在描写顺序上有点毛病,如果去掉头两句,描写的顺序是“水殿——风——绣帘——明月——人”,由景物一步步自然地推进到人,这顺序十分明显自然。但是因为头两句也是写人,使得整阕的次序有点乱。从这一点,我们更有理由相信,苏轼的确是接着别人的头两句铺衍出的后面整首词。

下阕描写人物本身的活动及其心理,暗含着作者自身的感慨。“起来”二字是上下阕的纽带,苏轼的词很注重上下阕之间的联系,这里也同样。“携素手”三字巧妙地把男主人公加了进来,同时引发我们的想象:“一点明月窥人”句的明月,是否也就是男主人公的代称呢? “庭户无声”句描绘出两人静静穿行于月下庭院之时的美妙气氛,“无声”二字写尽了柔情。“时见”句写两人于庭户内仰望夜空,看到群星运转,在这种“无声”所营造的静谧气氛下,我们似乎也能够听到星星运行的声音。相爱的两人携着手,在明月之夜的庭院中静静地仰望星空,周围是一片清凉、寂静的温柔气氛,这是古往今来恋人们向往的浪漫。在这幸福、浪漫的氛围中,聪慧敏感的花蕊夫人轻启玉口,低声细问:“夜如何?”而男主人公也温柔委婉地回答:“夜已三更。”这是全词唯一的一点声响,接下来马上又归于寂静。“金波淡、玉绳低转”一句,写男女主人公再次静静地看着星空,以此代替直接的回答,更写出了他们内心无限的思绪和柔情。“但屈指”句开始进入议论,“西风几时来”实际上是说西风马上就要来了,暗含着对时光流逝的叹息。“又不道”三字,则把沉浸在幸福中的男女,对时光飞逝的感觉写得极其真切。这种极大的幸福感和极大的忧患感,从古至今都是相爱的双方能够共同心会的,越幸福就越忧患,就越说明相爱之深。作者在这一段描绘中,丝毫没有直接在两人的情感上着墨,可是却能把爱情写得如此真挚、浪漫。(姚苏杰)

集评 宋《张炎:“此词清空中有意趣,无笔力者未易到。”(《词源》卷下)

清《沈祥龙:“词韶丽处,不在涂脂抹粉也,诵东坡‘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句,自觉口吻俱香。”(《论词随笔》)

链接《洞仙歌》词牌。《洞仙歌》本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唐代敦煌写卷词的格律曲调和宋代不一样。宋人词作中有小令和慢词二体,都是仄韵。无论是令词还是慢词,其字数、体式变化都很多,令词自八十三字至九十三字,慢词自一百十八字至一百二十六字。

词话。词话的形式与诗话相似,是模仿诗话发展起来的。最早的诗话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北宋中叶杨绘的《时贤本事曲子集》被梁启超称为“最古之词话”。多数词话以短小自由的随笔漫评方式论词,或记载词人、词作本事,或讨论作词的门径、要诀、家法,或发表读词的体会、感悟,或分辨词作的渊源承继、流派演变,或研究词乐、音韵、声律。部分成功的词话,都有自己完整的论词观点和理论体系,集中反映了各家创作主张、批评标准,如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之重“比兴寄托”、王国维《人间词话》之重“境界”等。今人唐圭璋有《词话丛编》,收录自宋至近代的词话85种,其中宋人词话11种,元人词话2种,明人词话4种,清人词话51种,近人词话17种。(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唐宋词之苏轼《洞仙歌》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苏轼《洞仙歌》

《洞仙歌》

仆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余。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起避暑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

冰肌玉骨, 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注释】 ①孟昶(chang厂):五代后蜀末主,公元934年至965年在位。知音律,能填词。宋师伐蜀,兵败而降。②花蕊夫人:孟昶的贵妃,姓徐,别号花蕊夫人。摩诃池:“摩诃”在梵语里有大、多、美好等意思。摩诃池建于隋代,五代前蜀时改名为龙跃池、宣华池,其后浚广池水,并筑殿亭楼阁于水边,改名宣华苑。今成都城外昭觉寺,传为其故址。作一词:孟昶所作词今已不传。南宋张邦基《墨庄漫录》、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所载孟昶《玉楼春》词:“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帘开明月独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起来琼户启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当系由苏轼词改写伪托者。③从苏轼此序可知,孟昶原作那时已佚,并不知原词是什么词牌,故有“岂《洞仙歌》令乎”之推测。④“冰肌”二句:语本《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⑤“水殿”句:语本南朝陈徐陵《奉和简文帝山斋》:“荷开水殿香。”唐王昌龄《西宫夜怨》:“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及李白《口号吴王美人半醉》:“风动荷花水殿香。” ⑥欹,通“倚”,斜靠。⑦“试问”句:语本《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又杜甫《春宿左省》:“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金波:形容月光。典出《汉书·礼乐志》所引《郊祀歌》:“月穆穆以金波。”玉绳,两星名,在北斗第五星玉衡的北面。金波与玉绳常连用,如南朝齐谢脁《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

【译文】 你的肌体是冰样的明净、玉样的润滑,想来清凉无汗。微风吹来,水殿里荷香弥漫。风儿把绣帘轻轻卷,明月一点来把人儿偷看。你斜倚着绣枕,钗横鬓又乱,因何还未睡眠? 我携着你的纤纤玉手,庭院里悄然无声。时时看见稀疏的星儿渡过那河汉。夜深了吧?三更已过,月色微淡,玉绳星也已低转。屈指计算,秋风何时才来?在不知不觉中,似水年华已把日子偷换。

【集评】 宋·张炎:“清空中有意趣,无笔力者未易到。”(《词源》卷下)

明·沈际飞:“清越之音,解烦涤苛。”又曰:“自高则诚《琵琶记》采入赏夏,遂觉耳热,喜留得‘一点明人(月)窥人’句,初致未损。”(《草堂诗余正集》卷三)

清·沈祥龙:“词韶丽处不在涂脂抹粉也。诵东坡‘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句,自觉口吻俱香。”(《论词随笔》)

清·郑文焯:“坡老改添此词数字,诚觉意象万千,其声亦如空山鸣泉,琴筑并奏。”(《手批东坡乐府》)

【总案】 这首补足蜀后主描写夏夜纳凉的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词的上片写美人帘内欹枕,下片写户外偕行,将夏夜情景写得清凉自在,如临其境。这首描写宫廷轶事的词,其内容也似乎超出了咏史范围。它通过自然界季节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流露出了作者对人事无常的感慨。这首词写得清丽、真切、细微,显示了苏词风格除豪放之外,有其婉约的一面。


苏轼《洞仙歌》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宋词精品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苏轼《洞仙歌》

《洞仙歌》·苏轼

苏轼

 余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起,避暑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从词前小序中我们知道,这首《洞仙歌》是苏东坡在47岁那年,根据其记忆中当年老尼所讲的孟昶与花蕊夫人夏夜纳凉的故事,承接从记忆中打捞出来的两句孟昶的词“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铺写而成的。孟昶是五代时后蜀后主,他生活奢侈,但喜爱文学,精通声律,善自度曲填词。花蕊夫人是孟昶的宠妃。词中的玉绳,星名,在北斗第五星玉衡之北。

这首词精彩地描绘出一幅君妃夏夜纳凉的图画,不仅使我们神游于那个月明星稀、水风送爽、花香袭人、更漏滴幽的迷人仙境,而且使我们看到花蕊夫人冰清玉洁的花容月貌和钗横鬓乱的旖旎风姿,以及一位风流皇帝携着宠妃洁白纤细的“素手”遥望星空、玩赏月色于龙楼凤阁、曲苑回廊间的惬意情景。

词的上片着重写花蕊夫人的美姿妙态。酷暑大热而她犹自“清凉无汗”,这就反衬出她非同凡尘中人。第四、五句作者描写的视角发生了转移,如果说第一、二、三句是用平视或俯视镜头拍出的画面,那么这四、五句即是用仰角镜头摄入的图景。

下片写蜀主与妃子夜游。“起来”二字与“倚枕”相照应,使静态中产生了动态;而“庭户无声”与后文“夜已三更”相呼应,说明夜已深沉,万籁俱寂,他们还在喁喁细语,情意绵绵。

据说东坡少年时邂逅美人,借此作为之寄托。这就更能帮助读者了解东坡写作此词的缘由。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0:3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