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苏轼《水龙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苏轼《水龙吟》《水龙吟》 闾丘大夫孝终公显尝守黄州,①作栖霞楼,为郡中胜绝。元丰五年,予谪居黄。正月十七日,梦扁舟渡江,中流回望,②楼中歌乐杂作,舟中人言,公显方会客也。③觉而异之,④乃作此曲,盖越调《鼓笛慢》。⑤公显时已致仕,⑥在苏州。 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⑦云间笑语,使君高会,佳人半醉。⑧危柱哀弦,艳歌云响,绕云萦水。⑨念故人老大,风流未减,空回首,烟波里。⑩ 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11)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12)云梦南州,武昌东岸,昔游应记。(13)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14) 【注释】 ①闾丘大夫,指闾丘孝终,字公显。②中流,江流中心。③方,正。④异之,惊诧于此梦。⑤越调《鼓笛慢》,指《水龙吟》。《水龙吟》属越调,《鼓笛慢》是其别名。⑥致仕,古代官员退休,称为“致仕”。⑦红楼,指栖霞楼。⑧云间,云霞环绕之处,形容其高。使君,指闾丘孝终。高会,盛大宴会。⑨危柱,弦拧得紧,定音高而厉。危,高。柱,调节音弦的枕木。哀弦,弦声凄绝。⑩老大,这里指老了。(11)推枕,这里指睡醒。但,只有。(12)五湖,指太湖。一说是指太湖及附近四湖。西子,西施,相传吴越战争结束后,越大夫范蠡功成告退,携西施乘扁舟,隐居湖上。这里以范蠡喻闾丘孝终。(13)云梦南州,指黄州。黄州属古代云梦泽之南。武昌东岸,亦指黄州。武昌,在今湖北鄂城县,与黄州隔江相对。长江在黄州处,由南流折向东流,故黄州在长江的北岸、东岸。(14)料,料想。端来,准来,真来。参差(cen ci),依稀、约略。这里言外指闾丘孝终模样无大改变。 【译文】 梦境里我乘着小船横渡长江春水,卧看雕红绘彩的栖霞楼在翠葱的矶壁上耸然而立。从云中高处的楼阁里传来了笑语声,原来是知州闾丘孝终正举行盛大的宴会,歌女们已经半醉。凄厉的弦声,艳歌的馀音,上绕云端,下环江水,久久不息。想想故友年纪虽老,而风流不减,但我只能隔着江水雾气,徒然回首眺望您的欢宴而已。 梦醒后,推枕而起,迷糊中梦境已不复呈现,只剩下千里空江明月,心里怅然若失。我听说您闾丘先生效法范蠡,退官归居,携带美人,乘船泛游五湖。但您也应记得旧日在黄州一带的游踪吧!料想多情的您定会在梦中来见我,我也能依稀辨认出您来。 【集评】 清·郑文焯:“突兀而起,仙乎,仙乎!‘翠壁’句,奇崭不露雕琢痕。上阕全写梦境,空灵中杂以凄丽,过片始言情,有沧波浩渺之致,真高格也。‘云梦’二句,妙能写闲中情景。煞拍不说梦,偏说梦来见我,正是词笔高浑不犹人处。读东坡先生词,于气韵、格律,并有悟到空灵妙境,匪可以词家目之,亦不得不目为词家。世每谓其以诗入词,岂知言哉!董文敏论画曰:‘同能不如独诣’,吾于坡仙词亦云。”(《手批东坡乐府》) 【总案】 本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上片全写梦境,小舟横江,楼起翠壁,故友设宴,歌舞声喧,虚景实写,更显奇幻。换头承上,写梦醒后的惘然若失,转入抒情。接着笔触回转,想像友人此时在苏州闲适的隐居之状,又是虚景实写,虽醒犹梦,虚实交融,恍恍惚惚,含蓄深婉地表露对友人的思念。结句构思巧妙,把梦见友人,写成友人入梦来访自己。 苏轼《水龙吟》苏轼《水龙吟》苏 轼
苏 轼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① 似花还似非花②,也无人惜从教坠③。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④。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⑤。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 ①章质夫;苏轼好友,名楶,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北宋名将,谥庄简。所作《水龙吟》咏杨花,是传颂一时的名作。见第326页。②非花:白居易《花非花》词有“花非花,雾非雾”之语吟咏女性。③从:任凭。④“梦随”三句:化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⑤难缀:难以联结生长、难以点缀(西园),即花儿凋谢零落。⑥“春色”三句:叶清臣《贺圣朝》:“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苏词从此演化而来。 柳阴仕女图 【清】 倪田 鉴赏 这首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春,苏轼在黄州。这是一首次韵作品。由于事先规定了韵脚字,次韵之词要做到声韵和谐非常难。此外次韵词词意上既不能照抄原词,又不能脱离太远,所以很不容易写好。但苏轼这首词却是公认的上上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原唱而似和韵。”又说:“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前人大多认为,苏轼的和词在音韵和谐、词意深婉上都超过章词,但也有许多词评家认为两者不相上下,各有优点。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认为章词更加优秀。苏轼在《与章质夫》(《苏轼文集》卷五五)一文中有“《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云云,盛赞章词,觉得它是一首后无来者的绝作,这当然有一点自谦的意思,不过至少可以肯定,章词本身在描摹杨花的形、神上,的确非常出色。 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称之为“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正因为章词实写杨花,已经曲尽其妙,所以苏轼要写出新意,必须化实为虚。这一虚笔作为总起,已经为下文的想象、比喻、隐喻等作了充分的铺垫。“也无人惜”句暂把词意转到实写杨花上来,但一个“惜”字加入了浓重的感情色彩,而“坠”字更领起下面“抛家”三句。把杨花的坠落写成“抛家”,已经开始进入了以物写人的隐喻阶段,“无情有思”一语则把这种隐喻点破。接下来六句便接续“有思”二字,具体写离别之人和所思之事。其中“萦损”三句仍写杨花,但同时也是写看花之人,实际上又是在借花喻人。总之这三句中,物和人已经不能区分了。“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些描写既能指花,也能指人,且个个曲尽神形,何其巧妙! 至“梦随”三句,杨花的实际形象开始减退,人的形象开始占主导。这三句化用前人诗意,但完全不露痕迹,工稳、贴切、自然。 下阕进入议论,杨花的形象和离人的形象都淡出,作者的形象(或者说另一个看花人)开始进入,但是这个形象又似乎并不能与杨花、离人完全区别开。实际上,由于苏轼所写的是一种人生的普遍忧愁,这种忧愁又强烈地影响着外在景物,所以这里的几个形象都是无法区分的,它们可以是杨花,可以是苏轼,可以是章质夫,也可以是任何一个离人。“不恨”三句正话反说,实际上还是写“恨”,“恨”的内容是时间的无情流逝和春意的老去。正因为“恨”春去,所以要寻“遗踪”,也就有了接下来的“晓来”三句。“浮萍”无根,随水而流,象征人生的漂泊无定,也是象征所思之人的远离。“春色三分”三句又接浮萍来写,“三分”柳絮,“二分”落于尘土,呼应上阕的“傍路”二字;“一分”落于流水,化为浮萍。呼应前文的“萍碎”二字。但柳絮不论落于何处,都说明春色已经散去,所怀之人已经离去。此时此刻,才有“细看”三句的以泪惜春,以泪怀人。 全词语意环环相扣,惜春思人紧密结合,文思一贯,几无缝隙。从严整的结构可以看出,作者必然花了很大的心思在构思之上,整首词完全当得起一个“工”字。 实际上,这首词也承载着苏轼许多的感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心中自然有愁怨,但因怕再受人诽谤而不敢表达出来。这段日子里,他曾许久不作诗词。章质夫作为他的好友写信劝慰他,让他要谨慎,并要求唱和,所以苏轼才写了这首词。苏轼在给章质夫的信里说:“承喻慎静以处优患。非心爱我之深,何以及此,谨置之座右也……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写了词给章质夫,又请求他不要给别人看,可见当时苏轼的处境和心情。他一方面想压抑自己的忧愤,可是又不能完全压抑住,所以在这首词里,或隐或显,我们总能看到一个忧伤、悲愤的影子。 关于杨花落水化成浮萍的说法,苏轼曾在词下注解道“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但后代有许多人批评苏轼是错的;我们现在也根据所谓的科学道理来指出苏轼所说的现象是不合生物规律的,肯定是错的。苏轼诚然是错了,但严谨的他断不会凭空捏造一个现象,是什么原因让他误解了呢?宋姚宽《西溪丛话》说:“杨、柳二种……子为飞絮,今絮中有小青子,着水、泥、沙滩上,即生小青牙,乃柳之苗也。东坡谓絮化为浮萍,误矣。”这样的解释就比较可信了。(姚苏杰) 集评 明《张綎:“质夫建功戎马,亦人豪也。 此词咏杨花,形容曲尽,工于铅椠之士万不能及。 东坡复书云:‘柳花词绝妙,使来者何以措词。’然坡翁和……殆若禁体诗,然亦可谓妙绝矣,何谓无所措词呼?”(《草堂诗馀后集别录》) 清《黄苏:“首四句是写杨花形态:‘萦损’以下六句,是写望杨花之人之情绪。二阕用议论,情景交融,笔墨入化,有神无迹矣。”(《蓼园词选》) 链接 次韵。又叫步韵,是诗词唱和的四种形式之一。诗词唱和的四种形式是:和诗;用韵;依韵;次韵。“和诗”除了诗意要关联外,没有韵上的要求。“用韵”则要求用与原作同一韵部的字作为韵脚。“依韵”不但要求与原作所压之韵部相同,而且要求韵脚字也要相同,但各个韵脚的次序可变。“次韵”则要求用完全相同的韵字,并且次序也要相同。由于事先规定了韵脚字,次韵之词要做到声韵和谐就非常难。此外次韵词词意上即不能照抄原词,又不能脱离太远,所以很不容易写好。写得最成功的次韵词就是苏轼的这首《水龙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