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苏轼《水调歌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苏轼《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2,高处不胜寒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4? 转朱阁5,低绮户6,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7



【释】

1.丙辰是熙宁九年(1076)。时苏轼仍在密州。

2.“琼楼玉宇:《酉阳杂俎壶史》说:翟乾佑与弟子数十人在江岸玩月,有人问月中有什么。翟说,“可随吾指观之。”遂见月中“琼楼金阙”。

3.不胜寒:《明皇杂录》:八月十五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教他著皮衣。到月宫,他果然冷得难以支持。

4.何似:如言不如。

5.转朱阁:随着时间的推移,月照楼阁的方向有所转移。

6.低:月光下射。

7.婵娟:指明月。



【译】

朗照万物的明月呵!

你何时开始第一次出现?

手持酒盏,醉问青天。

神秘莫测的天上世界呵!

也不知此地是何处?

也不知此时是何年?

我真想驾驭着清风,

回到那遗世飘渺的空间,

又恐怕那月亮上的琼楼玉宇,

受不得那高处严寒。

独立起舞,自弄清影,

还是不如人间。



月华转动轮波,

移过朱色的楼阁,

移过窗帘的绮罗,

照着失眠中的我。

明月呵,对人

该没有什么怨恨,

为什么你独自团圆,

全然不顾人间的离索。

唉!人生有悲愁、有欢乐,

有离别、有欢合,

正如明月有晴、有阴、

有圆、有缺,

自古以来,就难以两全。

只希望人能健康长在,

千里之外,共对一轮明月。



【评】

此词有小序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段小序透露了此词的写作背景,也暗示了词的写作主题。它有三层意思:一是中秋之咏,亦即明月之咏,二是“欢饮达旦,大醉”,是在大醉中赏月;三是“兼怀子由”。前两点主要表现在上片,后一点主要表现于下片。当然,三点又是互为一体的:词人在醉中赏月,也在醉中失眠思弟,东坡不仅在上片伴月共舞,而且在下片中对月难眠,以月之种种,阐发种种人生的哲理。而上片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矛盾选择中,又何尝没有对子由的思念在于其中呢?可以说,通首都是咏月,上片在咏月中蕴含人神之际、天地之间、以及人生道路的迷惘、探寻、追求与苦闷,下片在咏月中蕴含人人之间、兄弟之间、以及人的内在情感的哲理性的审美观照。

此词的艺术特质由几个方面构成:首先是境界阔大雄奇。上自汗漫天宫,琼楼玉宇,下自朱阁绮戶、悲欢人间,无不海涵。

其次是醉酒驰思、情思浪漫。醉酒是浪漫的催生剂,是浪漫诞生的子宫。有了醉意,才有这似醉似醒的朦胧浪漫的境界,才有“明月几时有”的痴问,才有“把酒问青天”的痴举,才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痴想,至“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恐已醉得深矣!月在当时,本不可登,词人却认真地提出是否登月的问题;月上是寒是温,在当时本不知晓,词人却认真地以其寒而推却登月之举。在这些如醉如梦、似幻似痴的醉语中,却蕴藏了多少人生哲理之妙趣,神宗皇帝读之,感受到“苏轼终是爱君”;而笔者读之,则感受到苏轼在醉意朦胧之间对人生归宿的哲理思考,是苏轼“野性”人生观念的一种表现;是神求于天而身存于地,是身在汉阙而心在江湖的一种精神归隐方式。

第三点,词人以大手笔、大字眼,写大境界,在结构上大开大阖,在情绪上大起大落。如下片先写“照无眠”、“何事长向别时圆”的离愁别恨,愁之深,恨也深,却以“此事古难全”一语解过,并时时不离咏月之本题,以“月有阴晴圆缺”喻“人有悲欢离合”,以“千里共婵娟”写“但愿人长久”的期冀。如王闿运评:“‘人有’三句,大开大阖之笔,他人所不能。”(《湘绮楼词选》)

第四点,与大开大阖的结构手法相一致的,是词人所表现出的洒脱旷达的情怀。

凡此种种,亦正是豪放词的特点。但这种豪放,又有别于《江城子·密州出猎》。《江》词从题材上就已决定了其豪放的性质,而《水》词写咏月、写别离本属婉约的领地,词人在婉约的苑林中,乘醉起舞,冲破了婉约的樊篱,以境界、结构、情怀、语言的独特个性,使之成为豪放旷达之杰作。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鉴赏、诗意解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祐年间中进士,先在地方任主簿、签判等职。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从反对派的立场被卷进了这一历史事件,为此使他一生坎坷,受到了当时新旧两党的双重打击。在政治斗争中,苏轼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儋州(今广东海南岛)。宋徽宗即位(1100)后遇赦北归,可是第二年就死在了常州。苏轼的悲剧带有浓厚的封建官场倾轧的色彩,也说明在激烈的党争中要作持平之论的“行路难”。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文章、诗、词、书法、绘画,在中国文艺史上都具有超奇拔绝的地位。他的散文涵浑奔放,情采俱备;诗作清疏隽逸,亦多名篇;词作笔力雄健,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使词在题材内容表现形式上,都有很大的突破。苏轼的思想是比较复杂的,到后期由于在生活中所遇摧折很多,他的消极思想表现得比较严重。

这首词作者附有小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高密)任太守,其弟苏辙(子由)在济南,已经七年未见。苏轼政治上不得意,与兄弟又长久未见,在中秋醉饮之后,感慨系之,写了这首久被称道的好词。

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深刻的思想感情的矛盾。人世间所遇的困顿挫折,使他幻想超凡的天上;而天宫的清虚空冷,又使他留恋切实熟悉的人间。他最后发现,不论天上人间,都没有象幻想中所希望的那么完美无缺的境界,真正的希望所在乃在于人间的切实生活之中。这种诗意的提炼过程,有作者复杂的生活经验为背景,寓有政治感慨,但也不宜把它解释成政治寓言。

作者仰望高天明月,把酒问天: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以向往光明的热望,与青天对谈,何等磊落的胸怀,何等豪放的气魄!真是问得青天也不能作答。谁知又连发问: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里有问的意思,但由于第一句问,青天回答不上来,第二问也就成了泛问性的探询,语气舒缓了很多,作者也料想到不会得到解答。所以他对幻想中的天上宫阙,兴致大减,甚至发生了疑虑: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是在中秋之夜望月所感,这种感受的基础是在人间,因为中秋之夜,地上清冷,天上的云阶月色更显清虚,人们从直接体验中把天上宫阙想象得更加清冷几倍,于是则有久谪人间归去不胜清寒的心理感受。而正是在这种感受中,中秋夜空的明朗与清高,诗人心头的思虑与寻求,都得到了自然而然的表现。词的意义的中心所在,是苏轼把自己的幻想与追求归宿点放在了现实生活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作者在生活中遇到了许多挫折,但他经过慎思熟虑,还是执着地追求人间的生活,感到做清寒寂寞的天上神仙,不如生活在这虽有烦恼忧愁但却是也有实际快意的人间为好!这时,作者从幻想天阙生活,彻底落脚在人世生活了。苏轼的这种态度,与李白有很大的不同。李白从绝望于现实而追求幻想境界,他的执着的希望破灭了,使他在发现幻想的寄托虽并不可靠以后,也不愿意回到令他不得开心颜的现实中来。李白《月下独酌》中,那个光明幻影,作为醉里销愁的伴友,他发现了它并不十分真实,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只可以作为“暂伴”。即使如此,因为他在现实中孤寂无欢,知音难遇,他也还要执意地向它靠近,要与其同趋:“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苏轼也追求幻想,但他更正视现实之不可摆脱性,并能在现实中发现自己的可处之境,并考虑怎样在现实中生活下去,甚至快意地生活下去,这不能不认为是现实主义的一个胜利。

词的下片抒发的是人间的感慨和对于生活的希望。题材的对象物仍是上片词中句句不离的月亮,但这个月亮是在人间与尘凡为伴的月亮,由于作者有天上不如人间的感受,原来高悬在天宇的那轮明月,好象低俯人寰,谦下了很多。它“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人不用到天上去攀附月亮了,它变得平凡了,来到人间,与人为伴了,甚至是专找有离愁别恨的不眠之人,给他们以安慰同情,伴他们度过失眠的夜晚。这个月亮是平易可亲的,通情可托的,诗人呼唤和赞美这个月亮。此时的诗人与月亮合而为一,好象分不清是因为月亮夜照无眠之人而喜欢月亮,还是因为自己同情夜里无眠之人而教月亮去照怜。诗人一旦与月相交,他就要与它进一步交心,他向它坦白公开了自己,他也要进一步了解月亮。他想到,月亮居住在天上,那里无生无死,无福无祸,无聚无散,无寂无欢,总之,人世所有的一切令人烦恼动情的事情它都没有,因而月亮也“不应有恨”。这是诗人对天上的及尘世的猜想,想得又很肯定,因此他对于月亮时有圆缺的变化感到不可理解,他想那应该是“月无无恨月常圆”才是;而事实上的不常圆,则一定是也有忧愁伤恨之事吧。这样想,就把月亮人化了,天上宫阙也人间化了。把月亮人化了以后,就按有情思的主体去要求它了:你有怅恨时缺损身形,你有幸快时光轮圆满,这只应该是你在天宫的表现;可现在你是参与了人事,斜转低回,照临幽处,安慰无眠,既然如此,你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来展现你的团圆的光影?是你自身有不可克服的矛盾,还是你特意要作出团圆的形态,要给陷入离愁别苦的人以弥情补意的安慰?诗人对于上述两种设想,并不想要得出一个最后可以立于真理的答案,他只要把秋夜情怀抒发出去,找到一个切合的对象物,推求物理,得到克服现实矛盾的安慰。苏轼果然找到了物,也发现了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到此,诗人囊括宇宙,心怀豁达,再也不计较月亮的圆缺了,因为他从人到月,又从月到人,发现了一个万古中从人到物的一致的哲理:一切都是不完全的。这是合乎辩证法的规律的,是对于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矛盾条件的一种诗的发现与表述方式。德国诗人海涅有一首诗题为《不完全》,其中说: “世界上没有完全的事”, “蔷薇花总是有刺”, “骄傲的孔雀却生着丑陋的双足”,“生蜜里常常插着蜂刺”,“太阳里也有黑点看到”,等等。 (见《罗曼采罗》)人发现了这个规律,怠惰者可以安于现状,抱残守缺;进取者可以开拓争取,创造完好。苏轼在他的题材和视野的范围之内,也有他的完满的追求: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骨肉亲情,人分千里之外,难得相聚之全,必须克服这个矛盾,这是可以指望的,但实现这一条最重要的是:人得能活得长久,在时间中促成这个转化。诗人把悟得之理,深情地告诉子由互相可以在“难全”之中,多加保重,争取多命长久,深情长久,此夕共赏明月,争取后会之期。诗人的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得到了胜利。


古代诗歌之苏轼《水调歌头》全译、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苏轼《水调歌头》

苏轼《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2,高处不胜寒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4? 转朱阁5,低绮户6,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7

【注释】

1.丙辰是熙宁九年(1076)。时苏轼仍在密州。词写诗人月下醉后的心情,其中包含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圆缺离合的矛盾及诗人对矛盾的处理。

2.“琼楼玉宇:《酉阳杂俎壶史》说:翟乾佑与弟子数十人在江岸玩月,有人问月中有什么。翟说,“可随吾指观之。”遂见月中“琼楼金阙”。

3.不胜寒:《明皇杂录》:八月十五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教他著皮衣。到月宫,他果然冷得难以支持。

4.何似:如言不如。

5.转朱阁:随着时间的早晚,月照楼阁的方向有所转移。

6.低:月光下射。

7.婵娟:指明月。

今译



朗照万物的明月呵!

你何时开始第一次出现?

手持酒盏,醉问青天。

神秘莫测的天上世界呵!

也不知此地是何处?

也不知此时是何年?

我真想驾驭着清风,

回到那遗世飘渺的空间,

又恐怕那月亮上的琼楼玉宇,

受不得那高处严寒。

独立起舞,自弄清影,

还是不如人间。



月华转动轮波,

移过朱色的楼阁,

移过窗帘的绮罗,

照着失眠中的我。

明月呵,对人

该没有什么怨恨,

为什么你独自团圆,

全然不顾人间的离索。

唉!人生有悲愁、有欢乐,

有离别、有欢合,

正如明月有晴、有阴、

有圆、有缺,

自古以来,就难以两全。

只希望人能健康长在,

千里之外,共对一轮明月。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宋词精品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苏轼《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苏轼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子由,苏辙字子由,作者的胞弟。低绮户,月光渐渐低下,照进雕花的门窗里。婵娟,月中嫦娥,这里指月亮。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上片借月自喻清高,叙述他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用圆月衬托离别,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开篇一句排空直入,笔力奇崛。“我欲”三句表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中的徘徊困惑心态,最后以留恋人间作结。进入下片,则化景物为情思,以忧愁别离起,以劝慰别离结。全篇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它将抒情、议论和美丽的传说、飞腾的想象融为一体,如圆月浑成。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 “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从而成为中秋词的千古绝唱。


唐宋词之《苏轼《水调歌头》》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苏轼《水调歌头》

苏轼《水调歌头》苏 轼

苏 轼

快哉亭作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 ①快哉亭: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②“新作”句:这里是说张梦得刻意修饰快哉亭,用青油朱漆涂之,以迎苏轼观赏。③平山堂:在今扬州大明寺侧。庆历八年(1048)欧阳修知扬州时所建之堂,与快哉亭一样都建在江北,高度与山齐平,因此可以看到江南烟雨。④“认得”二句:欧阳修《朝中措》词:“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⑤“一千顷”三句:描写快哉亭下江面辽阔平静,山色倒映水中的情景。⑥白头翁:指船夫。⑦“堪笑”三句:宋玉《风赋》:“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 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清清冷冷,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中唇为胗,得目为篾,啗齰嗽获,死生不卒。此所谓庶人之雌风也。’”庄生天籁,典出《庄子《 齐物论》:“颜成子游曰:‘……敢问天籁?’南郭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成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天籁是指天地间的自然之音。刚道,相当于“硬说”。⑧浩然气:典出《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观潮图 【宋】周纯

鉴赏 这是苏轼又一首即景及理的佳作,元丰六年(1083)十一月作于黄州。当时,苏轼好友张梦得(字怀民,一字偓佺)新建了一座临江的亭子,邀其参观并赐名。苏轼遂取宋玉《风赋》、庄子、孟子等典故的寓意,把它命名为“快哉亭”,并和苏辙各作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同时写下这首《水调歌头》来纪念此事,也以此来抒发自己旷达逍遥的情怀。张梦得当时也被贬黄州,但是他能够忘怀得失,放情山水,其过人的自制力和超逸的品格让苏轼很佩服,因此本词当然也是对他的称扬。

首两句从亭内人的视角写起,先写窗口绣帘、窗外落日,再写站在窗边所见江水连天的景色。虽然这是两幕静态的镜头,但实际上则包含着作者游览观赏的动作。次两句从上文的“绣帘”引入“窗户”,“湿青红”三字既点明了快哉亭新建未久,也为整个景色增添了极明丽的色彩。“知君为我”句则略带夸张地写出了与张梦得之间的美好情谊和共同志趣。

写完了眼前现实的景色,下面几句又进入了回忆的虚幻之景。平山堂是苏轼恩师欧阳修知扬州时所建,苏轼曾多次登临观赏、作文赋诗,欧阳修逝世后,他也曾多次去凭吊、怀念(如《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此时,他看到快哉亭四周的景色,自然回忆起与它极相似的平山堂。此处以平山堂比快哉亭,以欧阳修比张梦得,这显然是对亭子及其主人的极高赞扬。此词写回忆的另外一个妙处,就是同时把回忆之景和现实之景结合在了一起:从“欹枕江南烟雨”到“山色有无中”这四句,都是平山堂的风雅景致,同时也是快哉亭的景致,或者说,至少二者在某种情致、风韵上是相通的。

关于“山色有无中”一句,前人有很多争论(见本词集评)。这个句子最早见于王维诗,因此有人认为苏轼说“认得醉翁语”是误以为乃欧阳修原创。其实这里根本没有这个意思。首先,苏轼不可能不知道王维的诗,自然更不会不知道恩师欧阳修的那首词是化用了前人的成句和诗意。其次,“醉翁语”是为了突出平山堂和快哉亭的联系,借欧阳修和欧阳修的词来赞美张梦得和快哉亭——所以这里原本就不是考证诗句是否原创,重要的是欧阳修曾经用它如实描绘了平山堂的景致。第三,“认得”二字在这里是这样的意思:作者虽然看到的是快哉亭的景色,但是这种景色让他想起了平山堂,让他以为这就是平山堂。这种写法是非常巧妙的,并不存在什么误解。

按苏轼议论入词的惯例,词的下阕是要进入议论部分。不过这首词的特别之处就是先把议论融入了写景。“一千顷”三句是写江面平静时候的景色,辽阔而壮美;“忽然浪起”二句则是写大风浪起时的景色,同样辽阔而壮美。这样写的寓意是以眼前景色的变化来比喻自己和张梦得跌宕坎坷的人生,同时也是表达一种“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胸怀。词中那掀舞浪中的一叶白头翁,不就是作者自己的写照吗?

词的最后几句完全进入议论。“兰台公子”指宋玉,他在给楚王写的《风赋》中溜须拍马,说自然界的风有雄雌之分,只有帝王才能够吹到雄风。苏轼对此表示了极度的蔑视。他认为,庄子所说的天籁,是指天地之间一切美好的自然景物,它们永远是平等的,不会因人的地位而有所偏私。他在《赤壁赋》中有一段著名论述:“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感情,正是这种思想的承续,而且还有所发展,他指出了“浩然气”与“快哉风”之间的联系:只有胸怀坦荡、正气浩然的人,才能够领略到天地间的这种快哉风。而张梦得和自己,正是这种幸运的人——这里面也有对朋友、对后来者的勉励。(姚苏杰)

集评 宋《陆游:“‘水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诗也。权德舆《晚渡杨子江》诗云:‘远岫有无中,片帆烟水上。’已是用维语。欧阳公长短句云:‘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诗人至是盖三用矣。然公但以此句施于平山堂为宜,初不自谓工也。东坡先生乃云‘记取醉翁语,山色有无中’,则似谓欧阳公创为此句,何哉?”(《老学庵笔记》卷六)

明《杨慎:“结句雄奇,无人敢道。”(《草堂诗馀正集》卷四)


唐宋词之《苏轼《水调歌头》》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苏轼《水调歌头》

苏轼《水调歌头》苏 轼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①“明月”句:化用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②琼楼玉宇:光辉华美的楼阁,这里指月宫。③“起舞”句:用李白《月下独酌》诗“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等句的句意。④何似:何如,比起……怎么样。⑤绮户:雕饰华美的窗户。⑥“不应”二句:司马光《温公续诗话》:“李长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以为奇绝无对。曼卿对‘月如无恨月长圆’,人以为劲敌。”何事,为什么。⑦婵娟:指月亮。

鉴赏 这首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密州任上的长调词是苏轼词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可能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熙宁四年苏轼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合而外调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因弟弟苏辙在济南,苏轼请求调往附近任职,获准,五月任密州知州,可一直到熙宁九年写这首词的时候他还是没能见到弟弟。本词小序说“欢饮”又说“大醉”,实际上词中表现出的浓浓忧伤并不与此相符。不过这种忧伤又并不完全是出于对弟弟的思念,因此小序也说了是“兼怀子由”——手足之思只是一部分。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很难清楚地知道当时苏轼所面对的真实环境和内心情绪,因此也就很难完全读懂词里蕴涵的全部感情。不过宋代蔡絛《铁围山丛谈》所记载的事件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参考:“歌者袁绹……尝为吾言:东坡公昔与客游金山,适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无际,加江流澒漫,俄月色如画,遂共登金山山顶之妙高台,命绹歌其《水调歌头》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歌罢,坡为起舞而顾问曰:‘此便是神仙矣!’吾谓文章人物,诚千载一时,后世安所得乎?”这次游历所面对的自然环境虽然不是作词时候的环境,但大概非常接近,因此苏轼才忍不住起舞而顾问,自己也觉得飘然若神仙了。所以《草堂诗馀》卷四杨慎评:“此等词翩翩羽化而仙,岂是烟火人道得只字。中秋词,古今绝唱。”

后人多评价苏轼有“仙气”,如清代李佳《左庵词话》说:“此老不特兴会高骞,直觉有仙气缥缈于毫端。”在中国文学史上当得起“仙”字的恐怕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诗仙李白,另一个就是苏轼(本词就多处化用李白的诗句)。后人称苏轼为“坡仙”时,往往带着许多的亲切,这是因为苏轼的仙气中除了高贵脱俗的那部分之外,更多的是平凡、真切、旷达的内容,而归结起来就是一个“真”字:真情、真事、真景……这也是这首词的最大特点之一。所以欣赏这首词的时候大可不必去猜测它背后是否藏着各种暗喻(我们不否认它的存在),也不需要完全明白每一句话所化用的前人语意或者典故,而只需想象作者描绘的那种环境,讲述的那些道理,诉说的那些心绪。这首词没有任何复杂的词句,所用典故也大多平易,前人注释很多,这里不做详述。不过有一个特点需要说明,就是本词“无一句离月”的巧妙构思。且看:上阕首句直接问月,次句问月中宫阙,三句写对月的向往和畏惧,四句写影,但月光下才有影,表面写影实际上还是写月;换头又直接写月的运行和转照,次句怨月的圆缺,三句以月喻人事,末句又借月寄托思念。真正的无一句离月,但读来丝毫不觉得重复,这就是绝妙神品。

关于本词“起舞弄清影”一句,前人理解多有分歧,有说是作者对月自舞的,也有说是描写月宫嫦娥起舞的,各有一定道理。但从语境和后人的一些记载看,应该以理解成作者对月起舞为妙,因为苏轼明显化用李白《月下独酌》“我舞影凌乱”的句意,而李白诗肯定是写自舞;且据前文所引蔡絛《铁围山丛谈》,苏轼的确有和着这首词对月起舞的例子,意境合,心绪合,境界也高,因此不必再做别样理解。

举杯邀月图 徐菊庵

从整体上看,这首词还反映了苏轼理解事物的三重境界。《五灯会元》卷一七“惟信”条:“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旧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从一开始只看到事物的表象(“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到思考事物所蕴涵的道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到最后摆脱一切束缚,超然地观察事物(“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是禅宗所说悟“禅”的一个过程。本词一开始就是对一切都充满了疑问甚至不信任的情绪(“明月”至“不胜寒”),这是因为作者被事物表面的曲折所迷惑;然后在无奈中关注尘世,思考人生,认识到了事物的真实面貌(“起舞”到“别时圆”);最后恍然大悟,明白宇宙万物的本质,进而悟出人世间的永恒道理,得到了心灵的解脱。这正是禅宗三境的体现。苏轼一生在遇到苦难时,都是经由这样三重境界的转化才得以自我解脱的。而这首词的作用之一,大概也是苏轼解脱自己、寻求终极慰藉的一种途径。

《水调歌头》是一个高亢而悠扬的曼声长调。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高亢而悠扬的旋律,穿过中秋的月光夜色,应该是怎样的缥缈动听和凄厉悲凉,再配上这样充满仙气的歌词,难怪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里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馀词尽废。”此后,《水调歌头》成为文人写中秋词最常用的词牌。(姚苏杰)

集评 清《黄苏:“按通首只是咏月耳。前阕是见月思君,言天上宫阙,高处不胜寒,但仿佛神魂归去,几不知身在凡间也。次阕言月何不照人欢洽,何似有恨,偏于人离索之时而圆乎?复又自解,人有离合,月有圆缺,皆是常事,惟望长久共婵娟耳。缠绵惋恻之思,愈转愈曲,愈曲愈深。忠爱之思,令人玩味不尽。”(《蓼园词选》)

清《郑文焯:“发端从太白仙心脱化,顿成奇逸之笔。”(《手批东坡乐府》)

链接 婉约、豪放并行的宋代词风。宋词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风格流派,但从总体上来说,形成了两大词风(也有的学者称为两大词派)的并行发展,即以晏殊、欧阳修、柳永等词人为代表的婉约词风(也有学者径称为“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等词人为代表的豪放词风(也有学者径称为“豪放派”)。这样的划分虽然不尽确切,但作为一种“取便说明”的方式,如苏轼、辛弃疾都有写得婉转含蓄的词,像姜夔风格峭拔的词作,跟婉约也有一定的区别。但不管怎样,这样的“取便说明”常被人们采用,这一说法也基本上能够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两宋时期词风的发展脉络。

词中最长的句式——十一字句。十一字句乃词体中最长也是最罕见的一种句式,以黄庭坚《归田乐令》“引调得、甚近日心肠不恋家”一句最为典范,似乎也可以看作是由三、八两句或者是由三字领八字句复合而成。


唐宋词之《苏轼《水调歌头》》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苏轼《水调歌头》

苏轼《水调歌头》苏 轼

苏 轼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城百馀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注释 ①彭城:今徐州。②作此曲:指苏辙所作《水调歌头》:“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门城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③“安石”二句:据《晋书《谢安传》:谢安字安石,少有重名。栖迟东土,放情丘壑。“及万(谢安之弟)黜废,安始有仕进志,时年已四十馀矣。”谢安隐居东山,出仕之时已经鬓发微白了,苏轼这里是以此自喻。④“中年”二句:是说人到中年的时候,对亲友之间的分离特别敏感,只能用音乐来缓解这些离愁。《晋书《王羲之传》:“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晋书《谢安传》又有:“(谢安)性好音乐,自弟万丧,十年不听音乐。及登台辅,期丧不废乐。”丝竹,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指音乐。⑤“一旦”三句:《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及镇新城,尽室而行,造泛海之装,欲须经略粗定,自江道还东。雅志未就,遂遇疾笃……诏遣侍中慰劳,遂还都。闻当舆入西州门,自以本志不遂,深自慨失……”这里苏轼是以谢安自喻,打算在功成名就之时就退隐。⑥雅志:隐逸之志。轩冕:指官位爵禄。沧州:水滨,指隐者所居之地,隐逸之所。⑦“岁云暮”三句:《诗经《豳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这里是说兄弟二人年岁已老,需要早作归隐的打算。褐裘,粗布袍子,这是老百姓穿的衣服,比喻隐居生活。⑧“惟酒”句:《晋书《顾荣传》:“顾荣恒纵酒酣畅,谓友人张翰曰:‘惟酒可以忘忧,但无如作病何耳。’”⑨“一任”二句:《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载,陈登字元龙,在广陵有威名,后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这里苏轼是以许汜自比,说自己没有忧国救世的志向,而有“求田问舍”之心,任凭像陈登、刘备这样有雄心壮志的人嘲笑去吧。

仙人醉扶图 【清】黄慎

鉴赏 熙宁十年(1077)二月,苏轼和苏辙久别重逢。从四月到八月,苏辙一直陪哥哥在徐州,“留百馀日”,等一起过完中秋节才走。从苏辙八月十六日匆匆离开徐州去南京上任来看,他留这么多日子可能有点“违规”了,不过这好不容易争取来的中秋,对兄弟两人都是非常珍贵的机会。苏轼在小序里把写词的前后原因说得很清楚,而从他的叙述来看,加小序已经是中秋之后了,至少是苏辙离开之后了。这个中秋对苏轼来说实在太幸福也太虚幻了,一年前他孤身在密州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本意是宽慰自己也宽慰弟弟;想不到一年后两人竟然能够一起度过中秋。但遗憾的是,第二天就要分别,此时想起这些往事,怎能不感慨万千?于是苏辙用同样的词牌写了一首词(见本词注释②)作为告别。苏轼认为弟弟的这首词“其语过悲”,他不想让弟弟那么消沉悲伤,于是和了这一首词作为勉励。因为是“和词”,所以押的韵脚与苏辙的词完全相同。

这首词几乎通篇议论,而且大量用典,苏轼以议论入词的做法,在这里达到了极致。大量的议论和典故有点影响了词意的表达,但这仍不失为一首好词。上阕的用典是实写,主要用谢安的典故。几句词基本交代了谢安相关的经历,这种写法已经具有了苏轼“隐括”词的某些特色,同时也以此表达了自己的感情。谢安早年隐居逍遥,中年出仕后面对亲友的离别而悲伤,所以一直想要归隐,可直到功成名就之后仍然没能实现这个愿望,只能“遗恨沧洲”。苏轼写这么一段典故,是自省也是自戒,为下阕的议论做好铺垫。下阕的议论是虚写,劝诫自己和弟弟要早作归隐的打算,同时也想象了归隐之后的生活:“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结句用了著名的“求田问舍”典故,可是却是反用其意,更加强调了苏轼隐退的决心,他不希望被世间的功名利禄所束缚。总体上来说,这首词更像是一篇史论,或者是像借史论来抒发自己思想的散文。但其情真意切处,丝毫不比任何婉约词逊色,尤其是“我醉”两句,把兄弟之间的情谊写得生动、绝妙。

苏辙《栾城集》卷七《逍遥堂会宿二首并引》说:“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即壮,将游宦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在这个中秋之夜,回味今天的快乐,想到明天的离别,苏辙有一点悲从中来。此时苏轼肯定也很悲伤,可是作为哥哥他需要安慰弟弟,于是想起了以前的约定。苏轼用这个约定来安慰苏辙,可是他也隐约感到,这个千百年来无数古人渴望的结局,并非那么容易得到。苏辙后来如愿隐居颖昌,一直活到74岁,可他的哥哥却已在十一年前病逝于归途。(姚苏杰)


唐宋词之《苏轼《水调歌头》》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苏轼《水调歌头》

苏轼《水调歌头》苏 轼

苏 轼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 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11)。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12),置我肠中冰炭(13),起坐不能平(14)。推手从归去(15),无泪与君倾。

注释 ①“欧阳”句:欧阳文忠公,即欧阳修,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老师,谥文忠。苏轼作此词时恩师已仙逝,故尊称谥号。②退之: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作有《听颖师弹琴》诗(详本词鉴赏部分),苏轼据以隐括成本词。③章质夫:苏轼好友,名楶,见366页注①。④隐括:原为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引申为依诗文原有的内容和情节剪裁,改写成另一个作品。⑤使就声律:使它(指韩愈的诗)切合音乐。韩愈诗本不能入乐歌唱,苏轼隐括成词的目的也就是使它能够入乐歌唱,以便在酒宴上佐欢。⑥昵昵:亲密、亲近。⑦恩怨:指恩爱,怨是出于相爱的责怨。尔汝:彼此亲昵,不拘形迹。古有“尔汝之交”,指关系密切的朋友。⑧弹指:“一弹指”的省略,佛教语,指时间很短。泪和声:这里指恩爱的双方假意哭闹,实际上更显缠绵。⑨“一鼓”句:比喻乘士气旺盛时,一下子把事情做成。《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填,鼓音,《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⑩“千里”句:《庄子《说剑》:“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这里比喻琴声的激昂迅捷。(11)青冥:天空。(12)指间风雨:指手指弹奏的乐曲。(13)肠中冰炭:指听琴者内心激烈的感情变化。(14)“起坐”句:听琴者激动得起坐不定。(15)推手:打手势。

琵琶行图 傅抱石

鉴赏 这首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三月,苏轼当时在黄州贬所。苏轼自己的小序里已经把作词的原因说得很清楚了,而且明确指出这是一首“隐括”词。隐括词在宋代很流行,开创者是苏轼;但是后人对它们大多持批评的态度,因为它在意义上并无多大创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上也不见得比原来的作品高。绝大部分隐括词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够和乐歌唱。苏轼的这首词是应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之求而作,目的显然也是为了能够歌唱。当然以苏轼博大的才气,即使是一时应求之作,也写得与众不同。这首词改动原诗词句的地方很多,也很到位。

隐括词的欣赏要结合原来的作品,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原诗如下:“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 无以冰炭置我肠。”

可以看到,苏轼基本上是按照韩诗的描述顺序来写的,只是在词句上做了较多的改动,而所描绘的内容和主要的手法没有改动。“昵昵”“恩怨”四句对应韩诗“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两句,主要是写琴音开始时的低回婉转、缠绵惆怅,苏轼加以衬句使语气变长,起到了加强缠绵的效果。“忽变”三句对应韩诗“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以“勇士”“敌场”等意象表现琴音的激烈慷慨,而苏词则加以“千里不留行”一句,更添一份迅捷之态。“回首”二句对应韩诗的“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形容琴音的开阔苍茫,相比之下苏词用语更加简洁。“众禽里”三句对应韩诗“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二句,韩诗以凤凰声压过百鸟声来凸显凤凰的清丽,而苏轼反用其意,以凤凰独不鸣来凸显其清高,很有新意。“跻攀”两句对应韩诗“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写乐声逐步上升直到最高音阶,再陡然降到最低音阶的情形。韩诗的接下来两句,苏轼没有采用,直接用“烦子”“推手”五句对应韩诗的最后六句。虽然对应,但打乱了诗的顺序,再加以重组,别有趣味。

由于韩愈原诗在描写琴音上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所以苏词在这方面的成就,完全是借来的,但苏词也有很多创新处,并非完全因袭。在由诗体转成词体时,苏轼能够结合词的特点,把原来的诗句运用自如,写得婉转错落,曲折尽意,可算是隐括之作中不可多得的佳品。(姚苏杰)

集评 宋《刘克庄:“隐括他人之作,当如汉王晨入信、耳军,夺其旗鼓,盖其作略气魄,固已陵暴之矣,坡公此词是也。”(《后村题跋》卷四)

明《沈际飞:“永叔有眼,子瞻有手,退之有知音……其缓调高弹,急节促挝,可以目听。”(《草堂诗馀别集》卷三)

链接 隐括体。根据前人诗文内容或名句意境改写而成的一种特殊词体,谓之隐括体(词)。“隐括”本指矫揉弯曲竹木等使平直或成形的模具,引申为剪裁组织文章的素材。如刘勰《文心雕龙《熔裁》所云“奚要所司,职在熔裁,隐括情理,矫揉文采也”,即指对文章素材的剪裁组织。后来,词的创作中也借用了这个概念和手法,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体式。从现存词作来看,隐括词最先出自苏轼。如此词即以韩愈《听颖师弹琴》一诗改写而成。宋代的隐括词还有苏轼的《哨遍》隐括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黄庭坚《瑞鹤仙》隐括欧阳修《醉翁亭记》,均为就全篇诗文隐括而成;此外,还有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隐括刘禹锡《石头城》《乌衣巷》诗句,辛弃疾《水龙吟》隐括李延年歌等,皆就前人著名诗句隐括而成。尤其是贺铸、周邦彦特别擅长隐括融化前人诗句入词,如《宋史《贺铸传》说他“尤长于度曲,掇拾人所弃遗,少加隐括,皆为新奇”。(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鉴赏和解析 - 中学古诗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苏轼《水调歌头》

苏轼《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 释

①丙辰:即神宗熙宁九年(1076)。

②子由:即苏轼的弟弟,字子由。

③琼楼玉宇:传说中月宫里华丽的宫殿。

④绮户:用绮罗做的低低的门帘。

⑤婵娟:本指女子姿态美好,这里代指月亮。

·导读入境

苏轼一生屡遭打击,但心胸旷达。这首词作于任职密州的熙宁九年(1076)。苏轼任职密州,是他仕途第一次遭逢挫折,这一挫折对他的思想产生 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这年中秋,作者望月怀人,思念起离别七年之久的弟弟子由,结合他当时的处境和遭遇写成了这篇名作。

在这样的夜晚,抬头望青天,我不禁停下饮酒,手举酒杯向天发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明月普照人间的呢? 也不知天上的宫殿,如今是哪一年了? 我真想乘着清风飞上月宫,可那里是不是很寒冷呢? 我恐怕是受不了。唉,在那里也未必比得上我在这月下人间和自己的影子相伴起舞啊。

夜深了,斗转星移,皎洁的月亮围绕着朱红色的楼阁悄然移动,如水的月光照进了雕花镂纹的窗户里,洒在了不眠之人的身上。月亮啊,你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吧? 可为什么总是在人们骨肉分离之时,用你那圆圆的光影来牵动人们的愁肠呢? 看来,人们的“悲欢离合”,月亮的“阴晴圆缺”,自古如此,不必以此为憾。那就祝愿人们能情谊长久,心心相印。虽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美好的月色,彼此思念。

·赏 析

这首词借中秋赏月抒发了词人当时内心十分复杂矛盾的感情。

这首词构思巧妙新奇。词的开头作者就向青天发出了一连串的提问,借以渲泄他郁结胸中的复杂情感。接着以天上人间作为对比,用优美奇特的背景作衬托,集中地表现了作者出世入世的矛盾心理。以下重点描绘人间的美好,并以旷达的态度来看待现实,表现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下阙用圆月衬托别情。由于当时作者政治处境上正失意,兼及和弟弟苏辙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可谓由景生情。当面对着“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美景,作者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同时在结尾道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的心愿。寓意幽深,诚挚感人,不愧为文学史上的千古名句。

·思考题

本诗与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了政治处境上的失意,试比较二者在排遣惆怅情绪上的异同点。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3: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