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是苏轼被贬黄州游赤壁时所写的词。时年四十七岁。苏轼本来是一个颇有政治抱负的人物,但时至此日,人将半百,功业无成,见到自己所游之地名曰“赤壁”,不禁想起了三国时代的赤壁之战,以及在这场争逐中出奇制胜,建树英雄业绩的周瑜,诗人神往于豪杰人物,对比之下,更感自己之无所作为,至此忽生“人间如梦”的思想,向江上明月扬洒杯中酒,以寄感慨。这首词虽分上下两片(两片为一阕,阕音“确”,曲终叫阕),但所写内容却有四部分。第一部分由“大江东去”到“风流人物”,这是写时间的变化会使英雄人物的业绩成为过去,并以此引出三国周郎赤壁的回忆,与最后结尾的“如梦”相照应。第二部分由“故垒西边”到“一时多少豪杰”,这主要是具体描绘赤壁的景色,这是那些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这段描写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它把大江与波浪进一步加以具体深化;启下,是它摆出了雄奇壮丽的江山图景,当年人们争的是这个,下一段中所写的雄杰正是在这个舞台上成名的。第三部分从“遥想公瑾”到“灰飞烟灭”,这是赞颂周瑜的功业的,它是第一部分“淘尽千古”的具体接应,因为是往事随流而去,故而“遥想”;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这文韬武略,风流儒雅使曹操的水师战船全部化成灰烬,这样的历史壮举的完成,有如轻松的说笑,就更显得是豪杰人物了。第四部分从“故国神游”到“还酹江月”,这是作者怀古后的现实感叹。作者本欲有所成就,然而结果却空生满头白发,不由得产生了“如梦”之叹。在全篇词中,苏轼思想感情是很矛盾的,他崇慕功业,神往雄杰,但自己却又不能有所作为;人生有为,当须及早,但自己却“早生华发”;眼见壮阔奇妙景色,惊赞“江山如画”,回到自己遭遇的地位上来,一回想生活,又有“人间如梦”之感。但在这种矛盾的思想感情中,英雄主义的豪迈精神,却占有突出的地位,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实际作用也主要是如此。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注释】 江:指长江。淘:淘汰。风流人物:指出色的英雄人物。故垒:古代的营垒。人道是:意谓据人们讲。周郎:周瑜,字公瑾,赤壁之战时的吴军主将。小乔:乔公的幼女,嫁给了周瑜。英发:指见识卓越,谈吐不凡。羽扇纶(guan)巾:鸟羽做的扇和丝带做的头巾,三国六朝时期儒将常有的打扮。樯橹:指曹操率领的将军。樯,桅杆。橹,桨。故国:旧地。此指赤壁古战场。华发:花白的头发。(11)酹(lei):以酒浇地表示祭奠。 【鉴赏】 这首千古绝唱之词为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也是北宋词坛上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因诗文讽喻新法,被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谪到黄州。此词即是他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借景怀古抒感而作。 上阕侧重写景。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将浩荡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到作者兀立长江岸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极大,笔力超凡。面对眼前恢宏奇伟的江山景色,词人不禁联想到曾经发生的千古 赤壁鏖战。紧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当年周瑜以弱胜强大败曹兵的赤壁之战的所在地向来各说不一,苏轼在此不过是借景怀古的抒感而已。可见“人道是”下得极有分寸,而“周郎赤壁”也契合词题,并为下阕缅怀公瑾埋下伏笔。接下来“乱石”三句,集中描绘赤壁风景: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翻滚的江流卷起万千堆澎湃的雪浪。词人从不同的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氛围,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动魄惊心的奇险境界,使人豁然开朗,精神抖擞。歇拍二句,总结上文,带起下阕。“江山如画”,这冲口而出的精绝赞美,是作者和读者从前面艺术地摹写大自然的壮丽画卷中自然获得的感悟。如此多骄的锦绣山河,怎不孕育和吸引无数英雄。三国正是“风流人物”辈出的时代,真是“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由“遥想”领起,用五句集中笔力塑造卓异不凡的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前贤的追慕之情。词人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经过艺术的提炼和加工,将周瑜的雄才伟略风流儒雅刻画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妙龄美人辉映英俊将军,更显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这样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恰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成竹在胸,稳操胜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当地概括了整个战争场景。词人仅以“灰飞烟灰”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这是何等的气势!然而词人“故国神游”后猛跌入现实,联系自己的遭际:仕路蹭蹬,有志报国却壮怀难酬,白发早生,功名未就。因而顿生感慨,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语看似消极,实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之鸣和自解自慰,可谓慷慨豪迈之情归于潇洒旷达之语,言近而意远,耐人寻味。 全词在对江山的激情赞美和对英雄的倾心颂扬之中,饱含了词人指点江山、品评人物的豪迈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通篇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词境廓大,荡尽北宋词坛仍然盛行的缠绵悱恻之调和萎靡无骨之风,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今译 浩荡的长江水呵, 滚滚向东奔流不息。 大浪淘沙、淘尽千古 多少风云人物、 多少辉煌业迹。 就在那古营垒的西边, 有人告诉我,那就是当年周瑜 大败曹军的赤壁。 只见乱石穿空,有如 崩裂的云霓, 巨大的波涛,拍打着 岸堤, 卷起千万朵浪花 如雪。 江山雄伟娇娆如画, 画中又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公瑾, 迎娶了江东最漂亮的小乔, 英气勃发,雄姿健矫。 头戴纶巾,羽扇手摇, 挥洒谈笑,就将敌军 强大的战舰烧掉。 而我呵,功名未立而人已先老, 孤独的魂灵,在思念的故土 神游一遭, 故友都笑我, 白发生得太早。 唉!人生万事皆如梦幻, 还是举杯,用酒将那 江上的明月 祭扫。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此词选自《东坡乐府》。 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有名的“乌台诗案”被捕下狱,经多方营救,最后被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苏轼年轻时曾那么自负,在《沁园春》词中说过:“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可是世事蹉跎,壮志难酬。黄州期间,他参悟佛老,对人世转入淡泊空寞。他躬耕于黄州城东的荒坡,自号“东坡居士”。但入世的理想并没有泯灭,每当出游登临之际,激起思绪万千。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间,他两次游历黄州城西的赤壁(赤鼻矶),竟三咏赤壁,先后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三篇传诵不绝的杰作。其实,当年赤壁之战的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三十六公里长江南岸。而苏轼所游的是黄州赤壁矶,是假赤壁,但写出的却是真杰作。 这是首怀古词,词人在怀古的缅想之中,抒发他“奋厉有当世志”的胸襟和抱负,同时泄遣他与时不遇的抑郁和人生如梦的空寞,在阔大的气势背后隐藏着浓郁的伤情,这是苏轼词的名作,历来被认为是豪放词的代表。 词从赤壁之下的长江写起,起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人站在赤壁之上,登高眺远,俯瞰浩荡东去的长江,眼见千浪奔涌,波涛翻滚,一去不返,不禁思接千载,百感苍茫,就象是登临在历史长河的顶端,透过历史的时间洗淘,雄视淹没在无情时光中的风流人物。词人以如椽般的巨笔拓开怀古缅想的时空境界,真是笔力千钧,壮语盘空,词境雄豪。此三句既是实景描写,又是虚景暗喻,虚实相间,借景发端,昭揭“赤壁怀古”的题旨,为下面述古伤今,蓄积壮阔的气势和力量,为全词奠定雄豪的基调。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词人把视野从江上收回,转到岸边,点明赤壁的方位、传闻和人物,引出怀古的对象,“人道是”三字,指出此地赤壁只是传说而已,不过这里的赤壁也有故垒,说明也曾作过战场。又“赤壁”前冠“三国周郎”,耐人寻味,为的是突出周郎,因为当年赤壁之战的主角确是周郎,此处点出“周郎”,也是为下片引出周瑜先伏一笔。“周郎”即周瑜,字公瑾,年仅二十四岁任建威中郎将,“吴中皆呼为周郎”。这三句是转捩过渡之句,它为怀古推出了视角和焦点。可是,词人并没有接着就写史事,而是推开一笔,先极力渲染江山之胜,把视点转到“赤壁”实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连贯,一气如注,山和水合写,以水为主;雄奇险峻,慑人心魄。前句写山,从仰视入笔,盛夸石状嶙峋、山势危峭;后二句写水,从俯视落笔,极言江水湍急,浪涛威猛,触岸訇响。“千堆雪”形容江涛奔突的雄伟壮观,怒涛卷霜雪,伴随着巨响轰鸣,如闻其声,如睹其景,使人如临其境,心中涌起壮美之感。在这壮美的背景上,词人悬腕挥笔,写出歇拍二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用以承上启下,收束上片。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歇拍的“一时多少豪杰”,范围缩小了,词情却渐渐推进。历史上人杰地灵,这壮美的江山曾孕育出无数豪杰俊英。特别是三国时代,“一时多少豪杰”曾在历史的舞台上导演过威武雄壮的一幕——赤壁之战,不但周瑜是“一时多少豪杰”中的盖世英彦,诸葛亮也是一代英豪,而赤壁之战的失败者曹操,也不失为英雄豪杰。 下片换头,进入真正的怀古。从上片“一时多少豪杰”再收缩,着笔于具体人物,直接写周瑜,照应上片“三国周郎赤壁”。以“遥想”领起,把思绪直追赤壁鏖战的公瑾“当年”,公瑾是周瑜的字。然而词人却又不急着写战况,却折笔转写周郎婚事,“小乔初嫁了”,引出美人来映衬英雄,使英雄更为光采照人,“雄姿英发”。根据《三国志》记载,周瑜娶小乔时,年仅二十五岁,而赤壁之战时已三十四岁,词人言“初嫁了”与史实相差十年,其实词人在此是暗用杜牧《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二乔”指大乔、小乔,大乔是孙策之妻,小乔是周瑜之妻,皆国色天姿。词人在此言“小乔初嫁了”,宁愿悖舛史实,目的是从侧面烘托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风流潇洒的姿态,引人联想玩味;同时,从词法上说,在写战役中以美人衬托英雄,插进一句闲笔,也是词的婉约本色,这样,词人将赤壁之战的主人公烘托得光采照人!真可谓不惜笔墨。在如此层层铺垫之下,才转入对双方鏖战的直接描写,但还是紧扣主人公,将他放在大战的典型环境中刻划:“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手挥羽扇,头戴纶巾,描摹周瑜的儒雅装束,面对强敌,他从容不迫,衬托出倜傥潇洒的风姿,他指挥若定,议论风生,表现出良将的气度。在他谈谈笑笑的指挥下,竟使不可一世的英雄曹操失魂落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而顷刻之间,竟“樯橹灰飞烟灭”,这是何等辉煌的战争奇观!“樯橹”指代艨艟巨舰,生动形象。正象李白《赤壁歌送别》所说:“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词人只此三句,将“赤壁大战图”写得酣畅淋漓,十分传神,非大手笔真难以措墨。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词情转入另外一层,由怀古转到伤今的感慨之中,情绪陡然跌落。词人于遥想之中,神游赤壁古战场,追慕周瑜年轻有为,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而自己却谪贬黄州,老大无成,“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的倒文,多情指对世事不能忘情,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嘲之辞,内心隐藏着空虚和悲哀,“早生华发”,喟叹人生易老,时光易逝的伤感,同时也是“多情”的结果,最后词人以衰飒颓唐、无可奈何的笔调收束全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理想的破灭导致了词人对人世的空寞倦怠之感,词人无法摆脱封建士大夫所共有的幻灭意识,站在永恒的江山面前,感叹人生如梦一般短促、虚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前赤壁赋》),最后只得寄托永恒的江月,洒酒长江表示祭奠,向江月寻求慰藉,词人多么想“抱明月而长终”啊!词以“江月”结,恰与开头“大江”首尾照应,浑然一体。 全词借用联想、衬托、对照、渲染等多种艺术手法,将写景、怀古、抒情、言志熔为一炉,表现出词人雄豪旷达的胸襟和艺术个性。这首词是典型的豪放风格,但在豪放的背后却隐寓着抑郁的伤情。此词实际上是借怀古的酒杯浇伤今的块垒,正如《蓼园词选》所说:此词“题是怀古,意是谓自己消磨壮心殆尽也。……题是赤壁,心实为己而发。周郎是宾,自己是主,借宾定主,寓主于宾,是主是宾,离奇变幻,细思方得其主意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