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苏联茶树育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苏联茶树育种tea breeding in U.S.S.R.苏联茶树育种工作开始于1928年, 在茶树育种家K·E巴赫达茨主持下, 主要采用有性育种, 从中国、印度、日本引进茶树种子作为原始材料, 通过杂交产生杂交种子, 然后选择培育成为茶树新品种。1943年选育出第一批茶树育成品种, 即格鲁吉亚1号和格鲁吉亚2号。40年代初期起, 从中国变种的3个类型——中国大叶种、中国中叶种、中国小叶种作原始材料, 采用杂交选种法, 又选育出格鲁吉亚3~16号品种。这16个品种分成3种类型: 第1种类型是1号、2号、3号、4号、5号、13号、16号, 属南方大叶杂种类型, 适宜在温度可能降到-8℃地区栽培,这7个杂交品种均有印度茶树参加杂交, 优点是嫩梢生长快、叶子大、单宁含量高; 第2种类型是大叶耐寒类型6号、10号、11号、15号,可在寒冷时温度降低到-15℃地区栽培,这四个品种是用中国大叶种杂交的; 第3种类型是耐寒性最强的中叶杂种茶树, 即7、8、12号, 可在严寒时温度降低到-20℃地区栽培。特别是8号最耐寒,能在苏联北方栽培,其优点是生长一致性好, 有高香。其特点是开花结果早、生长快, 8月份生长结束,准备越冬。从1948年起在全国茶区选择不同生态条件, 建立育成品种试验区,在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克拉斯诺达尔边区、乌克兰外喀尔巴阡等地建立40多个茶树育种品种试验区, 根据育成品种生态特性, 分别在相应的品种试验区进行区域试验。1949年起在主要茶区的国营农场建立大面积育成品种的生产示范区和留种区, 到60年代已在10多个国营农场(茶场、亚热带作物场)建立起400公顷育成品种生产示范园,300公顷采种园,每年能获得200吨种子, 供生产上建立新茶园。70年代初,苏联茶树良种繁育由种子繁殖转向无性繁殖,Т. Д. 莫托夫基娜1940年选育的无性系品种柯尔希达于1974年通过了区域试验, 开始进行大量繁殖, 并对无性繁殖技术进行了改进,用聚乙烯塑料袋育苗,建立人工喷雾室, 提高短穗扦插发根率, 使扦插的标准苗木数量, 由以前的45~50%提高到80~85%, 提高定植成活率达100%。因此从1974~1981年已培育出柯尔希达苗木2.5亿株以上。1980年对以前选育的37号、72号、107号和121号又通过了国家品种试验, 在生产上推广。至1982年苏联育成品种的茶园面积有6000公顷, 其中柯尔希达品种为2 000公顷。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