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苏联农业经济agricultural economy of U.S.S.R.苏联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国土面积2 227万多平方公里, 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5%,居世界第一位。1917年十月革命以前,俄国是落后的农业国, 1913年农业占社会总产值的58%; 农业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和畜力操作,大多数农作物单产和畜牧业产品率都很低。十月革命后,随着社会主义农业体系的建立与发展,随着农业现代化的逐步实现,苏联已成为世界上农业较为发达的国家之一。 主要农业资源 据1984年统计,农业用地共55 750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25%。在农业用地中,耕地22 700万公顷, 占40.7%; 刈草地3 430万公顷,占6. 2%;牧场29 100万公顷, 占52.2%;果园、葡萄园310万公顷, 占0.5%。森林覆盖率36.4%,森林面积81 090万公顷,蓄积量为8 590亿立方米。沼泽11 600万公顷, 水面约8 080万公顷。 苏联幅员辽阔,气候复杂多样。北极圈以北居寒带和亚寒带, 占国土面积16%;外高加索和中亚南部居亚热带,占4%;其他80%的国土位于温带。大部分地区冬季严寒, 夏季短促。无霜期在170天以上地区,仅占15%(美国75%)。降水量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均匀,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地区占40%(美国10%),700毫米以上的地区仅占1%(美国60%)。但远东沿海地区因受太平洋气团影响,降水充足。因受来自大西洋温湿气流的影响,降水量由西向东递减。波罗的海沿岸年降水量为700毫米,西西伯利亚中部减至500毫米,东西伯利亚东部仅250毫米。平原的降水分布又从北往南逐渐减少,基辅—古比雪夫—新西伯利亚一线以北水分比较充足,以南广大地区则严重不足。苏联长度在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 000多条,3 000公里以上的大河有4条(勒拿河、鄂毕河、伏尔加河和叶尼塞河),全苏总径流量达4 500立方公里,仅次于巴西,居世界第二位。但径流分布很不平衡,80%径流向北注入北方诸海。苏联欧洲部分西部、西北部地区和亚洲西伯利亚北部地区,河网密布,而南部广大地区,则水量严重不足。南暖北寒和南旱北涝这种水热极不协调的自然条件, 给农业生产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1985年初,全苏总人口27 63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9 620万人,占总人口的34.8%。农业劳动人口2 610万人,占总人口的9.4%。从农业劳动力保证程度看,不同地区差异较大。如以整个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的农业劳动力保证率作为100, 则伏尔加—维亚特区为153, 北高加索区107, 中央黑土地区106,而东西伯利亚为73,西北区为61, 远东区为49。 农业经济区划 苏联划分为18个经济区, 每个经济区的农业在专业化和部门结构上都有自己的特点。 西北经济区——奶用养牛业,奶用肉用养牛业,亚麻种植业。中央经济区——奶用养牛业, 奶用肉用养牛业, 养猪业,养禽业, 马铃薯、蔬菜和亚麻种植业。牛奶、肉类、马铃薯、蔬菜和亚麻的产量均居俄罗斯联邦首位。伏尔加—维亚特经济区——奶用肉用养牛业, 养猪业, 马铃薯和谷物种植业。中央黑土经济区——奶用肉用养牛业, 养猪业, 养禽业, 谷物、甜菜、向日葵、马铃薯、水果和芳香油作物种植业。伏尔加河沿岸经济区——谷物、向日葵、甜菜、芥菜、瓜类、马铃薯和蔬菜作物的生产, 养羊业, 肉用奶用养牛业,养猪业和养禽业。北高加索经济区——谷物、向日葵、甜菜、葡萄和水果种植业, 奶用肉用养牛业, 养猪业, 养羊业和养禽业。乌拉尔经济区、西西伯利亚经济区和东西伯利亚经济区——奶用养牛业, 奶用肉用养牛业, 养羊业, 谷物生产。远东经济区——奶用肉用养牛业, 养猪业, 大豆、稻谷、马铃薯和蔬菜生产。乌克兰共和国的顿涅茨—第聂伯经济区——谷物、向日葵和甜菜生产,奶用养牛业, 奶用肉用养牛业,养猪业, 养羊业和养禽业。乌克兰共和国的西南经济区——甜菜、亚麻、马铃薯和蔬菜种植业, 奶用肉用养牛业, 养猪业和养羊业。乌克兰共和国的南方经济区——谷物和向日葵生产,水果、葡萄和瓜类种植业,奶用肉用养牛业, 养羊业和养猪业。白俄罗斯经济区——亚麻和马铃薯种植业, 奶用肉用养牛业和养猪业。波罗的海沿岸经济区——奶用养牛业,养猪业,养禽业, 马铃薯种植业; 个别地方经营亚麻种植业。外高加索经济区——茶叶、柑橘类作物和葡萄的生产,烟草和棉花种植业, 养蚕业和养羊业。中亚经济区——以棉花种植业为主, 同时经营稻谷、葡萄和水果种植业,养羊业和养蚕业。哈萨克经济区——谷物种植业,养羊业,肉用奶用养牛业和肉用养牛业; 该区南部,经营棉花、稻谷、甜菜、葡萄和水果种植业。除上述18个经济区外,摩尔达维亚共和国划分为一个独立区域,主要生产葡萄、水果、向日葵、甜菜、烟草和芳香油,畜牧业以奶用肉用养牛业、养猪业和养羊业为主; 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盛产冬小麦和玉米, 谷物单产居苏联首位。 就全苏看,谷物的主要产区是乌克兰、哈萨克、伏尔加河流域、北高加索、乌拉尔、西西伯利亚和中央黑土地带。这些地区的谷物产量占全苏的4/5。棉花主要集中在乌兹别克(占总产量的60%以上)、土库曼、塔吉克和阿塞拜疆, 吉尔吉斯和哈萨克南部也有少量棉田。亚麻主要种植区是俄罗斯联邦非黑土地带 (占总产量的50%以上)、白俄罗斯(约占20%)、乌克兰(近20%),波罗的海沿岸各共和国也生产少量亚麻。甜菜主要产区是乌克兰(占总产量的60%左右)和俄罗斯联邦(占25%以上, 主要集中在中央黑土地带)。向日葵主要集中在乌克兰(约占总产量的40%)、北高加索、伏尔加河流域和中央黑土地带。葡萄种植面积最大的是乌克兰和摩尔达维亚。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是波罗的海沿岸各共和国、中央非黑土地带、西伯利亚和白俄罗斯。奶用养牛业主要分布在中央非黑土地带、西西伯利亚、波罗的海沿岸、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奶用肉用养牛业主要分布在东西伯利亚、远东、伏尔加—维亚特区、西北区、中央区和外高加索。肉用奶用养牛业主要分布在哈萨克、吉尔吉斯、南乌拉尔和外高加索。肉用养牛业主要集中在哈萨克、中亚、伏尔加河北岸、黑海沿岸和外高加索山区。养猪业主要分布在苏联欧洲地区(占猪肉产量的80%左右)。主要养羊区是哈萨克、中亚区、伏尔加河沿岸和北高加索。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农业是苏联重要的国民经济部门。1984年农业在社会总产值中占15.85%,低于工业(61.56%)。农业生产的食品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产品, 在人民消费品总额中占75%, 在零售商品流转额中占70%以上。1985年初, 农业中的固定生产基金3 060亿卢布(按1973年可比价格计算)。占全国固定生产基金总额的13.8%, 相当于整个工业部门固定生产基金的42.5%。1984年, 在5 696亿卢布的国民收入总额中, 农业创造的净收入为1 127亿卢布, 占19.8%。如果按照充分反映产品价值的价格计算, 农业创造的净产值约占国民收入总额的28~33%。据1984年统计,在农业企业中就业的年平均人数为2 610万人(集体农庄1 300万人,国营农场和其他国营农业企业1 260万人, 跨单位企业50万人),占国民经济从业人员总数的22.3%和物质生产领域工作人员总数的25.2%。此外, 在每年收获季节, 还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抽调大量人员支援农业生产(年平均人数约为130万人)。 苏联1984年和1985年, 农产品在进口贸易总额中分别占17%和16%, 而在出口贸易总额中分别仅占2.6%和2.8%。在农产品进口总额中,谷物约占50%,糖约占30%, 肉近10%, 其他为烟、茶、咖啡和水果;在农产品出口总额中, 棉花纤维约占40%, 原木约占25%以上, 其他为鱼类、谷物和毛皮等。 农业经济结构 苏联是最早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家。通过农业集体化和在没收地主庄园基础上组织国营农业企业, 形成了苏联农业的两大组织形式——集体所有制的集体农庄和全民所有制的国营农场。1965年以来,随着农业中跨单位合作和农工一体化的发展,跨单位企业和农工一体化企业有了一定发展,集体农庄庄员和职工的个人副业在农业经济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集体农庄是以公有生产资料和集体劳动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合作组织。1984年,全苏共有集体农庄26 200个。每个集体农庄平均有农户482户,农业用地6 400公顷,其中播种面积3 500公顷;拥有牛1 932头(其中奶牛608头),猪1 119头,羊1 696 只, 拖拉机43台(自然台)。每个集体农庄平均拥有农业用固定生产基金457.6万卢布。1976~1980年平均生产总值为170万卢布, 1984年为176.7万卢布(按1973年可比价格计算)。 国营农场,是在没收地主庄园、教会和沙皇家族的土地上建立的大型社会主义国营农业企业。国内战争末期,在闲置土地上增建了一批国营农场。50年代之后,通过集体农庄与国营农场合并,部分集体农庄改组为国营农场,以及新垦土地上建立国营农场等途径,国营农场的数字大大增加,规模明显扩大。1984年,全国共有国营农场22 515个。国营农场的平均规模为:农业用地16 100公顷,其中播种面积4 900公顷,牛1 901头(其中奶牛606头), 猪1 158头, 羊3 109只,拖拉机57台(自然台)。每个国营农场平均占用的农业用固定生产基金640万卢布,1976~1980年平均生产总值为220万卢布, 1984年为219.4万卢布。 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再生产条件和社会一经济关系在逐步接近。1965年,集体农庄劳动的基金装备率和动力装备率相当于国营农场54%和46%; 1980年已分别提高到68%和64%。1965年,集体农庄的月平均劳动报酬水平相当于国营农场的69%,1980年提高到78%, 1984年达82.7%。 跨单位企业和农业生产联合公司,是集体农庄、国营农场以及其他农业企业和组织把部分资金和物资以入股形式共同建立的一种合作企业。1984年,苏联共有跨单位企业和生产联合公司10 113个,共拥有固定基金92.87亿卢布,其中固定生产基金59.01亿卢布。1976~1980年年平均农产品生产总值为14亿卢布。集体农庄几乎已全部参加了跨单位企业,国营农场参加跨单位企业的也已占一半以上。每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平均参加三个跨单位企业。跨单位企业的发展领域主要是建筑业和畜牧业,种植业和农业生产服务等领域所占比重较小。农工一体化企业包括农工企业、农工联合公司和农业科学生产联合公司。1981年初,苏联共有农工企业600个,农工联合公司150个,农业科学生产联合公司24个。 个人副业,包括集体农庄庄员和国营农场职工的个人副业。国营工业企业的职工,也可经营少量家庭副业。1969年颁布的《集体农庄示范章程》规定,每个集体农户可占用面积不超过0.5公顷的宅旁园地(如果是灌溉地则不得超过0.2公顷);可饲养1头带有1岁以内小牛的奶牛,1头两岁以内的小牛,1头带有3个月以内小猪的母猪或2头肥育猪,10只绵羊和山羊,以及蜂群、家禽和家兔。国营农场职工的宅旁园地的面积, 则由各加盟共和国规定。80年代初,苏联约有4 000万个家庭经营副业,其中农庄庄员1 500万户左右,农场职工和其他部门职工约2 500万户。 据1976~1980年统计,在农业总产值中,公有经济占74.5%, 个人副业占25.5%(表1); 在公有经济的农业产值中,集体农庄占48.4%, 国营农业企业占50.1%,跨单位企业占1.5%(表2)。在农业商品产值中,公有经济占89%(集体农庄和跨单位企业占45%,国营农业企业占44%),个人副业占11%。公有经济的商品率近74%,而个人副业的商品率约27%。 表1 苏联1976~1980年各种经济成分在农业
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经济成分 产值 | 总计 | 公 有 成 分 | 个人 副业 | 集体 农庄 | 国营 农场 | 其他国营 农业企业 | 跨单位 企 业 | 农业总产值 其中: | 100 | 36.1 | 35.4 | 1.9 | 1.1 | 25.5 | 种植业产值 畜牧业产值 | 100 100 | 43.6 29.6 | 35.3 35.7 | 1.7 2.1 | 0.5 1.6 | 18.9 31.0 |
表2 苏联1976~1980年各种公有经济成分
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 公有经济成分 产 值 | 总计 | 集体 农庄 | 国营 农场 | 其他国营 农业企业 | 跨单位 企 业 | 农业总产值 其中: | 100 | 48.4 | 47.5 | 2.6 | 1.5 | 种植业产值 畜牧业产值 | 100 100 | 53.7 42.9 | 43.5 51.7 | 2.1 3.0 | 0.7 2.4 |
农业现代化 苏联自20世纪20年代着手进行农业的技术改造(首先是农业机械化),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农业已初步实现现代化。1984年同1940年相比,农业中的动力功率增长14倍(表3);农业拥有的拖拉机增加4.2倍(自然台,表4),谷物联合收割机增加3.5倍(自然台,表4);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折合有效成分计算)增长近27倍(表5),灌溉面积扩大23倍(表6)。 农业生产和生产水平 20世纪初以来, 苏联农业生产有明显增长。以1976~1980年同1909~1913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2.81倍,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农业产值增长1.28倍(产量见表7)。同期人口增加70%。农业生产结构、居民的食品结构以及食品消费量都有明显变化(表8)。
表3 苏联1916~1984年农业中动力结构 和增长状况(年末数)年份 | 总动力 (万马力) | 其 中 | 动 力 装备率 | 动 力 保证率 | 机械和电 力的动力 (万马力) | 畜 力 (万马力) | 1916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84 | 2 390 4 750 6 230 15 290 32 210 60 390 71 982 | 20 3 690 5 500 15 120 33 330 60 180 71 775 | 2 370 1 060 730 470 310 210 207 | 0.5 1.7 1.7 5.7 12.7 25.6 30.7 | 20 36 47 78 161 286 349 |
注: 动力装备率——每个劳动者拥有的马力数。 动力保证率——每100公顷播种面积拥有的马力数。
表4 苏联1928~1984年农业中拖拉机等机器 和载重汽车拥有量(年末数)
年 份 | 拖拉机 自然台数 (万台) | 发动机 总功率 (万马力) | 谷物联合 收割 机 (万自然台) | 载重汽车 (万辆) | 1928 1940 1960 1970 1980 1984 | 2.7 53.1 112.2 197.7 256.2 275.5 | 50 1 800 4 800 11 160 19 100 22 300 | 2 18.2 49.7 62.3 72.2 82.2 | 0.07 22.8 77.8 113.6 159.6 — |
表5苏联1940~1984年每公顷耕地化肥(有效成分) 平均供应量 单位:千克 年 份 | 总 数 | 其 中 | 氮肥 | 磷肥 | 磷灰石粉 | 钾肥 | 1940 1960 1970 1980 1984 | 3.7 12.2 46.8 83.9 102.9 | 0.8 3.6 20.9 36.9 45.9 | 1.3 3.8 9.8 21.3 26.1 | 0.5 1.2 4.4 3.7 3.4 | 1.1 3.6 11.7 21.9 27.5 |
表6 苏联1940~1984年灌溉地和排干地面积 单位: 万公顷
年份 | 灌溉地 | 排干地 | 1940 | 810 | — | 1960 1970 1980 1984 | 940 1 110 1 748.7 1 948.5 | 940 120 1 685 1 858 |
表7 苏联主要农产品年平均总产量和居民人均产量
农产品种类 | 1909~1913年 | 1976~1980年 | 年平均 产 量 (万吨) | 居 民 人均产量 (千克) | 年平均 产 量 (万吨) | 居 民 人均产量 (千克) | 谷 物 原 棉 甜 菜 向 日 葵 马 铃 薯 蔬 菜 肉(屠宰量) 奶 毛 | 7 250 68 1 010 75 3 060 550 480 2 880 19 | 465 4.4 64.7 4.8 196 35.3 30.8 185 1.2 | 20 500 893 8 840 532 8 260 2 600 1 480 9 260 46 | 785 34.2 339 20.4 316 99.6 56.7 335 1.8 |
注: 1909~1913年栏中, 向日葵和蔬菜系1913年的数字。苏联农业发展速度很不稳定, 在不同时期有快有慢。❶1953年以前。在20~30年代, 完成了农业集体化, 较快地发展了农业机械化, 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社会主义农业体系, 从而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经受住了1941~1945年卫国战争的严峻考验。但是, 由于农业集体化过程中未能坚持自愿原则, 加之长期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产品采购政策对农民控制得太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按现在疆域计算,1913~1953年40年中, 农业总产值仅增长45.3%, 年平均增长率低于1%,谷物总产量甚至低于1913年水平(1913年谷物总产量8 600万吨,1953年仅有8 250万吨)。 ❷1953~1958年。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的方针 表8 苏联1913~1985年按每个居民计算的主要食品实际消费量 单位: 千克
食 品 | 1913年 | 1950年 | 1960年 | 1965年 | 1970年 | 1975年 | 1980年 | 1985年 | 肉和肉制品(折成肉) 奶和奶制品(折成奶) 蛋(个) 鱼和鱼制品 糖 | 29 154 48 6.7 8.1 | 26 172 60 7.0 11.6 | 44 245 117 12.0 32.4 | 41 251 124 12.6 34.2 | 48 307 159 15.4 38.8 | 57 316 216 16.8 40.9 | 58 314 239 17.6 44.4 | 61 323 260 17.7 42.0 | 植物油 | — | 2.7 | 5.9 | 7.1 | 6.8 | 7.6 | 8.8 | 9.7 | 马铃薯 蔬菜和瓜类 | 114 40 | 241 51 | 132 74 | 142 72 | 130 82 | 120 89 | 109 97 | 104 102 | 水果 | — | — | — | 28 | 35 | 39 | 38 | 46 | 粮食制品 | 200 | 172 | 153 | 156 | 149 | 141 | 138 | 133 |
表9 苏联不同时期农业投资额及其在国民经济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
(按1973年可比价格计算) 年份 项目 | 1918~1940 | 1956~1960 | 1961~1965 | 1966~1970 | 1971~1975 | 1976~1980 | 1981~1985 | 国民经济投资总额(亿卢布) 农业投资额(亿卢布) 所占比重(%) | 617 70 11.3 | 1 925 267 13.9 | 2 793 423 15.1 | 3 984 667 16.7 | 5 628 1 112 19.8 | 7 177 1 432 20.0 | 8 422 | 农业综合投资额(亿卢布) 所占比重(%) | | | 546 19.5 | 924 23.2 | 1 479 26.3 | 1 939 27.0 | 2 215 26.3 |
注:农业综合投资包括:修配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科研机构、土壤改良与水利建筑材料企业等方面的投资。 有所改变,而且在此期间改组了机器拖拉机站,改革了农业计划制度和农产品采购制度,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增加了农业投资,并在俄罗斯联邦东部和哈萨克共和国开垦荒地3 783万公顷,使农业生产发展较快。1958年同1953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约50%(种植业产值增长53.2%,畜牧业产值增长46%),年平均增长率达8%。 ❸1958~1964年。由于在农业投资政策、农产品价格政策和对农业生产的指导等方面出现了一些失误,农业发展速度下降。六年中农业总产值增长13.5%(种植业产值增长19.3%,畜牧业产值增长5.9%),年平均增长率下降到2%。 ❹1964~1985年。开始注意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大幅度增加了农业投资(表9),提倡集体承包制和农业跨单位合作,并多次提高农产品价格以及实行集体农庄庄员有保障的劳动报酬制度。但由于管理制度仍然落后,农业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投资效果低;加之气候条件不利,农业产量在不同年份之间起伏悬殊。1981~1985年同1961~1965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58.2%(表10),年平均增长率为1.29%。 表10 苏联年平均农业总产值及其结构的变化
(按1973年可比价格计算) 年份 | 农业总产值 | 其 中 | 种植 业 | 畜 牧 业 | 亿卢布 | % | 亿卢布 | % | 亿卢布 | % | 1946~1950 1951~1955 其中: 1953 1956~1960 1961~1965 其中: 1964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其中: 1985 | 444 519 510 737 828 868 1 004 1 137 1 239 1 310 1 350 |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 277 282 281.0 405.4 389.1 513.8 476.2 517.5 568.2 587.5 595.3 | 62.4 54.3 55.1 55.0 47.0 59.2 47.4 45.5 45.8 45.0 44.4 | 167 226 229.0 331.7 438.6 354.2 527.8 619.9 671.1 719.3 750.0 | 37.6 43.7 44.9 45.0 53.0 40.8 52.6 54.5 54.2 55.0 55.6 |
苏联谷物、棉花、亚麻、甜菜、向日葵、马铃薯和牛奶、牛肉、猪肉、羊肉、羊毛、鸡蛋、海洋水产品、珍贵毛皮等农产品的总产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表11、表12),但除棉花外,农作物的单产和牲畜产品率大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也明显低于其他发达国家。 表11 苏联主要作物单位面积年平均产量 单位:千克/公顷年 份 | 谷 物 | 籽 棉 | 甜 菜 | 向日葵 | 亚 麻 | 马铃薯 | 蔬 菜 | 1909~1913 1936~1940 1946~1950 1951~1955 1956~1960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 690 760 670 800 1 010 1 020 1 370 1 470 1 600 — | 1 300 1 200 1 360 1 690 2 050 2 060 2 410 2 730 2 930 2 810 | 15 000 14 300 11 100 15 400 18 400 16 500 22 800 21 700 23 700 21 800 | 760 550 450 620 910 1 120 1 320 1 320 1 180 1 190 | 280 170 160 170 260 260 340 370 340 370 | 7 800 7 100 9 700 8 100 9 400 9 400 11 500 11 300 11 700 11 500 | 8 400 7 600 7 300 8 200 10 100 11 600 13 200 13 800 15 300 16 100 |
农业政策 从1953年以来,苏联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明显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落后局面。由于农业生产水平不高,饲用谷物严重不足,肉类等农产品的产量也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历年进口大量谷物,国内农产品价格补贴也逐年上升。1984年进口谷物耗资53.6亿卢布,1985年进口谷物耗资48.4亿卢布,扣除谷物出口,净进口耗资额分别为51.1亿卢布和46.4亿卢布。1984年农产品价格补贴总额高达547亿卢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14.7%。
表12 苏联平均每头牲畜产品量 单位: 千克年份 | 每头奶牛的 平均产奶量 | 每只绵羊的 平均剪毛量 | 国家收购的每头 牲畜的平均活重 | 牛 | 猪 | 羊 | 1913 | 982 | 2.0 | — | — | — | 1940 195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4 | 1 185 1 370 1 779 2 110 2 204 2 149 2 293 | 2.2 2.2 2.7 3.1 3.1 3.1 3.2 | 338 252 265 309 330 350 355 | 85 102 85 107 97 101 105 | 36 38 38 39 36 37 35 |
苏联从1982年以来,加速了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重点是改革对农工综合体的管理和进一步推广集体承包制,并在逐步扩大家庭承包制的试验。1982年5月, 苏共中央全会为克服部门管理带来的许多弊端,通过了《关于改善农业和农工综合体及其他部门管理的决议》。决议规定:在中央和加盟共和国两级建立“农工综合体问题委员会”。农业部、果品蔬菜部、农产品采购部、肉奶工业部、食品工业部、土壤改良和水利部、农村建设部、农业技术供应委员会、林业委员会、渔业部、微生物工业管理局等划归农工综合体问题委员会领导。该委员会的主席由部长会议副主席担任, 副主席由有关部、委、局的领导人担任。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协调有关部、委和局的工作并审定其年度计划和远景规划, 检查各部、委和局的计划执行情况, 以及起草农工综合体进一步发展的建议。决议还规定: 在州和区建立“农工联合公司”, 以加强州和区农工综合体的统一领导和内部协调。1985年11月和1986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又先后通过《关于进一步完善农工综合体的管理的决议》和《关于完善农工综合体经济机制的决议》。鉴于1982年5月决议通过以来, 农业同加工工业并未实现必要的一体化, 农业企业同为农业服务的单位之间的矛盾也未能妥善解决,这两个决议规定: ❶建立统一的农工综合体管理机构——苏联国家农工委员会, 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农工委员会, 边疆区、州农工委员会和区农工联合公司。除农工委员会正副主席之外, 有关部委和国家机关的部长和领导人均作为该委员会的正式成员参加委员会的工作。 ❷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院长兼任国家农工委员会科技委员会主席。 ❸撤销农业部、果品蔬菜部、农村建设部、肉品奶品工业部、食品工业部和农业技术供应委员会等部委。 ❹创造性运用列宁关于粮食税的思想, 进一步运用商品货币关系, 认真贯彻经济核算制, 进一步把农业企业职工和州以下农工综合体领导人的劳动报酬同最终成果挂起钩来。 为了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苏联自1982年起强调在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中推广集体承包制。集体承包制是承包集体根据与农业企业管理委员会签订的承包合同进行劳动和取得劳动报酬的一种劳动组织形式。它有助于克服平均主义, 因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 促进生产的发展。据统计, 实行集体承包制可提高作物单产和牲畜产品率15~20%,提高劳动生产率100%。但由于遇到多方面的阻力,截止到1985年,实行集体承包制的仅占耕地的一半多一点,且不遵守承包合同的情况相当普遍。1986年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再次要求尽快使集体承包制成为劳动组织与劳动报酬的基本形式。这次会上第一次肯定了农业中的家庭承包制, 并决定在以集体承包制为主的前提下适当加以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