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苏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苏涣 苏涣?—775籍贯不详。高仲武谓“涣本不平者,善放白弩,巴中号为弩跖”(《中兴间气集》)。广德二年进士及第,迁侍御史。从湖南崔瓘为从事,瓘败,奔交、广策动哥舒晃谋反,事败被杀。杜甫流落湖南时尝与之交往,对其《变律》诗极为赞赏。《变律》诗托物寓意,言近旨远,朴质无华。《全唐诗》录存其诗四首。 ☚ 杜甫 李华 ☛ 苏涣 苏涣?—755排行大,蜀人。少年时往来剽盗,善放白弩,巴中号曰“白跖”。后折节读书。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登进士第,累迁至监察御史。大历四年(769),潭州刺史、湖南节度使崔瓘辟为从事。其年,杜甫漂泊至潭州,涣访之于江浦。大历五年夏,臧玠作乱,崔瓘被杀,苏涣南奔广州,依广帅李勉。大历八年,岭南部将哥舒晃杀节度使吕崇贲,据广州反,苏涣为其谋主。大历十年十月,路嗣恭率军破广州,斩晃、涣于甘溪。杜甫与之交善,有赠苏涣诗二首,另有《入衡州》诗,亦及涣,称其“才力素壮,词句动人”,赞其诗“突过黄初诗”,“殷殷留金石声”(《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纪异》)。高仲武从他的上广帅李勉《变律格诗》九首中选出三首入《中兴间气集》,并评曰:“长于讽刺,亦有陈拾遗一鳞半甲”。《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苏涣诗》一卷,今已佚。今存诗四首,载《全唐诗》卷二五五。生平见《中兴间气集》卷上、权德舆《唐故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兼右卫上将军南充郡王赠太子太保伊公(慎)神道碑铭》、《新唐书·艺文志四》“苏涣诗”注、《唐诗纪事》卷二六。 ☚ 张谓 李华 ☛ 苏涣?—755唐代诗人。本为草莽英雄,善用白弩,巴蜀商人苦之,称为“白跖”。后折节读书,广德二年登进士第,曾任侍御史,后为潭州刺史从事。大历八年,煽动岭南部将哥舒晃造反,兵败被杀。 苏涣 苏大侍御涣,静者也。旅于江侧,不交州府之客,人事都绝久矣。肩舆江浦,忽访老夫舟楫,已而茶酒内,余请诵近诗,肯吟数首,才力素壮,辞句动人。接对明日,忆其涌思雷出,书箧几杖之外,殷殷留金石声。赋八韵记异,亦见老夫倾倒于苏至矣。(诗云)“厐公不浪出,苏氏今有之。再闻诵新作,突过黄初时。乾坤几反复,扬马宜同时。今晨清镜中,胜食斋房芝……” 涣本不平者, 善放白弩, 巴中号曰“白跖”, 人患之, 以比盗跖。后自知非,变节从学。乡赋擢第,累迁至御史。……三年中作《变律》诗九首,上广州李帅。其文意长于讽刺,亦有陈拾遗一鳞半甲,故善之。 子美称苏涣为静者,而极美其诗,以为涌思雷出,书箧几杖之外,隐隐留金石声,所谓“厐公不浪出,苏氏今有之”者,其人品固可见也。然涣本凶悍不逞,巴中号为白跖,后同哥舒晃反岭外,伏诛,不知子美何取庞公之比乎?逆旅相遇,一时意气所许,固不皆当,然以拟庞公则太不类,乃知诗人之言,类多过实,而所毁誉尤不可尽信。涣诗世犹或见其一二,如“日月东西行,不照大荒北。其中有毒龙,灵怪人莫测。开目为晨光,闭目为夜色。一开复一闭,明晦无休息。居然六合内,旷哉天地德。天地且不言,世人浪喧喧。”唐人以为长于讽刺,得陈拾遗一鳞半甲,观其词气桀亢如此,固自可见其胸中也。 杜所称赏之苏涣,据《唐书》有为“白跖”者,不知即此人否? 其诗有古律二十余首,不知即杜所称“殷殷几席”者否? 其事其人皆不足以深究,其诗非古非律,不知何所据而创之。 苏涣广德二年(764)擢第,大历间曾访杜甫于江浦,诵其所作新诗。后从哥舒晃造反被杀。《全唐诗》存诗四首。 苏涣?~775唐诗人。约生于唐开元中期,川籍某县不详。少任侠好义,博览群书,钻研古今之变。唐广德二年 (764年) 入科举,进士及第,迁官至侍御史。朝内宦官鱼朝恩弄权,愤然离京城长安,往东南出游,奋笔抒写别具一格的 “变律格诗”。唐大历四年 (769年) 秋往湘江舟中拜望诗圣杜甫,十分倾慕。杜甫夸其诗 “辞句动人”,“殷殷留金石声”,并引为知己。听杜甫劝勉,入仕潭州刺史兼湖南观察使崔瓘慕出佐为从事。次年冬,南行至广州。唐大历八年 (773年) 秋与惠州刺史哥舒冕发动起义,废节度史,坚持2年3个月。起义失败,被斩于广东泔溪。其诗因唐中叶高仲武选三首编入《中兴间气集》得以保留,并立小传。其诗在《全唐诗》 中仅存四首。别具一格的“变律诗”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苏涣 苏涣唐代宋大历 (766) 前后在世。湘南人。广德二年(764) 进士,累迁侍御史。涣有文名,工诗。尝为变律诗十九首上广州节度使李勉,深受嘉许。杜甫亦尝与之唱和。著有诗集一卷。 ☚ 王昌龄 杜甫 ☛ 苏涣Su Huanpoet of the Tang Dynasty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