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苏德战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苏德战争 苏联人民反抗法西斯德国侵略的正义战争。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及其帮凶,出动190个师、500多万人、4 900架飞机、3 700辆坦克、47万门大炮,在长达2 0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苏联人民奋起抵抗,开始了伟大的卫国战争。战争初期,由于苏联对法西斯侵略缺乏必要的准备,德军利用暂时有利因素,三周内即击溃苏军28个师,迅速占领了立陶宛全部、拉脱维亚大部、白俄罗斯西部和乌克兰西部。1941年9月,德军北路包围列宁格勒,中路攻入莫斯科州,南路直抵罗斯托夫。在此期间,由于苏联军民的英勇抵抗,德军有生力量损失重大。1942年1月,苏联军民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使希特勒的“闪击战”战略破产。同年夏,德军集中兵力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在斯大林格勒,苏军与德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给德军以重大杀伤。1942年11月19日,苏军转入反攻,至次年2月2日,全歼德军主力33万人,从而根本扭转了苏联卫国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局。接着,从1943年7月5日至8月23日,苏军又取得了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此后,苏军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并展开了全面反攻。1944年,苏军对德军进行10次重大打击,全部收复沦陷的地区,并把军事行动转入敌人领土上进行,迫使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先后退出战争。1945年初,苏军进入德国本土, 5月初攻克柏林,迫使德国于同年5月8日无条件投降,苏联卫国战争取得了胜利。 苏德战争1941年6月至1945年5月,苏联反抗法西斯德国及其盟国侵略的正义战争。战前,德军拥有兵力约730万人,其中陆军520万人,计214个师零7个独立旅;5个航空队,飞机1万余架;海军舰艇213艘。在靠近苏联边境地区集结军队(含其盟国罗马尼亚、匈牙利、芬兰等国)550万人,计有陆军190个师,坦克约4300辆、火炮和迫击炮4.7万余门、作战飞机4980架、作战舰艇192艘。苏军总兵力537.3万人,陆军编303个师。在西部边境地区共部署兵力268万人,计陆军170个师零2个旅,50毫米以上火炮和迫击炮3.7万余门、新型坦克1400余辆和大量旧式坦克;新型作战飞机1500余架和大量旧式飞机。战争中,德国及其盟国共有607个师被击溃和消灭。约占德军及其盟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作战师的77.5%以上;德军损失达1000万人,约占其在大战中人员损失的80%;75%以上的武器装备被苏军击毁和缴获。苏联为打败德国付出惨重代价,亡2700万人,其中军人866万人;数千城市和村镇变成废墟,国民经济和人民财产遭到空前破坏和洗劫。 苏德战争 苏德战争Su de zhanzheng苏联人民与纳粹德国及其仆从国家进行的战争。又称苏联卫国战争。法西斯德国侵苏蓄谋已久,在占领北欧和西欧大陆后,于1940年底制定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对苏作战计划。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纠集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国,出动550万兵力、近5000架飞机和4000多辆坦克,分兵三路突然向苏联发起全线进攻,企图在三个月内征服苏联。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奋起反击,开始了卫国战争。在战争初期,苏联处于防御阶段,因对德国的突然袭击准备不足,作战严重失利,损失惨重。至7月中旬,苏军28个师被击溃,70个师人员、武器损失过半。德军进攻凶猛,进展顺利,深入苏联腹地300-600公里,占领了立陶宛、拉脱维亚、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广大地域。9月,德军在南路占领基辅,在北路包围列宁格勒,在中路进攻莫斯科。苏军在1941年9月-1942年1月的莫斯科会战中展开积极防御,获胜,粉碎德军“闪击战”计划。德军虽仍处于战略优势,但已无力发动全线进攻,遂调集兵力于南线。1942年7月-1943年2月,双方展开斯大林格勒战役。此役苏军歼敌150万,开始转入战略反攻阶段,从根本上扭转了苏德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局。此时,苏联战时军事工业已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武装力量大大增强。1943年7月希特勒企图制造一个“德国的斯大林格勒”以挽回败局,投入90万兵力,进攻库尔斯克,结果又遭惨败,损兵50余万。此后,苏军完全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展开全面反攻,解放斯摩棱斯克、顿巴斯、基辅等地,至1943年年底收复被占领土2/3。1944年,苏军连续进行对德军的十次打击,将德军全部逐出国土并进入东南欧作战,与当地人民的武装斗争配合,推翻了各国的法西斯政权,肃清其境内的德国军队。1945年初,苏军全线展开强大攻势,攻占东普鲁土和西里西亚,逼近德国首都柏林。4月16日苏军发起最后冲击,于5月2日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投降。苏德战争结束。 1943年2月苏军在乌克兰地区反攻 ☚ 苏日中立条约 大西洋宪章 ☛ 苏德战争 苏德战争Sude zhan zheng苏联人民抗击纳粹德国及其仆从国家的侵略进行的战争。又称苏联卫国战争。法西斯德国侵苏蓄谋已久,在占领北欧和西欧大陆后,转向东方,1940年底制定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对苏作战计划。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纠集意大利、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国,出动550万兵力、近5 000架飞机和4 000多辆坦克,分兵3路突然向苏联发起全面进攻,企图在3个月内征服苏联。战争爆发后,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奋起抗击,保卫祖国。战争初期,苏联处于防御阶段,因对德国的突然袭击缺乏警惕,准备不足,作战严重失利,损失惨重。至7月中旬,苏军28个师被击溃,70个师人员、武器损失过半。德军攻势凶猛,进展顺利,推进了300—600公里,占领了立陶宛、拉脱维亚、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广大地域。9月,德军在南路占领基辅,在北路包围列宁格勒,在中路逼近莫斯科。苏军在1941年9月—1942年1月的莫斯科会战中获胜,粉碎德军“闪击战”计划。德军虽仍处于战略优势,但已无力发动全线进攻,遂调集兵力于南线。1942年7月—1943年2月,双方展开斯大林格勒战役。此役苏军歼敌150万人,开始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从根本上扭转了苏德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局。此时,苏联战时军事工业已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武装力量大大加强。1943年7月,希特勒企图制造一个“德国的斯大林格勒”以挽回败局,投入90万兵力,进攻库尔斯克,结果彻底失败,损兵50余万人。苏军完全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展开战略总反攻,相继解放斯摩棱斯克、顿巴斯、基辅等地,至1943年年底收复被占领土三分之二。1944年,苏联连续进行对德军的10次打击,将德军全部逐出国土并进入东南欧作战,在当地人民武装斗争的配合下,肃清其境内的德国军队。1945年初,苏军全线展开强大攻势,攻占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包围德国首都柏林。4月16日苏军发起最后冲击,于5月2日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投降。苏德战争结束。大西洋宪章(Daxiyang xianzhang) 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的联合宣言。全名为《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的联合宣言》。苏德战争爆发后,第二次世界大战范围扩大,美、英迫切需要进一步协调反法西斯的战略。两国首脑于1941年8月在大西洋北部纽芬兰阿根夏湾的奥古斯塔号军舰上举行会议,8月13日签署大西洋宪章。该文件全文共8条,宣布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它方面的扩张;不承认法西斯侵略造成的领土变更,尊重各国人民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恢复被暴力剥夺的各国人民的权利和自决权;世界各国在贸易和原料方面享受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最全面的合作;在摧毁纳粹暴政后重建和平,使各国俱能在其疆土内安居乐业,保证人类可以过无所恐惧,不虞匮乏的自由生活。公海航行自由;各国必须放弃武力削减军备,解除侵略国家的武装。大西洋宪章提出的对法西斯国家作战的目的和重建战后和平的目标,体现了资产阶级政治的一般原则,具有进步意义,奠定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原则基础,对于打败德、意、日侵略者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成为以后联合国宪章的基础。同时,“机会均等”、“海上自由”等内容有利于美国战后与英国争夺势力范围,取得世界“领导地位”。同年9月,苏联等国表示同意宪章的基本原则。 ☚ 租借法案 莫斯科会战 ☛ 苏德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反对法西斯德国及其盟国侵略的正义战争。苏德战争初期,德军利用突然进攻,迅速占领立陶宛全部、拉脱维亚大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各一部。1941年9月底,德军大举进攻莫斯科。苏军展开积极防御,消灭德军大批有生力量,于12月发动反攻,次年4月取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11月1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展开反攻,至1943年2月2日全歼德军主力,从而根本扭转了卫国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局,不久苏军又取得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仅1944年夏秋,就有96个德军师另24个旅被歼灭或俘获。219个师另22个旅损失50~70%。其间,德军在苏德战场共损失160万人、坦克6700辆、火炮和迫击炮2.8万门、飞机1.2万架。1945年4月25日,在易北河苏军与美英联军胜利会师,4月30日,希特勒在柏林自杀,5月8日,德军元帅凯特尔代表德国,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从而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