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苏平仲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苏平仲集诗文集。明苏伯衡撰。十六卷。伯衡字平仲。金华(今属浙江)人。元末贡生。宋苏辙后裔。洪武初征入礼贤馆,后为国子学正、翰林编修。宋濂致仕,荐以自代,辞不拜。后起为处州教授。以表笺忤旨逮治卒于狱。是集约洪武十五年(1382)成书。约二十四万七千字。卷首有刘基、宋濂,黎谅序。末有洪武八年胡翰跋。收文近三百篇。诗四十三篇。刘基称其语粹而词达,识不凡而意不诡。”宋濂赞其“文词蔚赡有法”, “不求似古人而未尝不似”。惟郑瑗《井观琐言》病其用意太苦,遣词太繁。有明正统七年(1442)刊本,清《四库全书》本, 《四部丛刊》据正统本影印本。 苏平仲集 《苏平仲集》16卷。《四部丛刊》本。 ☚ 苏平仲文集 王叔英 ☛ 苏平仲集十六卷。明苏伯衡(约1338—?)撰。苏伯衡,字平仲,浙江金华人。伯衡博学勤奋,元末时负誉于乡,明初,用为国子学录,后迁学正,著《苏平仲集》。是集凡十六卷,初刻于洪武年间,由林方直编辑。卷首有刘基洪武四年(1371)序、宋濂洪武十三年(1380)序。收文十五卷、诗一卷。其文颇受宋濂等人推重,宋濂在 《送平仲还乡序》称:“平仲辞章,体裁严比,姿态横逸,如春阳被物,或根或芗,或卉或条,或大或小,或圆或扁,各随其物而畅之,无有同者。”显然是过誉之辞。郑瑗《井观琐言》则称 “其用意太苦、遣辞太繁缛,不可为法,”道出了苏伯衡为文的弊病所在。其诗作较少,且无佳作。集末有洪武八年 (1375)胡翰跋语,称苏伯衡选为太学官,“居太学六年。”考《明史》称苏伯衡在丙午 (元至正二十六年,即1366年)为国子学录,苏伯衡所著《国子学同官记》称以丁未 (元至正二十七年,即1367年)升学正,其诗文又有庚戌 (明洪武三年,即1370年) 七月十日奉命编《摩国史口号》,则苏伯衡由学正擢编修,实在洪武三年(1370)上距丙午仅五年,是胡翰误将时间多记一年。是集为正统七年 (1442)处州 (今浙江丽水等地)推官黎谅所重刻,收入《四库全书》。还存有《金华丛书》(同治光绪本、民国补刊本) 等。 《苏平仲集》su ping zhong jiA Collection of Su Pingzhong→苏伯衡 (Su Boheng)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