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苏州历代人物大辞典︱前言 前言 一 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太湖浩渺,长江激荡,围抱滋养了这片神奇的沃土。自远古先民开辟洪荒,泰伯、仲雍建号勾吴以来,在历史的长河中,苏州勇立潮头,在各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和特点。 先秦至宋元是苏州雄起、跌宕、复兴、转折的历史时期。商末泰伯奔吴建国,春秋阖闾建都、夫差称霸,孔学南传,楚并吴越,华彩灿然。秦置吴县,并为会稽郡治,东汉析置吴郡。南朝梁、陈一度改置吴州。隋初废郡,改吴州为苏州。以后几改吴州、吴郡、苏州,唐肃宗始定名苏州。代宗末,苏州升为“雄州”,辖吴县、长洲、常熟、昆山、嘉兴、海盐、华亭七县。五代吴越时称中吴府,改中吴军。北宋初改平江军,复改苏州,徽宗时为帝节镇,升为平江府,辖吴县、长洲、昆山、常熟、吴江五县。元称平江路,元末张士诚据苏州,一度改称隆平府,均辖吴、长洲两县及昆山、常熟、吴江、嘉定四州。其间,经三国孙权建吴国,六朝拓力,隋唐经济重心渐次南移,宋时苏州已是江南经济文化繁兴的富庶要区,与杭州并有“天堂”之誉。随势播迁,北才南用,吴地顾、陆、朱、张为代表的世族勃兴,出将入相,群英争竞,状元登龙,流风遗韵,蔚为奇观。 明朝是苏州走向鼎盛的重要历史时期。朱元璋一统天下,开国奠基,改平江路为直隶苏州府,属州改县,增辖崇明县。永乐时自南京迁都北京,改属南直隶。弘治时分昆山、常熟、嘉定三县之地于太仓卫置太仓州,领崇明县,仍属苏州府。社会秩序的长期稳定,为苏州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各领域的大发展创造了必需的前提。其时大兴水利,种桑植棉,农副业和以丝织业、棉织业为主的手工业极为发达,市镇比兴,商业繁茂,成全国货殖聚散之地,资本主义萌芽率先产生,活力毕现,新兴的市民阶层崛起。读书、藏书、校书、刻书竞尚风气,各路文学、书画、医学门派丛生绵延,昆曲、园艺及刺绣、雕刻等手工艺成就斐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艺术等各个领域涌现出众多代表性人物,极大地丰富了苏州历史文化的内涵,勾勒成多姿多彩的社会画卷。 清朝是苏州由巅峰逐渐衰落,由古代跨入近代的历史转折时期。顺治初改明南直隶为江南省,康熙初分置江苏、安徽两省,苏州为江苏省会。苏州府初辖吴县、长洲、常熟、昆山、吴江、太仓六县。雍正时,分长洲置元和、常熟置昭文、昆山置新阳、吴江置震泽诸县。太仓升为直隶州,置镇洋县为州治,辖境还包括崇明、嘉定两县。后分吴江西南境置太湖厅。光绪末又分太湖厅西山之地置靖湖厅。有清一代,在经历了顺治时期的社会动荡之后,迎来了康乾盛世,苏州全面延续了明中期以来的发展势头,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中心地区,学术昌明,人物极盛。嘉庆、道光以降,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半社会。咸丰末,太平天国以苏州为中心置苏福省,拟为陪都,影响颇巨。近代军事工业在苏州率先出世,宣告了中国近代化的发轫。甲午战争后开埠通商及近代新式企业的不断创办,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大潮如歌,仁人志士集聚奋起,新的思想文化波推浪涌,呈现出崭新的风貌。 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苏州进入近代发展时期。苏州府及所辖长洲、元和两县并废,又废太湖、靖湖两厅设太湖县,旋改洞庭县,随废皆并入吴县。震泽并入吴江县,昭文并入常熟县,太仓州和镇洋县并为太仓县,昆山、新阳并为昆山县。1928 年设苏州市,1930 年复废入吴县。抗日战争时期曾为汪伪江苏省会。抗战以前,依托邻近国际性都市上海的区位优势,苏州地区的社会经济基本能保持向上发展的积极势头,实现了轻工业的近代化,城建、交通、文教、新闻等各项事业日渐发达,为新的社会文化生活形态的成长提供了动力和条件,名家迭出,名流尽显。但在国力薄弱、列强侵略以及政府腐败统治和致力内战等复杂政治背景下,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乃至于传统手工艺步履维艰,日见凋蔽,具有优良传统的苏州各界人民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的胜利,洒血献身,以独具的风神书写了英勇斗争的篇章。 1949 年4 月27 日苏州解放,历史由此翻开了现代崭新的一页。苏州与常熟建市,苏州地区辖有两市及吴、常熟、昆山、吴江、太仓五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行政区划变化频繁。1953 年江苏省建立,苏州成为省辖市,增置震泽县,后撤并入吴县。1954 年常熟市升为省直辖市,1958 年撤市并归常熟县,苏州市复归隶地区。1962 年分常熟、江阴两县之地置沙洲县,苏州市复归省辖。1983 年苏州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以后诸县陆续撤县设市,吴县市、吴江市复撤市改区。2012 年国务院批准设立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苏州市将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合并为姑苏区,另有吴中区、相城区、虎丘区、吴江区,并辖常熟、昆山、太仓和由沙洲县改设的张家港四市。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人民创造了“苏南模式”“昆山之路”“张家港精神”“园区经验”等区域发展的成功典型,再度强势崛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使苏州成为中国最发达的中心地区之一。 苏州在古代、近代走向现代的历史时期,经济繁盛,礼仪端雅,人文荟萃,杰出人物灿若繁星,各领风骚,源脉传承,嘉惠后世,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使苏州奠定了“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的精神基础。他们的德行功业及其所展示的时代特色,为提高苏州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为苏州提升凝聚力,展示新形象,走科学发展之路,提供了强力的精神支持与亮丽的历史名片。二 本辞典的编撰源起于苏州名人馆的建设。该馆是中共苏州市委、市政府重点建设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2007 年我受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的委托,对苏州市及其所辖各市的重要历史人物进行了审慎而较为系统的整理,拟订了入选人物及《苏州历史名人》《苏州历代宰辅》《苏州历代状元》《苏州两院院士》讨论稿,经过多次专家会议论证后定稿,并根据展陈要求改定全部文字内容并提供了有关人物图片,共选收先秦至新中国成立后337 位历史名人和110 位苏州籍两院院士。2012 年名人馆建成开放后,日平均参观人次300 人左右,许多观众包括名人后裔和院士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由于名人馆展陈主旨与馆舍面积所限,不少历史名人难以收入。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苏州市文物局局长汤钰林先生主管名人馆建设,2010 年末在我送审稿的论证会上,与我及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龚平先生开始考虑编纂一部苏州历史人物辞典,以填补空白,弥补缺憾,并就此多次讨论有关方案,由我完成编纂报告,龚平先生加以协调,随之正式启动。最初方案辞典拟选收3 000 人、40 万字,两年完成。随着工作的进展与研究的深入,为着较全面、系统地发掘历史人物资源,走出以往较狭窄的认识范围,方案也随之调整,至今历经六年,最终收录了11 500 余人,形成了这部260 余万字的大型工具书。 选收历史人物是一项政治要求高、学术性强、社会影响面广的工作。我们注重总体把握历史评价与知名程度,即该人物是否品行尚正、利国利民、富于进取精神,真正具有代表性、影响力,为历史所公认。在具体工作上以全、简、准、新为指导思想:全,即注意选收各个历史时期的各领域、各方面人物,拓宽视野,重要历史人物不遗漏,生平与重要历史活动、成就反映较全面;简,即释文要简明扼要,努力符合辞典编纂规范;准,即内容要力求准确,注重学术质量;新,即要补充新内容,提供新信息,创立新词目。在具体编纂工作中,重点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审慎选收人物。首先是充分参考苏州历代郡志、府志及所辖州县志的人物传,以及私家所撰如明张 《吴中人物志》及张大复《昆山人物传》等著述。同时关注历代编纂史书、碑传集、家族谱和其他地方志的有关人物传,并注意参考现代已出版的相关各类辞典、传记著作。在研读史料和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审慎取舍,不泥古拘今,注意创立新的人物词目。 第二,总体把握各个历史时期各类人物情况,以苏州市及下辖吴江、常熟、昆山、太仓、张家港市籍人物为主,同时关注外籍仕宦、流寓以及来华的外国人士的情况。注意名门望族及各学派、门派、工艺世家等杰出人物的传承与发展。注意正确处理历史上政区与现今政区的变动情况所涉及的人物取舍问题,对于某些确需选收而现已不在今苏州政区内的著名历史人物,据史说明其郡望、族系,充分尊重历史与现实。旧志中多设乡贤、名宦、流寓等目,苏州沧浪亭吴郡五百名贤祠堪称先人树立的榜样。法祖敬贤以砥砺今人后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进一步发扬光大。 第三,注重史料辨别及史实考证,客观评价。本辞典收录人物众多,涉及方面颇广,故编纂系以人立目,汇编资料,附录相关学术论著成果,注重订讹补缺。一般而言,档案等权威性史料的可靠性当居首位,但亦不尽然。例如生年问题,清代朱批奏折、录副奏折和履历档案以及科试录、朱卷等即多有不准确之处,所报不少小于实际年龄,不及墓志铭或友朋文集悼亡之作准确,取舍自当后者为先。再如史实,档案、实录等一般而言要详实,但涉及重大事件及官员升降劾贬亦不可轻易尽信,而墓志铭及方志又有为尊者讳乃至溢美流弊。这就需要慎重对待史料,综合研究,相互补充印证,力求得出客观的结论。因此,本辞典人物评价均据史料,不加臆断。 第四,释文力求主要史实脉络清楚,信息丰富,以便读者。各辞典由于编纂旨趣或重点不同,规模不一,对人物多分数等,字数多有统一要求,无可厚非。但就笔者从事专业研究的体会,往往苦于人物重要履历或史实缺乏时间、地点的明确提示,而茫然如故。例如,吴县朱素臣,辞典或著述多言其为明末清初戏剧家,生平不详。实际上,朱素臣自谓元名医朱丹溪裔孙。家世医。弱冠后师从何正榘学《易》,私淑程智。讲求实学,汇通中西,精研天文历算。明崇祯五年与薄珏于崇祯历书局同校传教士汤若望译《交食历指》,为徐光启进呈。清康熙二十七年校订李书云《西厢记演剧》,二十九年又合编刊行《音韵须知》。康熙四十年所谱杂剧《杜少陵献三大礼赋》《琴操问禅》《杨升庵妓女游春》演出,获沈德潜称赏。卒年近九十。所作除杂剧、传奇外,还编辑类书《游艺编》,自著《经天诀》《历范》《算术标目》《苼庵切韵法》《继声谱》等颇多。清常熟藏书家张承涣生平,有些辞典惟言其为廪贡生,官海州训导。实际上,张承涣道光十四年选授江苏海州训导,二十一年迁江西浮梁县丞,曾暂署万年、乐平县事,咸丰三年代理浮梁县事,召募乡勇抗御太平军有功,次年引疾归,同治元年卒。这些信息对了解、研究其人当有价值。因此,本辞典在释文简约的原则下,力求能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有些释文或有繁冗之嫌,亦请读者见谅。 由于资料浩如烟海及学识水平所限,缺漏、错讹难免。例如由于缺乏可靠资料,近现代个别人物的卒年不能确知,或许存在误收录的可能,恳请读者批评教正,也希望知情人士提供帮助。比如太仓许泰为民国知名文学家,其孙许霆教授为常熟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提供了祖父的详细材料,丰富了词条内容,解决了卒年问题。江阴曹养吾为古史辨运动和左联活动的重要人士,但湮没少为人知,曹养吾妻孙静之侄孙钟辰先生远在西安,提供了有关照片复印件和一些线索,对该词条的创立多有帮助。我期望这些帮助裨益修订,以臻完善。三 本辞典作为工具书,要求高,工作量大。汤钰林先生始终关心辞典的编纂工作,对所遇问题、方案调整与工作进展等方面协调有方,支持有力。龚平先生与我是苏州名人馆具体工作的合作者,也始终给予热情帮助。他们的德量和学识于我颇多启迪。 王晋玲女士曾长期从事历史教学与学报编辑工作,与我是大学同学、同行,并一起做过许多项目。此次在资料收集与整理的繁重工作外,还撰写了数十万字的词条初稿,承担了大量的校对工作。我的研究生黄梅、刘路光、甘桂荣、江静、孙志军、赵高峰、薛坤、朱升芹、张修震、赵凤霞、刘永青、燕鹏、彭腾飞、李宁宁等对我承担的国家清史工程等项目多有劳绩,此次先后帮助收集资料或整理明清和民国部分词条初稿。其中黄梅、甘桂荣、薛坤、燕鹏、彭腾飞还帮助校改了部分初稿,彭腾飞承担工作最多,时间最长,其认真负责的态度和扎实的基础印象深刻。 上海辞书出版社在我的心目中始终具有权威性。无论是在大学求学还是工作期间,辞书社出版的工具书一直是偕我而行的老师。“文革”中初高中毕业和工作,从未学过历史。1978 年进入山西大学历史系后,备考研究生,辞书社出版的《辞海》中国近代史分册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背词条一如熊月之先生。1981 年我得以考取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师从陈伟芳、钟文典先生,次年辞书社出版陈旭麓、方诗铭、魏建猷三位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词典》,同门卢仲伟先生自上海探亲带给我一本,如获至宝,为此还就学术问题请教过陈先生。后又陆续购置了辞书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大辞典》各分卷,以及方诗铭先生所编《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等工具书,常置案头,至今已伴我在大学工作逾三十年。这部《苏州历代人物大辞典》能够在辞书社出版,不由生发感慨,至感荣幸。 本辞典的编纂出版得到了上海辞书出版社前社长何元龙、副总编辑余岚和张敏的关心与支持。史地编辑中心主任王圣良先生是资深编辑,精通专业,富于学力,对本辞典的编辑工作尽心尽责,从凡例到词条和所附各表皆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付出极多,甚至牺牲休息日加班工作。对于我在校稿过程中需考订新问题及补充新条目、新信息,不厌其烦,多予包容、理解和支持。美术编辑室主任姜明先生的装帧设计,也给本辞典添了彩,增了色。 本辞典编纂工作离不开文献资料和电脑,苏州大学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文献和数据库资源于我尤多助力。馆领导和古籍特藏部、技术部、信息咨询部、样本书库的同仁给予了许多帮助。 我谨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敬意。 白驹过隙,沧海桑田,美丽苏州如此多娇。苏州的发展必有其所需的历史条件、人文生态,必有其强劲的动力、自身的特质与精神,这些都为历代立德、立功、立言的睿哲名贤浸润融聚,以特殊的名人魅力而彰显其悠远、博大、厚重与精彩。他们属于历史,属于中国,也属于整个人类世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苏州人民必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断创造新的辉煌,新时代的风流人物必将不断涌现。李 峰 作者李峰,河北涉县人。1958 年生。1978 年就学于山西大学历史系。1985 年广西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系教授,国家清史工程项目专家。历任常熟理工学院教育系主任、苏州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等职,并兼任中国古都学会副秘书长,苏州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主编《耆献写真》《云中古代诗集注》《明实录大同史料汇编》《当代中国对外关系概论(1949—1999)》等。著有《曾纪泽与中法越南交涉》。 |
☚ 苏州历代人物大辞典︱凡例 苏州历代人物大辞典︱序 ☛ 00012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