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花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花钿huā tián妇女的首饰。即花钗。也代指艳装女子。白居易《长恨歌》: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杜牧《早春赠军事薛判官》:弦管开双调,花钿坐两行。 花钿 花钿唐宋女子的一种面饰。唐宋女子多流行满脸贴上各种花形的花钿,即用极薄的金属、彩纸等剪成各种小花、小鸟、小鸭等形状,用一种哈胶粘贴。(哈胶可粘合羽箭,又宜为妇女贴花钿用。)唐人《酉阳杂俎》:“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自昭容上官氏所制,以掩黥迹。”李清照《浣溪沙》词:“梦回山枕隐花钿。” ☚ 妆靥 啼妆 ☛ 花钿 花钿huātián━━ 古代妇女用金片镶成的花形首饰。唐·白居易《长恨歌》:“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 花胜 花黄 ☛ 古代名物 > 香奩類 > 首飾部 > 髮飾 > 花鈿1 花鈿1 huātián 婦女的首飾。以其多用金銀珠寳飾成花形,故名。南朝梁·沈約《麗人賦》:“陸離羽珮,雜錯花鈿。”《舊唐書·輿服志》:“内外命婦服花釵,翟衣青質,第一品花鈿九樹,翟九等。”唐·劉禹錫《踏歌詞四首》之三:“月落鳥啼雲雨散,遊童陌上拾花鈿。”清·孔尚任《桃花扇·題畫》:“裹殘羅帕,戴過花鈿,舊笙簫無一件。” 头饰 头饰饰(饰物;鬓饰;首饰) 鸣珰 头面 ☚ 面饰 钗子 ☛ 花钿huā tián镶有金银的花状首饰。白居易《长恨歌》:“~~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花钿huādiàn一种花朵样的钿。用金银制成花朵样,其上镶嵌珠宝、翠羽等饰品。使用时插于发髻或两鬓。魏晋六朝时开始流行,隋唐以来广泛为妇女所用,沿用至明清。南朝梁沈约《丽人赋》:“陆离羽佩,杂错花钿。”庾肩吾《冬晓》诗:“萦鬟起照镜,谁忍插花钿。”刘遵《繁华应令》诗:“履度开裙襵,鬟转匝花钿。”《旧唐书·舆服志》:“第一品花钿九树;第二品花钿八树;第三品花钿七树;第四品花钿六树;第五品花钿五树。”元贯云石《一枝花·离间》套曲:“花钿坠,懒贴香腮,衫袖湿,镇淹泪眼,玉簪斜,倦整云鬟。”清孔尚任《桃花扇·题画》:“裹残罗帕,戴过花钿,旧笙箫无一件。” 花钿 花钿古代妇女面妆。又称“花子”。由点丹发展而来,是用哈胶粘贴于额中两颊的薄片状饰物。多作花鸟草虫叶状,有翠钿、珠花钿诸名目。相传始于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在其生日那天,闲卧含章殿檐下,因梅花落额上拂之不去,人咸以为美而竞效之,作出五出花形花子,称“寿阳落梅妆”(宋高承《事物纪原·冠冕首饰部》引《杂五行书》)。唐时盛行,温庭筠《南歌子》的 “眉间翠钿深”,花蕊夫人的《宫词》: “汗湿红妆行渐困,岸头相唤洗花钿”,及唐代王定保《摭言》: “白头花钿满面,不若徐妃半妆”等语,皆指此种面饰。 清点翠嵌珠宝翠玉蝠蝶花卉钿子 ☚ 花子 胜 ☛ 花钿 花钿亦称“花子”、“花黄”。是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饰 (不同于发饰的花钿)。主要指两眉之间、两颊上或鬓角边的装饰。花钿以金泊、银泊、羽翠、云母片、黑光纸或螺钿壳、钱腮骨等材料制成。简单的做成一个小圆点,一般多喜欢剪制成花朵的形状饰于面上。《木兰辞》 中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的句子。贴花子的习俗,秦、汉时即有之。据《中华古今注》云: “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宫人梳仙髻,贴五色花子,画为云凤虎飞升。至东晋有童谣云,织女死时,人贴草油花子为织女作孝。至后周,又诏宫人贴五色云母花子作碎妆以侍宴,如供奉者,贴胜花子作桃花妆,插通草朵子,著短袖衫子。” 花钿,历代有很多名目,其中流行较久,最为贵族妇女喜爱的是“梅花妆”。梅花妆即指在额头上贴一梅花形的花子而言。据传“武帝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后遂效为梅花妆”。《宋书》花钿有多种色彩,一般据材料本身制成,也有的在材料上涂染黄、红、粉等颜色后制成各种图案贴在面颊上。还有一种以绿色鸟羽制成的 “翠钿”则更是别致。温庭筠《南歌子》词: “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就指的这种饰物。花钿主要是用一种鱼鳔制成的呵胶粘在面颊上。呵胶黏性很强,用时,只需蘸一点口液,即可粘住,用热水敷一下,立可卸妆。花钿在隋、唐、五代、宋代的贵族妇女中最为流行。白居易的《长恨歌》 中形象的描写了杨贵妃被迫自尽时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的凄凉景象。 清花钿子 ☚ 黛眉 鸦黄 ☛ 花钿花鈿huā diàn古代妇女佩戴的花形首饰。《本草纲目 · 鲥鱼》:“其鳞与他鱼不同,石灰水浸过,晒干层层起之,以作女人花钿甚良。”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