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花生褐斑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花生褐斑病peanut cercospora brown spot

由落花生尾孢引起主要为害花生叶片、叶柄、托叶、茎及果柄的一种真菌病害。
分布和为害 分布世界各花生产区,受害后,造成早期落叶,影响荚果的饱满度。1951~1960年该病在美国为害估计平均每年减产10%,在中国造成损失为15%~20%,严重时减产50%以上。发病部位主要为叶片、叶柄、托叶、茎及果柄上也能形成椭圆形病斑。叶片上病斑较大,直径4~10毫米,圆形或不规则形,叶片正面病斑黄色至暗褐色,周围产生黄色晕圈,叶背病斑颜色较淡,老病斑正面产生暗灰色霉层。
病因 病原物为落花生尾孢(Cercospora arachi-dicola Hori),属半知菌,丝孢目。有性态为落花生球腔菌,属子囊菌,假球壳菌目。病菌的子座不明显,在病斑的正面,分散,排列不规则。分生孢子梗丛生或散生,淡褐色,有0~2个分隔,大小为23~41×3~5(微米)。分生孢子倒棍棒状,基部膨大,向上渐尖,具3~12个隔膜,一般为5~7个,淡褐色,大小为37~108×3~5(微米)。病菌寄主范围窄,只能侵染花生。病害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发病最适温度为25~28℃,低于10℃或高于37℃均不能发育。相对湿度在80%以上有利病害发展,如遇长期阴雨,则很快流行。施肥不当,氮肥过多及缺镁容易感病,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一般早熟种易感病,连作地发病高于轮作地。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以菌丝和子座在未腐烂的茎叶组织内越冬,次年从菌丝和子座上产生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分生孢子发芽后能产生1至数根芽管,从叶片的正面或背面的气孔或表皮侵入,菌丝体蔓延于细胞间隙,直接吸取营养,破坏叶部组织,产生病斑。潜育期长短因温度而异,一般22~23℃时3~4天,7~20天后产生分生孢子,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生长后期病害严重由于病菌多次再侵染造成。
病害控制 轮作换茬,与甘薯、小麦或水稻轮作,能有效的控制病害的发生。适期播种,合理密植,施足基肥,多施磷肥等措施,促进花生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药剂控制,用波尔多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75%百菌清。以上药剂在发病初期进行叶面喷药,每15天喷一次,连续2~3次即能控制病害。

花生褐斑病peanut brown spot

花生的一种重要真菌病害。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的落花生尾孢菌(Cercosporaarachidicola Hori),有性态是子囊菌亚门的落花生球腔菌〔My-cosphaerella arachidicola(Hori)Jink.〕。叶面初生黄褐色或锈色小点,后扩展为近圆形病斑,直径4~10 mm,浅褐色或暗褐色,外围有明显的浅黄色晕圈,常数个病斑相互联合为不规则大斑,上生灰褐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重病株叶片早枯脱落。茎、叶柄上产生椭圆形、深褐色略凹陷病斑。病菌发育适温25~28℃,以分生孢子座、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发病较黑斑病早,常在开花前发生。夏秋季多雨有利于发病,耕作粗放、连作地发病重。直立型较蔓生型或半蔓生型品种抗病。宜清洁田园、选用抗病品种、花前喷药等防治措施。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