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芦笋病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芦笋病害asparagus diseases

世界已知20多种。至1991年中国有10多种。叶、枝、茎均危害的有炭疽病(Glomerella cingulata,Colletotrichum capsici、灰霉病(Sclerotinia fuckeliana),褐斑病、黑斑病、锈病(Puccinia asparagi-lucidi),为害茎或茎基的有茎腐病、白绢病、(Athelia rolbsii)、冠腐病、红粉病(Trichothecium roseum)、立枯病、基腐病(Thanatephorus cucumeris)。为害根的有紫纹羽病(Helicolasidium mompa)、镰刀菌根腐病(Fusariumspp.)。为害植株维管束的有枯萎病。中国尚无报道的矮化病毒(Asparagus stunt virus,ASV)及潜隐病毒(Asparagus latent virus,ALV)引起的病毒病,最重要的是茎腐病、褐斑病、枯萎病与冠腐病、黑斑病。
茎腐病 世界性病害,最早发现于1884年,中国最早记载于1919年,现各芦笋产区普遍发生。嫩茎期最易感病,茎上初呈水渍状淡褐色斑点,扩大后呈梭形病斑,继续发展为纵长纺锤形或长椭圆形,边缘红褐色,中央灰褐色至灰白色,上密生小黑点(病菌分生孢子器),严重时病部上端枯死。病原物为天门冬拟茎点霉[Phomopsis asparagus (Sacc.) Bubak],属半知菌,球壳孢目。寄主范围窄,仅为害芦笋、文竹、紫狼尾草和鼠尾草。偏施及重施氮肥、土壤含水量高时发病重。病菌以菌丝体随同病残体在田间和根茬上越冬,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借风雨、雨水、接触、昆虫等传播,再侵染频繁,潜育期3~5天。病害发生与气候关系密切,旬平均温度低于10℃,茎枯病不发生,20~29℃为发病盛期,多雨高温,特别是连续降雨、热带风暴或暴雨后,发病明显加剧。病害控制: 应综合防治。老笋区清除烧毁越冬残株,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应施有机肥为主,并配合磷钾肥,增加植株抗病力;喷施甲基硫菌磷、多菌灵、速克灵等杀菌剂。
褐斑病 发生普遍,中国以广东、台湾较重。主要为害叶与枝,也可为害茎。叶片上病斑圆形,淡褐色,上生灰霉(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外缘有晕圈,严重时叶片早落,枝茎枯死。病原物为天门冬尾孢(Cercospora asparagus),属半知菌,丝孢目。寄主范围窄,仅为害芦笋和天门冬。温度25~38℃和高湿环境有利病害发生。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越冬,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再侵染频繁,藉风雨、气流传播。病害控制同茎腐病。
枯萎病与冠腐病 在中国,枯萎病主要分布于台湾,大陆迄今无明确报道。病株黄化、矮化、萎凋致死,茎的维管束变色。病原物为尖孢镰孢天门冬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 asparagi),属半知菌,瘤座孢目。冠腐病在大陆与台湾均有分布,病株黄化,生育不良,根髓部的维管束变色。病原真菌为藤仑赤霉,属子囊菌,球壳目。无性态为串珠镰孢,属半知菌、瘤座孢目。二病往往并发,并发时,病苗根呈紫红色,植株与根髓维管束变色。病菌以厚壁孢子在土内或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越冬,土壤传播,种子带菌。病害控制: 应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必要时进行种子和土壤消毒。
黑斑病 1986年起逐渐在上海、浙江、江苏、广州等产区发生,病斑近似褐斑病,外缘褪色,枝叶早期枯死脱落。病原物为枯叶格孢腔菌(Pleospora herbar-um),属子囊菌、格孢腔菌目。无性态为匍柄霉,属半知菌、丝孢目。寄主较多,可侵害葱蒜类和三叶草等多种作物。雨水多、田间湿度高、枝叶繁茂易感病。病菌以病残体在土内越冬,以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再侵染多。藉气流、风雨传播,种子带菌。病害控制: 疏除病弱株和喷施大富丹,代森锰锌、络氨铜等杀菌剂。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3:3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