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芦沟晓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芦沟晓月 芦沟晓月汉族古迹传说。流传于北京。相传乾隆皇帝听人说芦沟桥一大奇景:凡是15岁以下的儿童和大命之人,能在年三十夜里,在这儿看见天上的月亮。乾隆一生游山玩水,觉得自己是个命大之人,就在大年三十晚上传旨到芦沟桥看月亮。到了桥上,却看不见月亮,他觉得如果自己说看不见月亮,岂不惹人笑谈,只好谎称看到了月亮。他还指给随从观看,别人全说看不见,乾隆更觉得意,提笔写下了“芦沟晓月”四个大字,叫人刻到石头上,竖在桥头。 ☚ 芦沟桥的狮子 圆明园的金丝楠木殿 ☛ 芦沟晓月 芦沟晓月汉族民间传说。流传在北京芦沟桥一带。“芦沟晓月”是燕京八景之一,乾隆为此景题了碑,石碑立于桥的东头。相传此桥颇有灵性,自从修了此桥河水变清,河水也不再泛滥。而且桥上可以看别人在三十晚上难以看到的月亮,平时站在桥上也总比别处早看到月亮。乾隆是个喜欢游山玩水的人,他听说此事马上带人来到芦沟桥。虽然没看见月亮,但却不肯承认,为显示自己是非凡之人,不仅说看见了月亮,而且还题了诗,并立了一个“芦沟晓月”的石碑在桥头。见《北京风物传说》。 ☚ 芦笛岩 芦笙的传说 ☛ 芦沟晓月 芦沟晓月王统照作,初收于1940年1月上海文化出版社《去来今》。本文先对“名标历史的胜迹”芦沟桥和桥下的流水,作了详尽的考证,指出他是顺天府的八大胜景之一。在淋漓尽致渲染芦沟晓月“妙境”时,作者突然笔锋一转:“何况血痕染过那些石狮的鬈鬣,白骨在桥上的轮迹里腐化,漠漠风沙,呜咽河流,自然会造成一篇悲壮的史诗。”面对血淋淋的抗战现实,面对“惨笑”的晓月,作者充满信心地期待着“有明光大来与洪涛冲荡的一日,——那一日的清晓。”卒章显其志,意味深长。文章巧妙地选择芦沟桥这一具有历史见证意义的地点,“思古”谈今,具有沉甸甸的历史感,从而激发人们夺取全民抗战的胜利的斗志。 ☚ 记尚仲依教授 雨夜杂写 ☛ 《芦沟晓月》“苍凉自是长安日,呜咽原非陇头水。” (1938年《少年读物》第5号) 赏析“七七”事变,芦沟桥上的炮声,宣告了抗日战争的开始,芦沟桥成了闻名遐迩、令国人心弦激动的名字。当年,寓居上海“孤岛”的王统照怀着哀叹、赞颂的复杂心情,凭着史料和回忆,写了这篇文章。 “苍凉自是长安日,呜咽原非陇头水。”作者以清代诗人咏芦沟桥的佳句起笔,在悲凉的氛围中,说明了创作的思路:通过联想与想象,忆念那一带地方的环境风物及历史变化,赞誉“芦沟桥的伟大与美丽”。 “因为要叙叙芦沟桥,却不能不谈到桥下的水流”。作者先追溯了芦沟河(即今永定河)上游的水流脉系,然后才叙写芦沟桥营造和重修的历史。按所述时间,芦沟桥始建于1189年,1192年落成,距今已800年。此后,元、明、清,相继奠都北京,又几次重修,“为此桥增色不少”。这一部分偏重于客观切实的叙述介绍,没用什么赞美渲染之词。只说元代初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曾在他的游记里赞美过“这雄伟的工程”;介绍了清代乾隆五十年重修后对桥的长短大小的统计说明,使人(包括没有到过这里的人)想象到这桥的雄伟壮丽。 接着,作者着力于忆念极富诗意的“芦沟晓月”的殷殷美景。先写石桥。“本来,‘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最易引动从前旅人的感喟与欣赏的凌晨早发的光景,何况在远来的巨流上有这一道雄伟壮丽的石桥”。这不是抑彼扬此,而是在观照突出“这一道雄伟壮丽的石桥”的诱人风采与魅力。它的地理位置重要,“是出入京都的孔道”,过往者之众自不待说,他们又各有其“忧、喜、欣、戚”在心头,面对这壮美的盛景,“如非白痴,自然以其鉴赏力的差别,与环境的相异,生发出种种的感触”。这是芦沟桥铭刻于过往者的心中,难于忘怀的真正原因。再说“晓月”。“用‘晓月’陪衬芦沟桥的实是一位善于想象而又身经的艺术家的妙语”。何以这样说呢?作者描绘了早发的行人在此桥上领略的美景和如醉的感受:“朝气清濛,烘托出那钩人思感的月亮,——上浮青天,下嵌白石的巨桥。”放眼四顾,“京城的雉堞若隐若现,西山的云翳似近似远,大野无边,黄流激奔”。这独特的光亮与色彩,独特的空间与建筑,在“料峭的春晨,凄冷的秋晓”,皆可构成一幅秀美壮丽的图画,“渲染飘浮于行旅者的心灵深处”,给人以无尽的美感享受。 史料的钩沉,盛景的忆念,不是以昔日的温柔幽丽牵动读者的“清念”,而是有别一种意义在。其一,是借这“名标史册的胜迹”,引发读者的深思、咏叹。其二,表明作者迫切期望民族解放的胜利到来的主观感情:“等待着有明光大来与洪涛冲荡的一日——那一日的清晓。” 《芦沟晓月》是一篇有着强烈的时代精神的随笔。文章开头“苍凉”、“呜咽”的诗句,是最后所呼唤的“那一日的清晓”的铺垫,而最后部分所写那“一篇悲壮的史诗”,又与开头部分“芦沟桥的伟大与美丽”相合。这样的首尾照应,使文章显示了厚重的历史感,又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全文不着一字抗战,但“芦沟桥”三字,牵动着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叙写石桥的历史沿革,描写晓月的昔日盛景,则在启迪人们的民族文化传统观念和自豪感;“血痕”、“白骨”的描写,犹如再现芦沟桥事变的壮举;悲凉的氛围,胜利的呼唤等等,都使人感到文中跳动着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时代脉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