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节妇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节妇吟

 

张籍


 君如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宪宗元和时,李师道割据今山东、河北地,任平卢淄青节度使,十一年(816)加官检校司空;十四年被杀;此年当作于此数年间。时张籍任国子助教。诗所描写表面上是男女爱情,实际上是谢绝李师道的拉拢。
 此诗通篇叙事之中深寓比兴,结语态度坚决而措辞委婉策略,所谓“谢绝”。贺贻孙《诗筏》云“此诗情辞婉恋,可泣可歌。然既垂泪以还珠矣,而又恨不相逢于未嫁之时,柔情相牵,展转不绝,节妇之节危矣哉。”用今天的话来说,就说此诗中的节妇有婚外恋的“危险”。
 盖世上可爱人多,而情缘相妨,故人生总难免会有“恨不相逢未嫁(婚)时”的感觉,——这就是婚外恋的苗头。此诗就揭示了一种普遍的世相,不独以政治寄托为贵也。

古代爱情诗词《》节妇吟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节妇吟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有韵外之致,言外之意。
 前四句为五言。有位男子,明明知道他恋爱的对象已经结婚,但还送给她无比珍贵的定情物——双明珠,表示自己爱慕之情。这一举动极为大胆,甚至有些放肆非礼,可能遭拒绝,被痛骂。诗从此处突兀而起,出人意外,又扣人心弦。可事情的发展又出乎意料之外:那女子不把这个莽撞的求爱者看成轻薄之徒,而是深深感受到他对自己的深情厚意,将双明珠接下来,系在贴身的红罗短袄上。这无异于接受了他的爱情。
 然而从第五句开始,诗由五言改七言,且换了韵脚。这些形式上的变化是由内容变化决定的。她暂将他们俩的事放下,转说起她的家和她的丈夫。这里显然受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罗敷夸夫的影响,极力夸饰其家富贵气象——高楼大厦与皇苑相邻,炫耀其夫显要位置——在皇帝身边担任警卫。此二句与前四句气氛不协,是为转笔。试想,一是情意缠绵的“君”,一是执戟明光里的“良人”,“妾”将属谁? 我们可以看到,在她感情的天平上已经发生了倾斜。说赠珠,有情有味;说执戟,生硬呆板。系罗襦,情不自禁;夸夫家,照别人学。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她真正爱的是“君”而不是“良人”呢?
 如若不信,请看第七句:“知君用心如日月”。由“感君缠绵意”,到“知君”“日月”“心”,俩人是何等倾心相爱! “人生乐在相知心”(王安石《明妃曲》之二),只有相互知心才谈得上爱情,才有资格结为夫妻。如果现在让她选择,一定选中“君”为终生伴侣。然而她再也没有选择的机会了。封建礼教逼她从一而终,与丈夫同生死。一个“事”字把他们的夫妻关系说得再清楚不过了,“誓”发自内心还是出于无奈也就可想而知。七、八句陡转,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正是她感情上波澜起伏、矛盾激烈的反映。
 几经转折,终究要以夫为纲。到此,似乎她心里该平静了。其实不然。虽然她将双明珠又解下还回,行动上恪守妇道,不越雷池一步,但泪如泉涌,内心深处正掀起新的狂波巨澜。感情的闸门一经冲决开,就不顾一切地高喊出撕肝裂胆的话来:“为什么我们没在结婚前就相逢啊! ”封建的婚姻埋葬了真正的爱情。在茫茫人海之中遇到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的知己固然不容易。即使退一步说,他们相逢在未婚时,也不一定就结为夫妻。因为他们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利,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是决定他们终身大事的关键。“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眷属”,是王实甫在《西厢记》中表达的美好愿望,只有今天才能成为现实。
 十句诗写了一个较完整的爱情小故事,委婉曲折,耐人寻味。全诗拟女子口吻,心理描写,细腻生动。深情而不暖昧,坚决又不粗暴,发乎情止乎礼,所言所行,极有分寸,成功地刻画了这个妇女形象。节妇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封建伦理道德的牺牲品。她们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宣传,所愚弄,与爱情、幸福绝缘。所以节妇可怜而不可敬。这首诗妙在有言外之意,全篇用比,借男女情爱表政治立场。据说盘据淄青(今山东益都)的藩镇李师道要拉张籍入幕,于是诗人以此诗却之。诗说得婉转又很明朗。诗人是站在维护中央朝廷一边,反对分裂割据。这个态度是正确的,值得肯定。

古诗文《节妇吟》原文|注释|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节妇吟

 

[唐] 张 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注释〕
 ①本篇选自张籍《张司业集》。一本题下注云:“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当时藩镇之一,为平卢淄青节度使,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②罗襦,丝织品的短袄。③苑,花园。④良人,此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戟ji挤),古代一种兵器。明光,汉宫殿名,此借指皇宫。
 
 〔分析〕
 本诗题下原附有小注“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可见此诗并非是男女间互通心曲的言情诗,而是借托节妇身份,委婉地表达心志的政治诗。张籍生活在中唐时期,进士出身,任过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其时朝野颇具才名;李师道于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受封为“检校司空”,拥兵驻扎在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一带,是当时一个强有力的藩将。进入中唐时期,唐已经历安史之乱,国力日渐衰微,藩将割据局面日益加剧,李司空身为藩镇,拥兵自重,《新唐书》说他“虽外奉王命,而啸引亡叛,有得罪于朝者厚纳之”,千方百计扩大自己势力。李师道因慕张籍才名,多方设法欲将其纳入自己的门下,故多次投书赠礼,竭尽拉拢之能事,张籍却仍忠于唐中央政权,却礼拒聘,不为所动,《节妇吟》一诗即是张籍为表明自己立场,委婉地拒绝对方而作。
 诗头两句“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可谓出语惊人,您明知我是有夫之妇,却偏偏送一对贵重的明珠,以充爱情的信物。此两句,初看突兀,但仔细想来却又含意丰富,它既点明了自己的身份,又含蓄地指出了对方的用意,并且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摆出了矛盾,不由得引读者继续看下去,急于知道后事如何?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样两句诗:“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这不免让人心生纳闷,对于这种不怀好意的勾引,这位节妇居然没有给以严词斥责,反而脉脉含情地表示感念对方的绵绵情意,并将明珠系在红绸短袄上,难道她禁不住诱惑动心了?诗歌到此出现了第一个波折。“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这里笔锋一转,节妇夸起了自己的家庭:我家也是高楼耸立,毗连着花园的大户人家,我的丈夫也非等闲之辈,而是手握长戟,卫护着皇家宫阙,还风光得很呢! 对照上两句,这就又是一个转折,这里节妇满怀自豪的夸耀,那么的具体和形象,人们不难从中窥见到了节妇的内心,这样一个对家庭,对丈夫满怀热爱的女子怎么会移情他人呢? 果然,接下的四句“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既委婉又坚定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曲,她发誓要和丈夫同生共死,毅然退还明珠,忠于夫君的立场何等坚定,但考虑到对方又是权倾朝野炙手可热的大人物,一时还得罪不起,于是就设置了台阶,让对方自己走下来,在拒绝的同时,还要称赞对方原本不是夺人之妻的小人,而是光明磊落,不怀恶意的坦荡君子,并且自己也是身不由己,无比惋惜,不免垂泪。特别最后一句后来成了千古绝唱!多少难成眷属的有情人,都为不能在未嫁时相逢而抱憾终生。这样于情于理,都使对方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企图,而又不至于太伤感情,做出报复性的举措。所以要理解此诗的意蕴,就须懂得节妇乃是作者设置的一个喻体,喻体就是作者自己,节妇夸耀家庭、夫君,则表明作者忠于大唐中央政权,忠贞不贰;节妇还珠拒爱,则表明作者立场坚定,不受强藩笼络;节妇曲折委婉,则表明作者具有政治家因势处事的灵活手段。通篇诗作有理有节,不愧是一首表明心曲成功的政治诗。后人曾责难此诗“然玩辞意,恐失节妇之旨”(《唐诗别裁》),怕是太看重诗中节妇的负节形象。其实节妇只是诗人的一个喻体,本意还在于表达自己对中央政权忠贞的决心。

 〔评说〕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张籍长于乐府,如《节妇吟》等篇,真擅场之作。”
 贺贻孙《诗筏》:“文昌此诗从《陌上桑》来,‘恨不相逢未嫁时’,即《陌上桑》‘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意,‘自有’二语甚斩绝,非既有夫又恨不嫁此夫也。‘良人执戟明光里’,即《陌上桑》‘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意。然《陌上桑》妙在既拒使君之后,忽插此段,一连十六句,絮絮聒聒,不过盛夸夫婿以深绝使君,非既有‘良人执戟明光里’,又感他人‘用心如日月’也。忠臣节妇,铁石心肠,用许多折转不得,吾恐诗与题不称也。或曰文昌在他镇幕府,郓师李师古又重币辟之,不敢峻拒,故作此诗以谢。然文昌之婉恋,良有以也。
 徐增《而庵说唐诗》:“《陌上桑》妙在直,此诗妙在婉,文昌真乐府老手。”

古典文学作品《节妇吟》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节妇吟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2〕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3〕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1〕这首诗原题上自注“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是割据冀鲁的藩镇,任平卢淄青节度使、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拥权势的、炙手可热的人物。李师道延致张籍去为其服务。张籍作此诗明志,予以谢绝。张籍(公元约768~830),字文昌,原籍苏州,移居和州(今安徽和县),德宗贞元十五年进士。一生沉滞于卑官冷职,终生处于贫病中,因而比较了解现实,作品能够揭示时弊。诗作多取古乐府形式,语言通俗浅切。有《张司业集》。
 〔2〕襦:短袄。
 〔3〕“妾家”句:苑,园林。高楼连苑起,意为在园林中高楼相连而立。良人,女子指称丈夫。明光,宫殿名。执戟明光里,意为在宫殿里作执戟守卫人员。全句隐喻已供职朝廷。
 
 全诗纯用暗喻,是对《诗经》比体诗和屈辞以香草、美人自比的创作方法的继承和发展。语义双关,细腻贴切,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节操,把一些不便明说的话,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他不接受藩镇的拉拢利诱,维护国家的统一,以诗明志。表面看,完全是抒写男女私情,实质却是政治性的内容。诗篇借用了汉乐府《羽林郎》、《陌上桑》的形式和某些手法,而内容却高出它借用的作品。

《节妇吟》

梨园戏新编剧目。王仁杰编剧,1989年2月发表于《剧本》月刊,由福建省梨园戏剧团演出。《节妇吟》全剧共7场,故事是讲:古代,书生沈蓉客馆陆家,主母颜氏爱慕沈蓉,为其所拒。羞辱之下,后悔不已,并自断2指。后来儿子长大,进京科考得中,巧遇沈蓉为恩师。沈蓉之妻得知当年之事,闹到金殿。后辨明真相,皇帝旌表颜氏,颜氏羞愤不已。获第4届全国优秀剧本奖。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8:0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