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良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良桐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 “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 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 “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 “悲哉世也! 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刘文成公集》)


 这则寓言形式的讥世小品,既通俗晓畅,又蕴藉深邃哲理。作者以琴之际遇取譬当道者昏庸愚昧,不识人才。明明是治国之才,却嫌这嫌那,一味挑剔,致使当代大器不能用之于国。于是,即使真正的人才,也不得不去钻营,奔走豪门,关通人情。这种世风之下,当然也就鱼目混珠,弄虚作假,出仕皇家,误尽苍主。“悲哉世也! ”这是全文的警句。可悲的是凡事莫不如此,工之侨看透了这种昏昏世道,于是一走了之。
 作品虽有消极避世思想,但在封建社会,像工之侨这种人犹不失为“识时务者俊杰也。”这个工之侨当然就是于元末弃官归隐青田山的刘基。

古典小说《良桐 》全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良桐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 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 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本篇选自《郁离子》卷上,确切些说是一篇寓言。篇中的人物和故事皆系作者为寄托某种思想、抒发某些感慨而杜撰出来的,它与先秦诸子的寓言一样,是取譬事物,以阐发哲理,引人深思。
 故事很简单。一张良桐制成的美琴,先因“弗古”遭到太常、国工的摒弃;后来,不过做了些手脚,同是那张琴,却被贵人、乐官视为“希世之珍”。太常是掌礼乐郊庙社稷事宜的官,国工应是技艺高超的人,但他们不过徒有虚名,一张“金声玉应”的美琴,只以一句“弗古”就打发掉了,可见是有眼无珠;贵人不惜一掷百金,乐官更是专业人员,只因伪作的“断纹”、“古窾”,便视之为“希世之珍”,看来,也不过是附庸风雅、滥竽充数。然而正是这些颟顸昏暗之人占据要津,那真正的贤士要想登进,就可想而知了。这不仅形象地反映了元末那个乱世的黑暗颠倒,无可救药;也可看出作者对自己困顿偃蹇境遇的感慨。
 作者在元末虽然中了进士,但却始终沉沦下僚、屡遭排抑,终于弃官归隐。他借工之侨之口感叹道:“‘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元朝统治者的绝望,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会毅然投奔朱元璋。
 寓言是隐喻,读者可以见仁见智,那么,这篇寓言是否还可作更深一层的理解呢,我以为是可以的。
 《郁离子》是发愤之作,显示着作者的兼济用世的思想。吴从善《郁离子·序》说:“夫郁郁,文也;明雨,离也;郁离者文明之谓也,非所以自号,其意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底文明之治耳!”刘基是张良、孔明一类人物,抱有“澄清天下之志”。《郁离子》便是他的《太公兵法》,是他佐王图霸的思想理论。《良桐》一篇,可使我们悟出用人之道。用人识人,不能徒取外表而不问实质。如果仅以外形“弗古”就加以摒弃;或仅凭“断纹”、“古窾”就妄断为“稀世之珍”,只能是堵塞贤路,或选用华而不实的庸才。
 这篇寓言文字峻洁晓畅,不足二百字,但内涵颇丰,给人启迪,作者将自己要表达的思想,通过一个寓言故事用隐喻的方法予以表达,抽象的道理通过具体的形象和情节予以阐扬,可以说是深得诸子寓言三昧的。

《良桐》全文和鉴赏 - 古代微型小说 - 可可诗词网

良桐

 

·刘基·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公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之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选自《郁离子》〕

●●
 小说是通过同一张琴在外表未经修饰与经仿古修饰之后的不同遭遇来展示主题的。
 小说一开始,就介绍了工之侨得到了一块极好的桐木,把它削制成一张琴,安上丝弦弹奏,音质优美动听,好像金玉之声,斫,削也,此时的琴具有真实的不加任何虚饰的自然美,工之侨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于是把它献给朝廷的乐官太常,太常请宫中的乐工来检验,乐工却说:“并不古老,”把琴还给了他。琴作为一种乐器,是用来愉悦感官、陶冶情趣的,琴的古与非古与琴的作用有什么联系,但在迂腐、教条的太常及乐工的眼中外貌古老的琴要比音质优美动听的新琴强得多,甚至在主观意识作用下,他们会觉得音质差的古琴要比音质美的新琴动听得多,针对这种情况,工之侨抱琴回家,就开始在“古”琴上作文章,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琴的外貌与琴的命运与前截然不同了。在新琴的漆上故意造了很多断纹,又刻镂了古字题款,甚至把新琴装到匣子里,埋在地底下,“窾”,挖空、掏空的意思。这样过了一年,把琴从土中取出来,抱到集市上卖,同是一张琴,但因现在的琴貌似出土文物,所以一到集市上,就被一个富贵人物看中,并用一百两金子买下来,献给朝廷,乐官们争相传看,都称赞是“希世之珍”。同样一张琴,前后的命运截然不同,开始的新琴毫无虚饰,音色优美,却被认为不古,打入冷宫,后来的琴披上了一层虚伪的面纱,故意使之仿古,却被认为“希世之珍”,琴的一沉一浮的对比,渲染了两种气氛,造成前后极大的反差,更反衬出乐官们盲目崇古的愚蠢可笑。仅仅是为一张琴的古与非古,受到不公正的裁决,尚且危害不大,如果推之于国家大事,竟不分青红皂白,唯古是崇,唯古是尊,则危害匪浅。所以作者最后借工之侨的嘴无限感叹地说:“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作者就是在这种前后强烈的对比艺术中达到了讽刺效果,不仅使主题表现得更集中、更鲜明,而且发人深省,对现实仍有借鉴意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5: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