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舞蹈概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舞蹈概述

舞蹈概述

壮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民族民间舞蹈就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壮族舞蹈源远流长,形式新颖,风格独特,与人民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世代相传,至今不衰,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广西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壮族民间舞蹈基本上源于三个方面的文化传统:
一,源于土著越文化传统的舞蹈。具有代表性的有“蚂𧊅舞”、“女巫舞”、“铜鼓舞”、“扁担舞”、“弄腊”、“绣球舞”、“捞虾舞”等。这些舞蹈或源于骆越先民的生活、生产方式,风情习俗;或源于土著民族部落的图腾、祖先或神灵崇拜。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受外民族文化影响较少,至今仍保留着浓重的越文化色彩,流传于桂西北和桂西南的偏僻山乡。如天峨县蚂𧊅节中表演的”蚂𧊅系列舞”,较全面地反映了壮族先民祭祀、征战、生产和生活的情景,残留着一些母系社会和青蛙崇拜的遗风。其中某些大型舞蹈场面和舞蹈姿态造型与左江崖壁画的舞人图像有着 一脉相承的关系,是研究壮族先民图腾文化的活化石。又如流传于桂西南的“女巫舞”,是一种以神灵附体为特点的小型巫术交感舞蹈。巫婆双手持铜链或天琴起舞,动作灵巧秀美,动律鲜明隽永,形式新颖独特,是比较典型的骆越巫风的遗韵。再如流传于红水河与右江沿岸的“扁担舞”和“打砻舞”,早在唐朝已有记载,它是我国南方稻作文化的产物。反映壮族人民爱情生活的“绣球舞”,在宋代古籍中亦有记载。这一类型的舞蹈,目前虽然流传不够广泛,但民族特色浓厚,是壮族舞蹈文化遗产之中最为珍贵的一部分。
二.源于荆楚文化传统的舞蹈。这类文化形态的舞蹈以流行于桂中、桂西北的“师公舞”和桂南的“跳岭头”为代表。这是一种“以巫扮神、以舞降神”为基本特征的民间祭祀礼仪中,由巫师(师公)戴木制面具扮神作舞的舞蹈,因此俗称“调(跳)神”、“调鬼”等。这种舞蹈形式约于战国后期随着楚国版图扩大到岭南北部而传人广西桂北地区。”师公舞”的礼仪和表演形式及内容较好地满足了当地群众希冀丰收、人丁兴旺的需求和愿望,又能适应人民日益提高的审美情趣,很快被骆越先民所接受,并与上著的越文化相互渗透融汇,与当地山歌、舞蹈、民间故事相结合,演变成一种包括舞蹈、民间文学、音乐、民俗、戏剧和巫术宗教等复杂内容的一种”师公文化现象”,在近3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不衰。唐宋之后,又受到道教的影响而逐步形成了“梅山教”这一民间宗教组织,现师公均自称为“梅山教”,奉唐、葛、周为始祖,借用道教的礼仪与科仪法事,为民间符箓祈禳。此外,还供奉许多道、佛教神祗及各自的民族祖神,如桂西北的莫一大王,桂南的谏议侯王,桂中的甘王、冯四、金轮和银轮等。由于各所供奉的神灵不同,因此师公舞中的跳神舞蹈也名目繁多,各不相同。一般都以神命舞,如”莫一大王舞”,“三元舞”等。其中独舞形式最为典型,但也有双人舞、三人舞、群舞和带有一些简单情节、人物的戏剧雏形。其舞蹈动律比较统 一的特征是:膝部的颤,胯部的扭,下身的晃,腕部的绕。师公舞语汇丰富,动律突出,是壮族民间舞蹈中的一枝奇葩。
三.源于中原文化传统的舞蹈。这类舞蹈丰富多彩,有“龙”、“狮”、“麒麟”、“凤凰”、“翡翠”、“白马”、“蚌姑”、“鲤鱼”、“白鹤”、“花凤”、“金鸡”等拟兽舞蹈,以及“茅山”、“僧公”、“道公”、“舞火猫”等民间祭祀舞蹈和“采茶”、“春牛”等节令习俗歌舞。这些舞蹈传入壮族地区后,得到广泛流行,在逐步演变过程中壮化了,成为壮族舞蹈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流行于左江流域的“采茶”歌舞,已改用壮语演唱,并吸收了当地师公舞蹈语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形式与风格。
源于以上三种不同文化传统的舞蹈,在壮族地区长期并存,广泛流传,彼此既交融吸收,又独立发展,汇成了壮族悠久灿烂的舞蹈文化,在祖国民族舞苑里,独树一帜。

☚ 壮族三月节音乐磁带   捞虾舞 ☛
0000405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8: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