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名“耍狮子”。汉族传统民间娱乐形式之一。流行吉林、辽宁等省。历史悠久,汉代既已流行。东北地区的狮子舞,是从河北传入。由两人扮演,一为狮头,一为狮身,技巧性强,配合默契。前有彩衣持球者引逗,表演以空翻、翻滚、跳跃等动作。狮子主要以“抖毛”、“打滚”、“搔痒”、“舔毛”以及跳跃、站立、上凳、旋转等高难动作,多为二狮一球。近几年,杂技演员把它搬上舞台,更为人们所喜爱。
舞狮子
这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它起源很早,据《尚书·皋陶谟》记载,我国在原始社会已有模仿各种兽类姿态起舞的“百兽齐舞”。狮为百兽之王,“狮舞”汉代就列为“百戏”之一,在民间流行。北魏时,如逢佛像出行,均由人扮辟邪狮子,在前导引。唐代发展成为一种有伴奏的大型舞蹈,明清更加盛行。其制作原料为麻丝,染上各种颜色,做成狮身,由一、二人披在身上表演。一般是一人舞头,一人操尾,另有一个扮武士,持彩球逗引。其动作有文、武狮之分。文狮表演温驯的神态,武狮表演勇猛的性格。表演风格,大致可分为北方狮舞和南方狮舞两种。安徽的青狮属于北方狮舞。
春节玩狮子俗传有驱邪消灾的寓意。据说,明朝初年,广东佛山地区出现了一头怪兽,每逢年岁将尽,就在佛山郊外出现,到处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乡民不堪其苦。人们就把竹篾扎成像头狮子的模型,并涂上各种斑驳的颜色,安置在怪兽出没的路径,当它出现时,锣鼓齐鸣,群狮奋舞,一齐朝着怪兽进发,那怪兽惊恐万状,掉头就跑,尔后,当地乡民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于是,每年春节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示消灾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皖南泾县的舞狮很有特色。《泾县东乡佞神记》记载:“斩木块为狮首,缀以黄布为身,二人顶而舞之,佐以红海公、白海公、判官、娘娘诸神,悉以人戴假面具为之。红海公、白海公系舞狮子者,一红面,一白面,均满身红衣,作种种不伦不类之怪戏,以引观者之发笑,娘娘白衣亦红衣,骑狮子身上而舞。判官黑面绿袍,执笔木立不动,设有病者,必迎狮子至病人室中,周视一巡,以祓除不祥。初生小儿,将渠(他)合至狮子口中,谓容易长大云云。其期自元旦日始,到三月初三日止,各村轮次而舞,或全堂(一日),或半堂(半日),皆有定例。迎狮子神者,必斋戒茹素,格诚格敬,无敢稍怠。舞狮子之人,率本地祠丁,平日被役于人,独此日俨然尊大,一若渠(他)即狮子神也。”皖西南的宿松,每于初二晚开始舞狮,舞狮前的下帖和到各家的参拜仪式,一如玩龙。狮子到了家门口,主人以爆竹相迎,随后狮子便进入堂屋,走向祖宗牌位,参拜祖神。其后,主人要送些礼物以示答谢。在参神时,主人家的妇女有时要用洗衣棒轻轻敲敲狮子屁股,据说这样猪可以长肥。参神之后,便在村中一空旷场地上舞狮,动作有翻滚、舔毛、滚球、上楼台等。舞毕,扮狮人必须到村外方可脱掉狮衣,俗称:“领(褪)狮子皮”。最忌在村内脱狮衣,否则,说是全村会招来灾害。长丰县狮子舞为大狮一对,每狮颈系铜铃,舞时铃声不绝,有的还带小狮一对(一人演一狮)。引舞者,手持响叉,腰系彩带,领狮表演,技巧高者表演“狮子滚绣球”和“登高坡阵”。农村常用板凳、桌子摆阵,文阵36,武阵72,场景壮观,气氛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