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舄Qiǎo

罕见姓氏。《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据《集韵》收载并注此音。未详其源。《汉语大字典》音què,亦姓。


舄Què

罕见姓氏。《汉语大字典》 收载。其注引 《广韵》云: “舄,人姓。”“舄”,古鹊字,或作“舃”。
一音xì,亦姓。


舄Xì

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 收载,初见于 《姓苑》。《姓氏考略》注云: “古主舄履之官,以职为氏。”
一音què,亦为姓。

上古的一种木板复底鞋。汉《释名》:“履,礼也,饰足所以为礼也。复其下曰‘舄’(xi)。舄,腊也,行礼久立地或泥湿,故复其未下使干腊也。”据此,舄是一种在单底鞋“履”之下加一木底的复底鞋。古人以舄为“履之最上达(最尊贵)者”,只是“朝觐祭祀时服之”,平常不用。后世“舄”渐演变为鞋的通称。刘辰翁《八声甘州》词:“都人望,回班赐第,赤舄飞朝。”又《水调歌头》词:“凫舄看双去,槐第似亲栽。”

☚ 霞帔   谢公屐 ☛

舄xì

❶古代一种朱黄色的复底鞋。见《什器篇》[赤舄][金舄]条。
❷粗大结实。《鲁颂·閟宫》九章: “松桷有舄,路寝孔硕。”毛《传》:“舄,大貌。”路寝,正寝。硕,大。

☚ 皓皓   集 ☛

读音x·i(ˋ),为i韵目,属i—er韵部。思积切,入,昔韵。
❶鞋。
❷特指古代的一种复底鞋。
❸姓。

上一条: 下一条:

舄xì

古代一种加木底的鞋;泛指鞋。

古代名物 > 地物類 > 土部 > 壤地 > 潟
潟  xì

亦作“瀉”,亦稱“瀉土”。鹽鹼地。《周禮·地官·草人》:“凡糞種……鹹潟用貆。”鄭玄注:“潟,鹵也。”《漢書·地理志上》:“厥土白墳,海瀕廣潟,”顔師古注:“潟,鹵鹹之地。”漢·王充《論衡·超奇》:“山之秃也,孰其茂也?地之瀉也,孰其滋也?”又,《書解》:“地無毛則爲瀉土,人無文則爲僕人。土山無麋鹿,瀉土無五穀。”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下) > 梁柱部 > 柱礎 > 磶 > 舄
舄  xì

同“磶”。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足衣部 > 鞋 > 舄
舄  xì

複底鞋。裝有防潮之木製厚底。先秦時地位高貴者祭祀時穿用。舃尊于屨,而舃又以色彩分等級。《周禮·天官·屨人》:“掌王及後之服屨,爲赤舃、黑舃。”鄭玄注:“複下曰舃,單下曰屨。”《左傳·桓公二年》:“帶裳幅舃。”杜預注:“舃,複履。”《釋名·釋衣服》:“複其下曰舃,舃,腊也,行禮久立地或泥濕,故複其下,使乾腊也。”《史記·滑稽列傳》:“屨舃交錯。”晉·崔豹《古今注·輿服》:“舃,以木製履下,乾腊不畏泥濕也。”

舄xì

〖名词〗
古代一种复底鞋,以木置履下。木屐亦为鞋的通称(2)。《臧哀伯谏纳郜鼎》:带裳幅舄,衡紞纮𫅙,昭其度也。 ——带子、裙子、绑腿、鞋子,横簪、瑱带、冠冕上的纽带、冕上的装饰,这是表明尊卑上下各有规定的制度。《滑稽列传》:履舄交错。——鞋子和木屐交错。

*xi

C562
<文>与“舄”同。


F4AA
(一)xi❶<文>有木底的鞋;也泛指鞋。
❷与“潟”同,盐碱地。
(二)que<文>与“鹊”同(见《广韵》)。

鞋子

鞋子

鞋(鞋袜;布~;胶~;凉~;套~;球~;雨~;锦~;绣~;鞋脚手) 履(履舄;履靸;履屐;履鞋;履凫;跟履;足履) 屝 屣躧 鞨 鞵 鞔 舄(屦舄;云舄)鸾尾
鞋和袜:鞋袜 鞋脚
鞋袜之类:鞋脚
鞋和衣带:履带
鞋的一种:屐(锦~)
鞋的尺寸:履度 鞋码
鞋合穿:合脚 跟脚 跟足
鞋袜干净美观:甜鞋净袜
鞋破烂:履穿(衣敝~)

另见:穿鞋 脱去

☚ 鞋、袜   各种鞋 ☛

各种鞋

各种鞋

舞蹈时穿的鞋:躧 舞鞋
古代少数民族的舞鞋:鞮屦
居丧所穿的鞋:素履
下雨天穿的不透水的鞋:雨鞋
旧式雨鞋:钉鞋 钉靴 钉鞵
在雪地行走所穿的鞋子:雪履
单底鞋:
复底鞋:舄(复舄) 复履
无跟鞋:縰履
无跟的小鞋:
拖鞋:靸(靸鞋;靸鞵) 撒鞋
粗鞋:屐屩 跂屩 履屦
单只的鞋:踦履 踦屦 只履
旧鞋:弊履 弊屣
破旧的鞋:敝舄 敝屣 敝履 敝躧 敝蹤 破鞋 空履
破旧的草鞋:敝蹻
粗陋的鞋子:鹿菲

☚ 鞋子   各种质料的鞋 ☛

舄xì

❶祭祀、朝会时用的复底鞋。以皮、葛为面,上饰絇、𫄷。鞋底通用双层,上层用麻或皮,下层用木,行礼时不畏泥湿。天子、诸侯的吉服有九种,舄有赤舄、白舄、黑舄三等,赤舄为上,天子、诸侯穿冕服时,必穿赤舄;王后吉服六种,有玄舄、青舄、赤舄三等,穿袆衣时必着玄舄。《诗经·豳风·狼跋》:“公孙硕肤,赤舄几几。”又《小雅·车攻》:“赤芾金舄,会同有绎。”《周礼·天官·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屦。为赤舄、黑舄。赤𫄷、黄𫄷、青句。”汉郑玄注:“复下曰舄,襌下曰屦……王吉服有九,舄有三等。赤舄为上冕服之舄。《诗》云:‘王赐韩侯,玄衮赤舄。’则诸侯与王同。下有白舄、黑舄。王后吉服六,唯祭服有舄。玄舄为上,袆衣之舄也。下有青舄、赤舄。鞠衣以下,皆屦耳。”唐贾公彦疏:“(王及诸侯)白舄配韦弁、皮弁,黑舄配冠弁服。”又:“(王后)玄舄配袆衣,则青舄配揄翟,赤舄配阙翟。”汉刘熙《释名·释衣服》:“履,礼也,饰足所以为礼也。复其下曰舄。舄,腊也,行礼久立,地或泥湿,故复其下,使干腊也。”《隋书·礼仪志七》:“履、舄……近代或以重皮,而不加木,失于干腊之义。今取干腊之理,以木重底。冕服者色赤,冕衣者色乌,履同乌色。诸非侍臣,皆脱而升殿。凡舄,唯冕服及具服著之,履则诸服皆用。”《元史·舆服志一》:“舄一,重底,红罗面,白绫托里,如意头,销金黄罗缘口,玉鼻,人饰以珍珠。”《明史·舆服志二》:“舄用黑絇纯,黑饰舄首。”
❷鞋子的统称。《史记·淳于髡传》:“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太平广记》卷七三:“有侍童一人,年甚少,总角衣短褐。白衣纬带革舄。”

汉代的舄

舄xì

上古的一种重底鞋。又作“𩊿”、“𩍆”。即在单底的“履”下另加一块木板作为重底,穿着它可以在泥地上行走而不怕沾湿。古代帝王、诸侯着冕服时穿用。“舄又分三等,赤舄为上,下有白舄、黑舄。王后惟祭服有舄,玄舄为上,下有青舄、赤舄”(郑玄注)。赤舄,以赤缎为面,以革为底,又以木为重底,为尊贵的礼鞋。所以赤舄又称金舄。

☚ 屣   屦 ☛

古代的一种复底鞋,即履下加以木底。木底与履底大小略同,实心,用于需久立的礼仪场合,或走泥湿地所用,即“复其下使干腊也”(《急就篇》颜师古注)。

☚ 屐   不借 ☛

舄xì

❶ [书] (鞋) shoe
❷ [书] (咸水浸渍的土地) bad land containing deposits of salt; salinized land
❸ (姓氏) a surname: ~ 良珂 Xi Liangke

舄xì


❹ 翠被豹

舄xī

上为“臼”,像鸟巢,下为“鸟”字的简省,意思是不沾地。于是,古代不沾地的木屐也称作“舄”,舄,便是鞋(xié)。作声符读“鞋”之音,生成的字有:
xie
上声:冩(简化为“写”)
去声:瀉(简化为“泻”,一泻千里)

舄xì

12画 臼部 
(1) 〈书〉 加木底的鞋。泛指鞋。
(2) 通“潟”。盐碱地: ~湖|~卤。

舄()


大盂鼎,殷周金文集成2837,西周早期
易(賜)女(汝)鬯一卣,冂衣市舄車馬。

師虎簋,殷周金文集成4316,西周中期
易(賜)女(汝)赤舄。

十三年𤼈壺, 殷周金文集成9723,西周中期
王乎(呼)乍(作)册尹册易(賜)𤼈畫牙僰(襋)赤舄。

伯晨鼎,殷周金文集成2816,西周中期或晚期
易(賜)女(汝)(𩰤)鬯一卣玄袞衣幽夫(黼)赤舄(駒)車畫(幬)爻(䡈)虎(幃)冟(幎)𧙀里(裏)幽攸勒。

古璽彙編260,戰國
虘其舄鉨(璽)。

居延漢簡甲編285,西漢
履白革舄持劍亡。

盧文構墓誌,隋
葉縣遺舄不復飛鳧,魯國瞻山方應似礪。

王世琛墓誌,隋
芬芳舄弈,史諜詳焉。

王崇禮墓誌,唐
淮源啟兆於龜書,葉縣芳傳於鳧舄。

畢正義墓誌,唐
銀黄舄□,青紫蟬聯。

元振墓誌,唐
四寸之棺,中部之制空在雙飛之舄,葉縣之神長往。
《説文》: “舄, 𩁆也。 象形。 , 篆文舄, 从隹、 㫺。 ”
金文字形象鳥兩翼形,或爲“鵲”之象形初文,金文用作“鞋”義,乃是假借。 至於伯晨鼎作“”者, 乃是人穿鞋的形象描摹, 爲“赤舄”之“舄”的象形初文,後世不傳。

☚ 於   焉 ☛

(què)

古“鵲”字。
【按】舄,又音xì,常被借用指木底鞋,又表示磶、潟等字含義。

*舄sjiak

[甲骨]
[金文]
[小篆]《說文》: ,鵲也。 象形。,篆文舄,从隹、昔。 (四篇上)
鵲鳥有高聳的羽冠。

☚ 茻   彭 ☛
0000036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2: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