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致橡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致橡树 致橡树抒情诗。舒婷著。发表于《诗刊》1979年第4期。诗中以高大挺拔的橡树象征理想中的爱人,借木棉树同橡树的对话来表达诗人的爱情观。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冷漠的浓荫下,独自唱着单恋的痴曲。作为一对情侣,彼此应息息相通、心心相印,深深懂得各自的特点和价值:“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的花朵”。一个豪壮挺拔,锋芒毕露,一个在硕大的红花中显出女性的青春美。全诗洋溢着一种冲决封建伦理羁绊的刚毅情绪,体现了人的尊严和价值,以及诗人自由平等的爱情观,表达了现代人的美好心灵和情操。诗歌采用象征、拟人手法,寄情于物,寓意含蓄,是诗人朦胧诗的代表作。 ☚ 重量 古罗马的大斗技场 ☛ 致橡树绝不象攀援的冰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象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 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象刀,象剑, 也象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象沉重的叹息, 又象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爱情,是人类生活之树上的鲜花,是人类心灵竖琴上的小夜曲。它以其独具的魅力,成为以表现人类生活、心灵为中心的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从古至今,它吸引了多少文人骚客,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而舒婷的《致橡树》一诗,则是浩如烟海的爱情诗篇中颇具特色的一首。它以诗人对理想爱情与理想人格的追求的艺术抒写,赢得了人们广泛的赞赏。 诗篇开头,女诗人以木棉树的口吻,含蓄而果决地向自己爱人的化身——橡树,开始个性鲜明的诉说:“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缘的冰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在这里,诗人毫不犹豫地否定了“冰霄花”攀缘高枝和“鸟儿”依托绿荫的爱情方式。这实质上是诗人对漫长的传统中形成的一种依附型爱情观的否定!从女方的角度看,依附反映了历史上女性地位的长期低下,和由此积淀的卑微孱弱的心理意识。爱情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最复杂微妙的关系,它受着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制约,受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政治、经济、伦理诸因素的影响。由于现实中权势财富的引诱,结合双方往往出现主人和奴仆、统治和受制的关系,从而导致爱情本质的异化。所以,诗人在此对依附型爱情观的否定,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现实中人身依附关系的否定,它的意义已经超出了爱情本身。 与依附型爱情观相对的,是奉献型爱情观。应该说,为爱情而奉献,是美好的情感引发出的高尚行为。但在女诗人看来,奉献就意味着以牺牲一方为前提,它与依附关系中以压抑一方为前提一样,反映了长期封建社会在我们民族文化心理中的一种历史积淀。依附与奉献,同样反映出爱情双方在人格上的不独立,地位上的不平等;而失去了独立平等的同时也就失去了爱的完美。所以,尽管是出于纯情的热烈的爱,在一种近乎圣洁的情绪支配下作出的崇高奉献:“象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所有这一切,诗人都感到仍不是爱情的精义所归真谛所在,因而诗人没有在她的诗中轻易首肯这一几乎是世代赞美人人讴歌的题旨。正是这一点使得《致橡树》一诗在立意与境界上迥异于前人和他人,从而实现了观念上的超越和突破,闪射出独具的个性光彩。 诗人否定一方对另一方的依附,不满足于一方为另一方牺牲,是为了追求爱情双方在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平等:你是“橡树”,我是“木棉”;作为树,卓立丛林,你我同高;作为人,人格尊严,你我等值。我们的精神勾通得深沉:“根,紧握在地下”,我们的形体结合得高尚:“叶,相触在云里”,我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高度默契,臻于神交:“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在形象特征上, “木棉”与“橡树”离之双美,互不替代:“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但“木棉”与“橡树”又是甘苦与共、风雨同舟的:“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这才是舒婷心目中理想的爱情。诗人总结性地概括了这种理想的爱情关系:“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生相依”。分离是表象,相依是实质。“永远分离”是为了互不掩遮形象、泯灭价值,这样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彻底的“终生相依”,即在人格独立、地位平等的基础上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甘共苦,相互扶持。在诗的结尾,诗人把这种亦即亦离、貌分神契的理想爱情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抒情议论:“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摈弃了依附与奉献,独立、平等、深相知、同甘苦的爱情,在诗人看来才是“伟大”而“坚贞”的爱情。它意味着不仅在外表上互相爱慕,更要在精神上互相拥有;爱,不仅是被对方“伟岸的身躯”所倾倒,更是被对方“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所吸引;不仅是形貌上的高度愉悦,更是思想上的深刻理解。与爱人站在相同的位置上,怀着共同的信念,追求同一事业,执着同一目的。这“位置”,是一代人为使命感激励、为责任感昭示而奋斗的位置;这“土地”,是我们这个历尽劫难的民族繁衍生息的祖国母亲的热土。这样,诗人所抒写的爱情就不是一己之狭隘私爱,它的容量因此变得十分丰满和宽厚了。 综观全诗,从思想上说,诗人在诗的前半部分反处落笔,否定了以奴役一方和牺牲一方为前提的爱情关系。在诗的后半,诗人正面表现了以双方人格独立、地位平等为前提的、貌分神契、同甘共苦的理想爱情关系。在这首诗的爱情观上,涵蕴了追求人格独立、平等、尊严的思想内核,这是一个比爱情更广泛也更深刻的主题。在表现上,此诗采用拟物手法,把相爱的男女双方物化为橡树和木棉,通篇是女性化身的木棉对爱人化身的橡树述说自己的理想爱情与理想人格。诗中木棉和橡树的形象的象征意义,避免了诗人直接表述可能给诗意带来的直白和浅露,使得诗境深曲。从意象的角度看,《致橡树》一诗主要由伟岸挺拔的橡树和红硕丰满的木棉两组意象组成,它们共同构成了诗篇总体上的象征框架,诗人独立平等的爱情、人格理想正是附丽在这两组意象上表达出来的。在这两组主要意象之间,诗人又选取冰霄花、鸟儿、清泉、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来表现她要否定的依附与奉献的爱情和人格类型;选取刀剑、火炬、寒潮、霹雳、雾霭、流岚、虹霓等意象,来深化她要正面肯定的独立、平等的爱情和人格追求。以木棉和橡树为中心的意象群既主体明晰又陆离斑斓,既有统一的基调又色彩缤纷、诗意浓郁。整首诗呈现出主干突出而又层次复杂的立体交叉状态。因而,这首诗给读者所留下的感觉,就是意思既清楚,可又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明的。你可以认为诗人在抒写理想的爱情,但诗中分明又有对独立、平等的人格尊严的着意追求。诗意是单纯的,又是丰厚深邃的。在此,我们引诗人自己的话来概括这首诗的特点,也许是再准确不过了,诗人说:“我简单而又丰富,所以我深刻”(《馈赠》)。 《致橡树》《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阳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赏析】 舒婷的早期诗作以描写和抒发高尚纯洁的爱情而著称。在这首代表作里,诗人以炽热的激情和深沉的思索为爱情唱出了欢快而又凝重的颂歌。同时,如果仔细品味,我们会在诗中发现,诗人在爱情的背后,还表达了一种经历过痛苦寻求而得到的全新的人生的价值观念,因而在这个意义上,本诗又超越了爱情。 全诗从反观入题,首先否定了几种卑俗的爱情: 凌霄花以攀援为手段,目的在于凭借高枝炫耀自己,这势利的爱情理当蔑视;痴情的鸟儿整天叽叽喳喳,单调乏味地重复着卿卿我我的男欢女爱,自然带着几分必须摈弃的庸俗。清澈明亮的源泉 “送来清凉的慰蔚”,挺拔秀丽的险峰衬托着爱人庄严的 “威仪”,阳光融融,春雨绵绵,在世人的眼中,真诚相悦的爱情有了情意缠绵的韵味已经足够了。但是,诗人却坚定而热切地说:“不,这些还不够!”笔锋陡然一转开始描述诗人心中的爱情。人格的平等是爱情的第一要义,“木棉” 将以树的形象同 “橡树”“站在一起”,根与根互相依恋,叶与叶彼此扶持。当微风掠过的时候,唯有树与树才能相通的语言创造了心灵的泉水竞相奔流的动人情景。橡树如刀似剑的“铜枝铁干”支撑起它伟岸的身躯,以刚健雄壮的气势屹立在蓝天大地中间;木棉拥有“红硕的花朵”似乎在叹息着自己的命运,其实是象征燃烧着的火一样的爱情。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互相映衬对比,显示了它们彼此的差异。透过表面的生动形象,我们不难明白,诗人的主旨是要写出它们必须相依为命才能生存的渴求。没有 “伟岸的身躯”,何以 “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缺少真挚的情爱,哪能“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从形象上看,诗写到这里已经是辞达意尽了,诗人为了强调其意蕴,特地用哲理般的语言进行了归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我们从中感受到的仿佛不是激情的抒发,而是对人与人之间的最深切的关系的理性思考了。平等是互相依存的前题,独立才能实现彼此的特定价值,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更能理解双方真正的需求,用自己特有的价值去完满地实现对方的需求,达到一种坚贞而伟大的爱情。自然,这绝不仅仅是爱情观的表白,而且是人生观的宣言了。所以,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是除了感情上的美好享受之外,还有人生哲理上的启示。与诗的内容相联系,《致橡树》 在风格上最突出的特点是热烈与冷静相结合,诗人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借助爱情抒写人生,前者浪漫热烈,后者深沉冷静,似乎很难融合。舒婷却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将二者成功地融合为一体。每一个意象以及构成的画面都特别浓烈,以此抒发火一样的爱情,内在的节奏和最后的归结却出奇的冷静,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对人生的深思熟虑,完全取得了预期的艺术效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