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自然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自然金 广西所在产生金,融宜昭藤江滨与夫山谷皆有之。邕州溪峒及安南境皆有金坑,其所产多于诸郡邕管水,安州与交趾一水之隔尔,鹅鸭之属,至交趾水滨游食而归者,遗粪类得金。吾境水滨则无矣。凡金不自矿出,自然融结于沙土中,小者如麦麸,大者如豆,更大如指面,皆谓之生金。昔江南遗赵韩王瓜子金即此物也。亦有大如鸡子者,谓之金母。 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七《生金》 【评】文中“生金”即自然金,此为有关自然金形态的较早记述。 麸金即在江沙水中,淘汰而得,其色浅黄。 宋·寇宗奭《本草衍义》卷五 [金]山石中所出,大者名马缔金,中者名橄榄金,带胯金,小者名瓜子金。水沙中所出,大者名狗头金,小者如麸麦金、糖金。平地掘井得者,名面沙金,大者名豆粒金。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下《五金》 【评】明代对自然金的描述更加详细,已不仅从形态上进行分类,而且兼顾金的粒级。 金出南蕃、云南、西蕃、高丽等处沙中。南蕃瓜子金、麸皮金,皆生金也。云南叶子金,西蕃回回金,此熟金也,其性柔而重,色足。足色者,面有椒花凰尾及紫霞色。如和银者性柔,石试则色青,火烧色不黑。和气子者,即红铜,又名张公,又名身子石,试有声而落屑,色赤而性硬,火烧黑色难打,又发裂。古谚云:金怕石头银怕火。其色七青、八黄、九紫、十赤,以赤为足色金也。 明·曹昭等《新增格古要论》卷六《金》 【评】在明代,对金的颜色与成色间对应关系已有较深刻的了解,“七青、八黄、九紫、十赤”之说已为人们所周知。 自然金成分Au,常含银和微量的铜。含银10%则称银金矿,高的可达20%。等轴晶系,晶体呈八面体等形状。一般呈分散粒状或不规则树枝状集合体,偶尔呈较大的块体出现,个别可重达数十千克。颜色和条痕色均为光亮的金黄色。金属光泽。硬度2.5~3.0。具强延展性。密度15.6~19.3g/cm3。自然金在脉金和砂金中均可见到。 自然金自然产生的金元素矿物。常含银或微量的铜。等轴晶系。一般呈散粒状或不规则树枝状集合体,个别块体可重达数十公斤。颜色和条痕为金黄色。具金属光泽,硬度2.5—3.0,延展性强,比重15.6—19.3。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