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学语言Ziran jiaoxue yuyan
自然教师讲课及指导学生学习的语言,具有以下特点:
1.科学性。自然科学知识是客观规律的反映,讲解科学知识,必须精确地表达知识的内涵。对事物和现象的描述,对概念和原理的表达,都要做到准确无误。指导学生操作,更需要语言清晰准确,不使人发生疑义和误解。语言的科学性,也反映在语言的规范化上。发音要准确,吐字要清楚,选词造句要讲究语法,叙述事物要有一定顺序,论证过程要符合逻辑。语言的科学性还要求精炼,不带语病。教学语言具有科学性,同时要通俗明白、浅显易懂。这就要求自然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掌握内容的深浅度,用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科学知识。
2.启发性。自然教师用语言进行教学,不只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随着教师的语言主动地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不断探究懂得道理、掌握知识。因此,自然教学语言应具有启发性。在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教师语言的启发引导下,沿着教师的语言逻辑和思维顺序,一步步地寻找答案,探求真理。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教学语言相应适当变化。既有激疑置疑的设问,又有提供线索的引导;既有绘声绘色的描述,又有深入细致的讲解;既有热情的肯定鼓励,又有揭示不足的提示。总之,用丰富的启发性语言,引导学生增长知识,发展智力。
3.情感性。教师讲授知识,如果语言呆板、平淡,学生听起来会味同嚼蜡、印象肤浅。自然课主要学习生动具体的自然知识,自然教学语言也要生动有趣、有感染力。语言要抑扬顿挫,富有儿童情趣,运载丰富的情感。言为心声,教学语言的感染力来源于教师的深厚情感。教师还应掌握一定的表达技巧,不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和学生一起探究,互相交流,会使教学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