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动功
自发动功,是通过某些静功、动功或动静相兼的功法,引起肢体不自主运动的一类动功。在我国较早倡行此法的,有胡耀贞的“静动气功”,近年来此类新功法出现较多。日本在五十多年前,也出现了自发动功,称为“整体法”或“灵子术”。对自发动功在临床上的效果,目前看法还不一致,有的认为可能是偏差,有的认为是取得效果的现象,为此,尚须进一步深入观察。
自发动的机理 即产生自发动的原因,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认识,还缺乏确实的科学依据。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行气受阻说: 此说认为,人体某处有病,气不得通畅,则发生自发动作,气通畅了,就不再乱动。
(2) 静极生动说: 此说认为,练气功内静到一定程度,会自发转化为外动。
(3) 暗示说: 此说认为,在大脑皮层高度入静前后,或功前就用暗示的方法而诱发外动。
(4) 恒动定律说: 此说认为,站式练功入静后,如果稍有意识地对身体平衡不加控制,就会因不平衡而自发外动,而且动则恒动。
(5) 阴压增高说: 此说认为,通过调整呼吸,使腹腔、胸腔的阴压增高,而引起四肢自发动。
(6) 生物电增强说:此说认为,通过心静神凝,全身放松,使人体固有的生物电流更强,更集中,其产生的力量可使肢体发动。
主要功法分类 诱发自发动作的具体功法有多种,但实际上大致可分为下列五类:
(1) 先练内后练外类: 这是先练静功,后微微用意诱发动的一类功法,如胡耀贞的“静动气功”,就属于这类功法。当自发动功练到一定程度后,体内产生了“内劲”,就可以运气练拳或练五禽戏等。这样练拳,很容易做到刚柔相济,内外相应,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2) 先练外后练内类: 这是通过长期坚持练拳或易筋经或五禽戏等,而诱发的自发动作。其特点是动作虽然已经自动化,但多不自知,而只觉得动作自如,柔和连贯。这样通过一招一式练拳,来诱发自发性动作,比较费时费力,但比较安全。
(3) 内外结合类: 这是内静外动相结合的一类功法。这类功法容易引起自发性动作,且较少出现偏差,如某些太极动功、太极棒气功等。
(4) 调整呼吸类: 这是通过调节呼吸,提高胸压、腹压,促动四肢的一类功法。日本的自发动功也有用调整呼吸来诱发动作,并创编一套功法,称为“整体体操”。我国也有此类功法。
(5) 他人发气带动类: 这是通过练功,加强和调动自己体内固有的“气”,来诱发别人自动,或为别人治病的一类功法。日本称此这类功法为“相互活元运动”。
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已推行的一些自发动功来看,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 都是要通过主观努力,做到体松神静,调动自身固有的内气,来诱发肢体动起来,以增强体质。所以,有些神经类型的人(如情绪偏激、急躁、神经质等),以及某些精神病患者(如精神抑郁症等),不宜练自发动功,以免发生偏差。
(2) 练任何一种自发动功,都要求排除杂念,全身放松,心静神凝,舒适自然,若有意,若无意,微微暗示自己动,而决不可强制自己用意。如果过分用意追求,违犯练功原则,反而会紧张起来,而出现偏差。以至乱动不止。
(3) 自发动功不过是众多健身法中的一种,并非万能,其它功法同样有助于强身治病。所以,对自发动功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不可偏听偏信,夸大宣传,更不能迷信。有些人就是因为相信了“百病皆消”或“越动越好”的说法而盲目追求,强迫自己用意,才造成了偏差,反而导致病情变化,不可不慎。
(4) 我国关于自发动功的科学研究,是近年来才开始的,国外也在研究,但都尚有许多问题未弄清。因此,在练功时要抱冷静超越的姿态; 凡练功后感到不适,即应查出原因再练,或停止练功,以免发生偏差。
(5) 有些人迷信请别人为自己“发气”。其实“气”,人人自身都有,人们日常相聚时,都程度不等地互相影响。练功后,无非气更加强,更集中,可能对别人作用更大而已,有时可能对别人有诱动作用,但有时作用并不显,它更不是万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