臊;骚lau55lao55臊臭; 狐骚臭。《广韵·豪韵》: “臊,腥臊。”清唐训方《里语征实》卷上: “羊气曰臊。音骚。俗作老平声。”唐枢《蜀籁》卷四: “羊腬莫 〔没〕 有吃惹一身臊 〔膻〕。”蜀方言读“老” 阴平。(括号内字为出版者所改,实无必要。) 或作“骚”。《墨子·经说上》: “是犹食脯也,骚之利害,未可知也。”毕沅校注: “骚,臊字假音。”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卷二《腋气》: “人患腋气,俗谓之狐骚臭,粤人为尤甚。崔令钦《教坊记》云: ‘范汉女大娘子,亦是竿木家,开元二十一年出内,有姿媚而微愠羝。’ 谓腋气也。”《川方汇编》 “狐捞臭”谓“狐臭。例: 稀耳朵怕有狐捞臭”,“捞”为记音,“狐捞臭” 即《两般秋雨盦随笔》“狐骚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