胀 胀胀(~痛;~闷;腹~;气~) 吃得过多而发胀:饱胀 腹中饱胀:撑肠 撑着 撑胀拄肚 (身体内壁受压而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胀)
另见:吃饱 食物 感觉 难受 ☚ 饱 疲劳 ☛
消化症状 消化症状消化不良:积食 停食 存食 由饮食过量、脾胃损伤所致的消化不良:伤食 腹泻:泻(泻肚;下泻) 痢 泄(泄泻;泄注;泄泻;注泄) 洞(洞下;洞泄;洞泻) 腹疾 拉稀 跑肚 闹肚 破腹 坏腹 拉肚子 河鱼之疾 水泻,腹泻:泄下 轻度腹泻:溏泄 急性腹泻:暴下 便秘而后又腹泻:让 腹胀:膨(气~;水~) 郁结胀闷:痞胀 胸腹郁结,阻滞不通:痞蹇 粪便干燥,大便困难而次数少的症状:便秘 便闭 ☚ 五官症状 呕吐 ☛ 腹胀症状名。出《素问·玉机真脏论》。一作腹𪾗。指腹部胀满不适,或腹部胀大。《诸病源候论·腹胀候》:“腹胀者,由阳气外虚,阴气内积故也。阳气外虚,受风冷邪气,风冷,阴气也。冷积于腑脏之间不散,与脾气相壅,虚则胀,故腹满而气微喘。”《张氏医通·腹满》:“腹胀诸证,虽属寒者多,属热者少,然世治胀,喜用辛温散气之药……有气虚不能裹血,血散作胀,必其人大便不坚,或时结时溏,溏则稍减,结则渐加,小便清利,甚则浑白如泔,其脉缓大而滞,气口益甚,慎不可用辛温耗气之药,宜四君子去白术加木香、泽泻、当归、芍药,以固其气中之血。有血虚不能敛气,气散作胀,必其人烦热便燥,小便黄数,其脉浮数而弦,人迎尤甚,慎不可用苦寒伤胃之药,宜四物汤去地黄加黄芪、肉桂、甘草、煨姜,以和其血中之气。外因六气成胀,藿香正气散。内因七情成胀,沉香降气散。忧思过度,致伤脾胃,心腹膨胀,喘促烦闷,肠鸣气走,漉漉有声,大小便不利,脉虚而濇,局方七气汤。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生姜泻心汤加木香、厚朴。脾胃不温,不能腐熟水谷而胀,附子理中汤。肾脏虚寒,不能生化脾土而胀,济生肾气丸。”食积、虫积、痰饮等亦可导致腹胀。详腹胀诸条。 腹胀证名。 ❶出自《灵枢·水胀》等,全身皮下显著水肿并伴有腹水为其特征。但无腹部青筋暴露和肤色苍黄的现象。 ❷出自《素问·玉机真藏论》。也作腹𪾗。主要表现为腹胀胁痛,可有其它伴随证候。湿热蕴结肝胆或脾虚气滞者,可见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滑;寒湿困脾者,可见身重,手足厥冷,苔白腻,脉沉迟或弦紧。 腹胀abdominal distension系腹部增大胀满的一种表现,也是腹部常见的症状之一。原因很多:常见的有腹腔脏器增大,如妊娠、巨大卵巢囊肿、其他脏器巨大肿物等;空腔脏器积液或积气,如胃肠积液、积气、积粪,见于梗阻、扩张、麻痹等;腹腔积液、气腹、腹内肿物等;胃肠神经功能失调,致运动障碍等。 腹胀fùzhànɡ病症名。出《素问·玉机真脏论》等篇。一作腹瘊。因湿热蕴结肝胆或脾虚、气滞者, 症见腹胀胁痛, 口中或苦或甘或淡腻, 小便黄赤, 或见黄疸, 舌苔黄腻, 脉弦滑, 治宜清化湿热, 用家秘泻黄散( 《症因脉治》: 苍术、厚朴、陈皮、甘草、枳壳、川连)、龙胆泻肝汤、茵陈蒿汤。因寒湿困脾者, 症见腹胀身重、手足厥冷、苔白腻、脉沉迟或弦紧, 治宜温中化湿, 可用理中丸、木香丸( 《圣济总录》: 木香、蝎梢、胡椒、青皮、陈皮、莱菔子、草豆蔻)等方。因情志郁结, 气滞不行者, 症见胸腹胀满、饱闷嗳气、恼怒忧思则加重, 脉多沉弦或沉涩, 治宜疏肝理气, 用七气汤、青皮散等方加减。因脾虚者, 症见腹部有时作胀、朝轻暮重、食少身倦、言语轻微、二便清利, 脉多虚软, 治宜健脾理气, 用宽中汤( 《中医临症备要》: 厚朴、陈皮、白术、茯苓、半夏、枳实、山楂、神曲、莱菔子、姜)、参苓白术散等方加减。食积、虫积、便秘等均见腹胀, 参见各条。腹胀剧及腹部膨大者, 称为臌胀, 详该条。 腹胀 腹胀腹胀是指因湿热壅结或脾虚气滞等而引起自觉腹部发胀或痞满,而外无胀急之形的一种病证。 病名考证 腹胀之名,出《内经》,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说:“愿闻五实五虚。歧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灵枢·师传篇》也说:“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伤寒明理论》称肚胀。 病因病机 《内经》认为由“阴气盛于上”所致,《素问·厥论》篇说:“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诸病源候论·腹胀候》认为受风冷邪气所致,“腹胀者,由阳气外虚,阴气内积故也。阳气外虚,受风冷邪气,风冷阴气也,冷积于府藏之间不散,与脾气相壅,虚则胀,故腹满而气微喘。” 《三因极一病症方论》认为腹胀由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所致。若怒则伤肝,肝克脾,脾气不正,必胀于胃,或怒伤肺,肺气不传,必胀于大肠,或忧思聚结,本脏气郁,此皆为内所因; 若冒寒暑风湿,随其经络传至阳明而腹胀者属外所因;饮食饥饱生冷甜腻聚结不散而腹胀者属不内外因。《丹溪心法·鼓胀》认为蓄血、食积、大怒、外寒郁内热等都能引起腹胀,同时还指出:“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不节,房劳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转运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自升,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浊相混,坠道壅塞,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 综合各家之说,腹胀的主要病因有: 寒邪外袭: 人身之卫气营血,按一定的经脉运行,周流不息,使脏腑气血和调,故无病,若寒邪外袭,则邪正相搏,阴气当升而不升,阳气当降而不降,致中焦痞结不畅而作腹胀。 湿邪内滞: 因长久坐卧湿地,或脾胃素虚,致湿邪留滞不去,袭于腠理经脉,脉络壅阻气机不利,而腹胀。 肝郁气滞: 恼怒伤肝,肝气怫郁,或思虑伤脾,脾虚气滞,络脉受阻,则气血凝结而腹胀。 饮食失节: 嗜食不慎,强食过饱,脾失健运,纳谷不消,宿食内滞而腹胀。 腹内虫扰: 因食不洁之物,或脾胃虚弱,饮食内停,不能及时消磨,久则化湿生虫,虫扰脘腹而腹胀。 瘀血内停: 惊恐跌扑,或恼怒悲哀,或过食辛辣,致血热妄行而不归经,瘀结腹中而腹胀。 分类 主要根据病因和症状来分。常见的有外感腹胀和内伤腹胀两大类。外感腹胀者,常兼有风寒湿等邪所致的外感症状。属外感腹胀有: 《世医得效方》的寒胀,《奇效良方》的暑胀,《症因脉治》的伤寒腹胀、风湿腹胀、湿热腹胀、寒湿腹胀等。内伤腹胀者,病情较复杂,常伴有各种内因所致的症状。属内伤腹胀有:《仁斋直指方》的血胀,《症因脉治》的肝火腹胀、食积腹胀、气结腹胀等;《内经》还按脏腑来分类,如《灵枢·胀论》就有“肝胀”、“脾胀”、“肾胀”、“六腑胀”、“胃胀”、“大肠胀”、“小肠胀”、“膀胱胀”、“三焦胀”的记载。 辨证要点 亦应分外感腹胀与内伤腹胀。属外感腹胀者,必兼有外感证,热胀则见腹部胀满,口干尿赤脉数等;寒胀则见腹部胀满而濡,吐利厥冷,脉沉细等;湿热腹胀者则见面目黄肿,大便干结,口渴等。若系内伤腹胀,则症情较为复杂,如谷胀者则见腹部胀满,泛酸,饮食不振等;气胀者,则腹胀而伴情志抑郁等;脾虚腹胀者,则见食少身倦,二便清利等;食积腹胀者,则见肚腹胀急,按之实痛等;虫积腹胀者,则见肚大青筋,反能饮食,面有虫斑等。腹胀还须辨其虚实,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说:“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医学入门》认为腹满,其大便利者为虚,大便难而闭者为实,张景岳对腹满的辨证也强调从虚实辨证,认为有邪有滞者实,无物无滞者为虚,有胀有痛者为实,无胀无痛者为虚。 治疗原则 依据临床症状的不同而辨证施治,若兼有外感症者,则须辨寒热暑湿之异,兼用祛邪之品,若伴寒邪者,当以温药和之;以暑邪偏胜者,以清暑消胀为主;以湿热偏胜者,当以清利湿热; 内伤腹胀,根据症状酌情选方用药。若脾虚者,宜益气健脾为主; 食积所致者,当消积导滞;虫积腹胀者,以驱虫为主。《奇效良方》认为,诸胀当推其源而疗之,实者消之,虚者补之,寒者热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在血分则通其血,在气分则行其气,始可万全,不致殆矣。《证治汇补·胀满》在论述腹胀的治法时说:“实者,下之消之,直清阳明,虚者,温之升之,调补脾肾,其有不大满不大虚者,先以清利疏导,继以补中调摄。”还提出寒胀宜温,热胀宜清,肝胀宜调,肾虚宜温等治疗法则,临床可参考应用。 ☚ 内伤腹痛 外感腹胀 ☛
腹胀 腹胀本病维吾尔医学名为乃非合 谢开米,是指腹部痞满或发胀为主要特征的病证。病因多由在各种体内外不良因素影响下,胃肠消化功能失调导致食物腐朽,肠内产气所致。凡肠胃疾病、子宫疾病、小关节炎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均可成为诱发本病之因素。症见进食不久腹脘胀满,若无嗳气或排气则腹胀加重,时有出现腹痛、心慌等。治宜排气除胀,滋补肠胃为主。宜用热敷腹脘。方用朱瓦日西 库木尼 开比日 消食膏或朱瓦日西 加里努斯 消食膏内服。伴有腹疼、便秘者,上方与谢日比提 克孜力古丽 糖浆、谢日比提 迪那尔 糖浆同服,亦可方用艾比 衣力提提 小丸同服。忌食产气性食物,如韭菜、萝卜、甜食、水果、浓茶、咖啡等。 ☚ 中毒性胃炎 腹泻 ☛ 腹胀 腹胀abdominal distention指持续存在的腹部膨隆,触之有张力,叩诊呈显著鼓音。见于机械性肠梗阻、腹内巨大实质性肿物、腹水、腹肌无力及各种原因所致的肠道功能紊乱。 ☚ 鹅口疮 新生儿便秘 ☛ 腹胀abdominal distension;meteorism 腹胀fù zhàngabdominal disten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