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切口裂开
腹壁切口裂开导致内脏脱出,是新生儿和婴儿腹部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
切口裂开因素:
❶腹壁张力过大: 由于术后肠麻痹、严重腹胀、剧烈哭闹、咳嗽、恶心呕吐、呃逆、喷嚏、屏气等原因,腹内压力剧增。
❷创口对抗张力的强度:主要与创口缝合方法和愈合能力有关,蛋白质是伤口愈合最重要的有机物质,尤以氨基酸中的胱氨酸、甲硫氨酸等对愈合有特殊作用,血浆蛋白过低时,组织愈合能力也低。此外,组织坏死、水肿、维生素缺乏、贫血、营养不良、异物以及感染等因素,均可导致伤口愈合不良。缝合技术的缺点,如针距大,细缝线被拉断,缝合不牢等,也可使切口对抗张力的耐受力减低。因此,估计伤口可能裂开时,应加用张力缝线,两周后拆除。
❸切口的选择:各种腹部切口术后裂开的发生率不同,旁正中切口裂开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斜切口和横切口,格子形切口极少裂开。
❹技术操作的因素:手术操作必须细致、轻柔,避免广泛的钝性剥离,强力牵拉、撕裂,以及大块组织结扎等。
根据切口裂开的时间可分为早期和晚期裂开。早期裂开多于术后第三天左右,系缝合处组织坏死,缝线脱离,而使切口裂开;晚期裂开多于术后第7~10天,皮肤虽已愈合但不牢固,腹压增高时仍可裂开。根据切口裂开的程度分为全层和皮下裂开。全层裂开时肠管脱出。皮下裂开是腹膜与肌层全部裂开,仅有皮肤未裂,肠管已脱出腹腔而处于皮下,随时可冲开缝线或初愈的皮肤而脱出;如皮肤愈合已经牢固,则形成切口疝。
如于术后早期发现腹部敷料为血性渗出液浸湿,提示有腹膜和肌层等深层组织裂开可能。
切口完全裂开并有内脏脱出时,应立即用无菌湿热盐水敷料覆盖,注射镇静剂,于全麻或静脉麻醉下,用生理盐水将脱出的肠管洗净后纳入腹腔。用张力缝线作全层缝合或逐层缝合。如系皮下裂开,内脏尚未脱出皮肤,也需同法处理。如皮下裂开发生较晚(10天以后),皮肤愈合已经牢固,可用蝶形胶布将切口两侧腹壁拉拢,以减少张力,3~6个月后再作腹壁疝修补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