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腔上囊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腔上囊bursa cloacalis鸟类所特有、并以培育B-淋巴细胞为主要功能的初级淋巴器官。位于泄殖腔背侧,以短柄开口于肛道。幼雏出壳时其体积较小,性成熟前后发育达最高峰,此后逐渐萎缩直至完全消失,其萎缩退化过程发生的迟早和快慢,与鸟类的品种,性别和生活条件有关。
(a)腔上囊横切; (b)粘膜皱襞横切
皮质 仅数层细胞,具网状细胞和网纤支架,以及毛细血管,支架中细胞排列紧密,大多为中、小淋巴细胞,也有若干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仍可继续分裂分化,带有膜抗体的淋巴细胞也较多,但未见浆细胞。据推测新形成的B细胞进入毛细血管,再通过血液循环转移到次级淋巴器官和其他淋巴组织中,皮质与髓质之间。 未分化上皮及其基膜 位于皮质与髓质之间,与粘膜上皮及其基膜相连续,说明淋巴小结样结构的形成与粘膜上皮关系密切。近年有人报道,在腔上囊背侧近短柄处粘膜内存在一片主要由T细胞组成的游散性淋巴组织,意义不明。 功能 上皮性网状细胞能分泌激素,诱导从骨髓迁移来的干细胞分裂分化,形成带有不同膜抗体和不同特异性B细胞,经血液循环播种到次级淋巴器官和其他淋巴组织中,参与体液免疫活动。有人认为腔上囊还能分泌影响红细胞生成,以及肾上腺和甲状腺生理活动的激素。 腔上囊bursa cloacalis又称泄殖腔囊。鸟类泄殖腔背侧的囊状淋巴上皮器官。1621年由法布里修斯(Fabricius)首先发现,又名法氏囊(bursaFabricii)。形态结构因鸟种和年龄有不同。鸡和火鸡的呈球形憩室,4~5月龄时发育最大,性成熟时开始退化,10月龄时仅为一纤维小囊,最终完全消失。鸭和鹅的为圆柱状盲囊,鸭的退化略晚于鸡,鹅的到24月龄才退化。囊腔黏膜形成富含淋巴小结的纵行皱壁,鸡有12~14条,鸭、鹅仅两条。囊内的狭腔以小孔开口于泄殖腔。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进入腔上囊后,受囊体分泌激素的影响,迅速增殖,分化成B淋巴细胞,又称囊依赖细胞。切除腔上囊的幼雏,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受到显著抑制。鸡感染传染性腔上囊炎后,腔上囊淋巴细胞受破坏,常使体液免疫受到抑制,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幼禽泄殖腔正中矢面 1.类道 2. 泄殖道 3. 肛道 4. 肛门 5. 括约肌 6. 肛腺 7.腔上囊 腔上囊barsa of fabritius又叫法氏囊,系鸟类特有的一种免疫机构。位于肠道末端,泄殖腔的后上方,在胚胎期乃至性成熟前含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结构,性成熟期退化。其主要功能是衍生免疫活性细胞(浆细胞的前身)——β-淋巴细胞。 腔上囊即法氏囊。 腔上囊 腔上囊腔上囊又称Fabricius囊,为椭圆形盲囊,位于泄殖腔后上方,为鸟类特有的器官。囊壁由粘膜、肌层和浆膜组成。粘膜内有许多淋巴上皮小结,由密集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上皮性网状细胞等组成。腔上囊是鸟类培育B细胞的中枢淋巴器官。人和哺乳类无腔上囊,它们培育B细胞的器官称类囊器官。 图1 小鸡腔上囊粘膜皱襞中的淋巴上皮小结 1.淋巴上皮小结 2.粘膜皱襞的表面上皮 3.囊腔 4.肌层 5.浆膜 图2 腔上囊淋巴上皮小结构造模式图 1.粘膜上皮 2.基板 3.毛细血管 4.髓质 5.上皮性网状细胞 6.巨噬细胞 7.网状细胞 8.皮质 类囊器官 腔上囊为鸟类培育B细胞的中枢淋巴器官。哺乳类和爬行类也发生B细胞,但其发生的器官尚未确知,故称它为类囊器官。有研究证明,人和哺乳类胚胎期的肝、脾和骨髓能培育B细胞,出生后仅骨髓能继续培育B细胞。人胚第9周时肝内依次出现带有胞质抗体的幼B细胞和带有sIgM膜抗体的B细胞。小鼠出生后骨髓内有核细胞中约有1/4为淋巴细胞,其中大多数是骨髓内新形成的带有sIgM膜抗体的处女型B细胞,每天约有108个B细胞从骨髓进入周围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中。氚标记胸腺嘧啶核苷和125I抗IgM抗体双标记法的研究表明,能分裂的幼B细胞是母细胞样的大淋巴细胞,分裂后需一天才开始出现少量sIgM膜抗体,此后3~4天内继续增多,并出现Ia抗原、Fc受体、C3受体和sIgD膜抗体,成为处女型B细胞。它们从血窦外发生,然后穿越内皮入血窦。在某些窦内所含的B细胞数量几乎与红细胞的数量相近,它们可能在窦内还要经过一个短时间的成熟过程,然后经血流迁入周围淋巴器官。 先前一度认为哺乳类和人肠淋巴组织、扁桃体和回肠淋巴集结等是类囊器官。但其后的许多实验证明,它们含有的淋巴细胞均由胸腺和骨髓迁入,是具有免疫活性的T细胞和B细胞,于受抗原刺激时能发生局部的免疫应答,故它们应属于周围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 ☚ 胸腺 淋巴结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