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功能
第2~7个月的胎儿,脾脏能生成红细胞。7个月以后,胎儿的脾就不再生成红细胞,只能生成淋巴细胞。出生后,脾也不再生成红细胞,但却保留生成红细胞的潜在能力。一旦骨髓造血功能受到严重损害,不能生成红细胞时,脾脏可以恢复其造血功能,但能力较弱。此外,脾还具有破坏红细胞、潴留血小板以及滤过和防御的功能。
破坏红细胞的功能 脾脏是一个重要的破坏红细胞的器官。进入脾的血液,一部分通过白髓,一部分通过红髓。受损伤的红细胞进入白髓的边缘区,即被阻留,易于破裂;血液进入红髓又分为两路:一路进入脾索,通过血窦上的基膜进入血窦,基膜上有小孔,直径约3μm,正常红细胞需要变形才能通过,衰老的和异常的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降低,不易通过基膜上的小孔而被阻留。然而,血浆却可以通过基膜小孔而流走。这样,就给被阻留的红细胞造成一个缺乏葡萄糖和pH降低的非生理性的局部环境,从而使红细胞易破裂;红细胞在脾内潴留,膜的脆性将增加,也使其易破裂;脾对异常红细胞“识别”的能力较肝脏高。脾能把经过短时间低温处理的、小剂量硫氨基阻断剂处理的、或载有少量不完全抗体的红细胞“识别”开来,进行清除,而肝则不能;此外,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脾可产生抗体,使红细胞发生免疫性溶血。临床上有时用切脾来治疗某种类型的贫血症。
潴留血小板的功能 脾可潴留大量血小板。骨髓初生成的血小板,在脾内停留2天左右。这种血小板不与循环血液中的血小板交换。停留2天以后,这种血小板才进入循环系统;循环的血小板,在流经脾时,又可被脾所潴留,从而使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减少。据估计,人体大约有1/3的血小板潴留于脾内,这部分血小板能与循环血小板自由交换。血小板在脾内潴留后,粘附性也降低。故切除脾不仅使循环血小板数量增多,还使粘附性增强。
滤过功能 脾的滤过功能有赖于脾索内丰富的巨噬细胞。静脉注射颗粒状物或大分子抗原,它们先局限于脾白髓边缘区的巨噬细胞内,随后才进到脾红髓内的吞噬细胞。微细颗粒、抗原和抗体进入脾白髓,可在其生发中心内被阻留较长的时间。如果血液中脂质含量增多,脾内许多巨噬细胞吞噬脂肪小滴,在显微镜下将见到,巨噬细胞增大并充满脂肪小滴,组织呈泡沫状。这种现象在糖尿病人出现血脂过高时可见到。脾的滤过功能,实质上是脾内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清除功能,具有免疫作用。防御功能 脾通过免疫作用来防御病原体。在脾小结生发中心和脾索内有较多的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与体液免疫有关;脾的淋巴组织鞘有较多的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与机体的细胞免疫有关;脾内还有丰富的巨噬细胞,有很强的吞噬和清除血液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人脾脏的包囊及脾小梁的平滑肌不丰富,在生理情况下,它们不发生收缩。加之正常人脾贮血量较少,仅数十毫升,故人脾所起的贮血库作用甚微。这一点,人脾与某些动物(猫和狗)的脾是不相同的。临床及动物实验中看到脾扩大时,血浆量增多,其原因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