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浊音区
正常脾浊音区的前界为左腋中线(或稍前,但不超过腋前线)、后界为腋后线、上界为第9肋骨,下界为第11肋骨,横宽约4~7cm。检查时宜采用轻叩法或敲叩法。后法是检查者将手掌稍抬离病人体表,手指自然微弯,利用中指指掌关节的屈伸动作,以其末端指节的掌面直接敲叩。一般都是由左侧腋中线与腋后线之间的第八肋间开始向下叩,由清音转为浊音时,即为脾上界,由浊音转为鼓音时,为脾下界;再由上下界间的浊音区沿肋间向前和向后叩,向前出现鼓音时,即为与胃泡鼓音区毗邻的脾前缘;向后出现清音时,即脾后缘。早期脾肿大常仅出现前缘前移或上界升高,而下界并不突出于季肋缘下。脾浊音区扩大见于能引起脾肿大的各种疾病,脾浊音区缩小或消失见于气胸、胃扩张和鼓肠等。左胸腔积液、左下肺炎或左下肺不张都会使脾浊音区的上界叩不清。脾脏叩诊常用以发现未突出于季肋缘下的脾肿大,或进一步核实脾脏触诊结果; 也用于当被检查者不能满意地配合触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