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缰的马
中篇小说。乔穗青著。重庆自强出版社1943年12月出版。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庆根——一个在抗战队伍的熏陶下, “从旧土地里茁长起来的新人的典型”(以群《评<脱缰的马>》),反映了抗战给中国农村带来的新变化。从“揽羊娃”成长起来的“模范战士”庆根探亲回到了山村,他父母要他留家。家乡的落后、黑暗使他感到陌生和不平,部队的战斗生活召唤着他,尤其是他心中已有了“国家”的崇高观念,这一切使他与父亲成二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但贫困的家庭和衰老的双亲又唤醒了他身上的旧观念,他终于屈从于母亲的眼泪。然而当村长和地主白老爷以“逃兵”为由来敲诈他家时,他忍不住高喊: “别人可以忍受,但我不能。”他坚信:“只有赶走了日本鬼子,坏人也不会存在,我们才能活,才能种田,才能安居,并且过活得更好……”终于,他尤如脱缰之马,冲破阻力,毅然归队。茅盾在《关于<脱缰的马>》中指出,尽管这新觉醒的意识是十分微弱和模糊的, “但这东西确是生了根了,使他再不能和两年前的自己一样了。”并赞扬作品“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的过程和整个故事发展的过程是扣得紧紧的,这是作者的一个不小的成功”。作品在当时受到广泛的好评。茅盾将其编入《新绿丛辑》。《文汇·笔会》在纪念抗战胜利一周年时,将其作为“抗战名作”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