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疽针灸治法
脱疽,又称“脱骨疽”、“脱骨疗”或“脱痈”,足趾多发,病程缓慢,夜间加剧,日久溃烂趾脱,故名。此病多相当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常见于青壮年男性。多因情志内伤,房室不禁,肝肾不足,经络凝滞而发病;或外感寒湿,郁久化热,或偏嗜烟酒厚味,蕴热经络,热盛肉腐而导致坏死。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但治疗宜早,内外并重; 有时不得不因广泛坏死而截肢。针灸治疗有一定效果,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如已溃烂则必须结合外科处理。
通治法 以通经活络和解毒散瘀为主。常在患处行隔蒜灸法,勿使形成灸疮,每2~3日治疗一次,十次为一疗程。亦可在患处附近或远隔穴位上行毫针刺,间歇行针,维持中等针感,留针10~15分钟。如病在下肢,选阳陵泉、足三里、丰隆、血海、阴陵泉、三阴交、悬钟、昆仑、太溪、冲阳和太冲等;病在上肢,选曲池、手三里、支沟、内关、外关和合谷等。每次3~5穴,每日治疗一次,十次为一疗程。亦可在同样穴位上针灸兼施,或用艾卷灸。
辨证论治 一般分为:
气滞血瘀 多在发病前期,证见患肢畏寒,麻木刺痛,或间歇肢疲乏力,病肢脉弱,久则皮冷疼痛,肢萎行难,患处变紫,汗毛脱落,爪甲变厚,患处脉动消失,头晕腰疼,苔白腻,脉沉细而迟。洽宜活血通络。选背俞穴和任脉、足阳明、足太阴等经穴,如膈俞、关元俞,气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等。针灸兼施。
气阴两伤 多在发病后期,证见患肢皮肤暗红,肌肉萎缩,溃破腐烂,剧痛不寐,或伴有身热纳呆,或腐肉孔骨脱落,面色萎黄,神疲形瘦,舌淡苔薄白,脉缓,则为气阴两伤。治宜益气养阴。选任脉、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手太阴等经穴,如关元、太溪、足三里、血海、太渊等。用毫针行补法。
腧穴注射法 选心俞、脾俞、膈俞、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和悬钟等,每次2~3穴。注射当归液,每穴0.5ml,或维生素B1注射液每穴20mg,每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