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脱疽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脱疽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四。又名脱痈、脱骨疽、脱骨疔、敦痈、甲疽、蛀节疔、蜣螂蛀。本病多发于足趾,溃久则趾自落、故名脱疽。多因过食厚味,以致郁火毒邪蕴于脏腑,加之肾阴亏损,不能制火而发;或因外感寒湿毒邪,营卫不调,气血凝滞而成。本病发病缓慢,初起患趾色白发凉,麻疼,日久患趾如煮熟红枣,痛如火烧,逐渐由红转黯变黑,足趾坏死脱落并向足背小腿蔓延。甚至出现五败症等。治宜滋肾养血,健脾益气,活血解毒为主。可随证选服解毒济生汤、阳和汤、顾步汤、四妙勇安汤、人参养荣汤等。外治:早期不痛宜隔姜灸、痛宜大麦米煮饭、芙蓉叶各15g,捣贴以止痛,或附子、干姜、吴茱萸等捣敷脚心;若腐烂黑焰、痛不可忍者,宜用大甘草研极细末,香油调厚敷,一日一换,勿间断; 腐去后再以生肌玉红膏及生肌散敷之; 若黑坏死,则应手术切除之。本病相当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变。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现多分为寒凝络痹、气血郁滞、阴虚热毒、气血双虚4种类型。在治疗上,按照分型多用既定方剂为基础、又根据病情辨证施治,予以加减,疗效有所提高。 脱疽古病名。出自《刘涓子鬼遗方》。是一种趾(指)节坏死脱落的慢性疾病。相当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男性多于女性,下肢常见,上肢罕见。原因多为局部受寒湿侵犯,寒凝脉络,血气不行,阳气不能下达,或寒久化热所致。故多开始为寒凝,久则变为热毒。此外,膏粱厚味、长期吸烟、外伤等因素,也可诱发筋脉阻塞而发生肢端坏死。初起肢体沉重,怕冷,麻木,步履不便,皮肤苍白紫暗,足背动脉细微,或隐而不见,日久化热而溃烂,趾(指)变色,渐次向上蔓延,疼痛剧烈,夜间更重,甚则使肢体肉腐筋蚀、骨烂、疮面恶臭,筋骨脱落。 脱疽病名。四肢末端坏死,致趾(指)脱落,故名。又称“脱骨疽”、“脱痈”。尤以下肢多见,初起趾(指)苍白发凉,麻木疼痛,日久坏死变黑,甚至脱落。多由肝肾不足,寒湿侵袭,凝滞脉络所致。治疗原则温阳通络,祛寒化湿。若脉络闭塞,趺阳脉搏动消失,患肢黯紫,持续疼痛,宜活血通络止痛为主;若邪郁化热,热毒蕴结,患肢黯红而肿,起黄疱,趾(指)如煮熟之红枣,痛如汤泼火烧,当清热解毒,通络止痛为主。外治可敷药或熏洗。 脱疽tuōjū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又名脱痈、脱骨疽、脱骨疔。多发于足趾, 溃久则趾自落, 故名。多因郁火毒邪蕴于脏腑, 阴亏不能制火而发; 或因外感寒湿邪毒, 营卫不调, 气血凝滞而成。发病缓慢,初起患趾色白、发凉、麻疼, 日久趾如煮熟红枣, 转暗变黑, 痛如火烧, 筋骨腐烂, 向周围或深部蔓延, 传至邻近趾和脚面、小腿等处。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治宜解毒定痛, 活血化瘀为主。寒湿甚者, 加用温经祛寒之药; 气血虚者,配合补益气血之品。临床常用方有解毒济生汤( 《外科正宗》: 川芎、当归、黄柏、知母、天花粉、金银花、麦冬、远志、柴胡、黄芩、甘草、红花、升麻、牛膝)、四妙勇安汤、阳和汤等。如局部疼痛, 可用大麦米饭、芙蓉叶各等份, 捣外敷, 或脚心部敷附子、干姜、吴萸等药末。若腐烂黑陷, 痛不可忍者, 宜用大甘草研极细末, 香油调敷,敷药宜厚, 一日一换, 不可间断; 腐去后再以生肌玉红膏或生肌散敷之。新中国成立以来, 根据辨证论治原则, 加强中西医结合,疗效有所提高。 脱疽 脱疽四肢末端坏死致指(趾)脱落的疽,称为脱疽。见于《内经》(《灵枢》谓脱痈,《太素》、《甲乙经》谓脱疽),又称脱骨疽。《灵枢·痈疽》谓:“发于足指,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本病好发于青壮年,以男性为多,在我国北方较南方多见。多因情志内伤,肝肾不足,寒湿外受,以致气血凝滞,脉络闭塞而成。寒冷的刺激是本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四肢为诸阳之末,得阳气而温,由于久处寒冷,寒邪深袭络脉,气血运行不畅,血遇寒则瘀滞不通,不通则痛;日久,肢体末端失去气血濡养而导致坏疽。 ☚ 风注 恶脉 ☛ 脱疽tuō jūgangrene of finger or to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