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过程
对DNA复制过程的了解主要是通过细菌的研究得到的,其主要步骤如下述,不同的机体可能在细节上有所不同。
1. 起始点的识别: 首先需要在DNA上确定一个起点。这需要一种特殊蛋白质,在确定的起点上为引发酶提供一个起点,为合成新的DNA链产生一段RNA引物。
2. DNA的解旋及解链: 在复制酶发生作用之前,解旋蛋白将正超螺旋DNA的一股切断,然后再缝合,使DNA变成松弛型。这一过程不需要能量。DNA的双链则由解链酶催化,此过程需ATP供给能量。
3. RNA的引发: 以核苷5′三磷酸为前体,由引发酶催化,以业已解开的两条DNA链,一条名为先导链,另一条名为后随链为模版,分别合成一段与它互补的,长度约为几十个核苷酸的RNA引物。引物合成的方向,在两条链上都是5′→3′。
4. 在RNA引物上生成DNA: 同时以分开的两条链为模版,在聚合酶Ⅲ*-辅聚合酶Ⅲ*复合物及ATP的存在下,顺着作为引物的RNA的末一个核苷酸的3′-羟基末端,以5′→3′的方向顺序加入脱氧核苷酸,合成新的一条DNA链。一旦DNA链开始生成,辅聚合酶Ⅲ*即行脱落,由聚合酶Ⅲ*完成链的复制。此时解旋蛋白继续前进,将作为模版的DNA双链分开。
两条链 (先导链和后随链)都是由5′向3′进行合成,因此它们的合成方向是相反的。这是因为DNA聚合酶催化的DNA合成只能沿着5′→3′方向进行。先导链的合成方向是5′→ 3′,因此它可以是连续的或基本上是连续的。后随链由于也必须是5′→3′方向合成,因此不可能是连续的,而是先合成由1000~2000残基所组成的片段,称为冈崎片断。这是冈崎等人发现在大肠杆菌中病毒DNA复制时,首先生成的是DNA短片段。其沉降系数为85~105。这种现象带有普遍意义,不仅限于大肠杆菌DNA的复制。这些冈崎片段再由DNA聚合酶Ⅰ催化补齐,连接酶催化连接成一完整的链。

大肠杆菌DNA复制叉上的酶作用,右边的酶催化DNA合成的起始、延长和连接。
5. RNA引物的切除: 不论是连续地或断续地合成的新DNA链,一旦形成之后,引物便从它们的5′末端开始,一个个残基逐步切下。这一过程可能是由DNA聚合酶Ⅰ的5′→3′外切酶活性所催化。
6. DNA短片断的连接: 在DNA模版上所合成的冈崎片段之间的空隙,以及RNA引物切除后所留下的空隙,则由互补的脱氧核苷酸残基,在DNA聚合酶Ⅰ的催化下,加以补齐,然后由DNA连接酶将相邻的5′和3′末端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链(图)。
DNA的复制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有许多酶及蛋白参与。大肠杆菌DNA复制的主要酶及蛋白见表。
大肠杆菌DNA复制的主要酶及蛋白
蛋 白 | 功能 | 大小 (千道尔顿) | 分子/细胞 |
dnaB蛋白 引发酶 rep蛋白* ss-结合蛋白** DNA解旋蛋白 | 促进引发酶启动 合成RNA引物 使双螺旋解旋 稳定单链区 解超螺旋及形成 超螺旋 | ~250 60 65 74 400 | 20 100 50 300 |
DNA聚合酶Ⅲ DNA聚合酶Ⅰ | 合成DNA 除去引物及补空 隙 | >300 109 | 20 300 |
DNA连接酶 | 连接DNA末端 | 74 | 800 |
*又名解链酶;
**单链DNA结合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