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合成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合成 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合成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是以原DNA为模板的脱氧核糖核苷酸的聚合;因为新合成的DNA与原DNA是相同的,所以DNA合成也称DNA复制。这种忠实于原本的DNA合成也就保证了遗传信息的代代相传。 图1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 Meselson和Stahl用核素标记及密度梯度离心实验证实了DNA半保留复制假说。他们用大肠杆菌进行研究,先在含有15NH4Cl的培养基中生长繁殖了15代,细菌DNA均为15N标记,即称“重链DNA”。随后,将大肠杆菌转移到含有14NH4Cl培养基中生长数代。并在不同时间取样提出DNA进行CsCl密度梯度分析。实验结果如图2。 DNA半保留复制的精确程度是惊人的,例如周长1mm的大肠杆菌环状DNA分子,在直径为1/1000mm的细菌体内复制时,109碱基对中错误的碱基对小于1。 图2 Meselson和Stahl实验结果 图中6个培养基试管自上而下依次为:亲代DNA(两条重链),两条轻链DNA,重链DNA与轻链DNA混合物,一次分裂后的DNA,二次分裂后的DNA,三次分裂后的DNA。复制过程 DNA的复制实际上就是DNA指导的DNA生物合成,即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规律,合成另一条新链。新旧两链结合成子代DNA分子。DNA的合成代谢是在多种酶及蛋白质因子参与下进行的。 从研究大肠杆菌的成果中,提出DNA复制的假说(图5)。首先有蛋白质因子在DNA模板上辨认出复制的起始点。RNA聚合酶就有辨认起始点的作用。随之,在解链蛋白(螺旋降稳蛋白)、解旋蛋白(转轴酶)、解链酶等作用下,DNA的双链分开,超螺旋松解、解链及解旋消耗的能量,由ATP提供。 DNA解链后,以其单链为模板,在DNA指导的RNA聚合酶(RNA聚合酶DDRP)作用下,合成一小段RNA,其合成方向为5′⇀3′。在细菌中此RNA常由50~100个核苷酸组成。哺乳动物中则由小至10个核苷酸组成。它具有引发DNA合成的作用,所以称为RNA引物。 从RNA引物的3′末端出发,在DNA指导的DNA聚合酶(DNA聚合酶,DNA核苷酸转移酶,DDPP)作用下,先以DNA双链中3′⇀5′方向的那条单链为模板,合成由5′⇀3′方向的DNA片段(又称冈崎片段),以后形成领头链(图4)。随之,以DNA双链中另一链为模板,反方向地在RNA引物上仍以5′⇀3′方向合成冈崎片段,以后形成随从链。大肠杆菌的每一个冈崎片段约有1000~2000个核苷酸。哺乳动物的冈崎片段较小,约有100个核苷酸。 图3在RNA引物上合成DNA片段 DNA片段合成后,核酸酶切下RNA引物,这样,在DNA片段之间留有一定空隙。继而,在DNA聚合酶I(DNApolI)催化下,DNA片段继续延长,弥补了空隙。最后,连接酶以3′,5′磷酸二酯键将DNA各片段连成一条多核苷酸长链。此反应所需能量,在大肠杆菌中来自NAD+,在哺乳动物中则来自ATP。反应机理见图4。两条新合成的DNA链就这样各自与一条旧链结合形成两个子代DNA分子。 现以大肠杆菌DNA的复制过程总结于图5。 环状DNA分子的复制 有些细菌和病毒中的DNA分子呈环状。例如SV40病毒中为环状双链DNA分子。它们也进行半保留复制。但与线性DNA分子不同,许多是进行滚环式复制。如图6A所示,正股先受核酸内切酶的作用,切断特殊位点上的磷酸二酯键,露出3′末端和5′末端(图6中 ❶)。5′末端附着于细胞膜上,然后以闭合的负股作为无终点的模板,自正股的3′末端延伸,合成新的正股。此时,负股随着正股的延长而定向转动(图中为逆时针方向转动),以至不断使模板上尚未复制的核苷酸残基转至正股的延长点,而使正股的复制持续进行(图6中 ❷ ❸)。另一方面,拉成线状的正股5′-末端部分也逐渐拉长,并进行直线伸展的复制(图6中 ❹ ❺)。待新生的多核苷酸链伸长至一定程度(即全部核苷酸序列复制完毕)后,其环形延伸部分在连接酶作用下连成环形;而其直线伸展部分也卷成环状,并受连接酶的作用而闭环,这样就形成了两个子代的环状双链DNA。 图4连接酶的作用机理 图5DNA复制过程 还有一些细菌及病毒中的环状DNA分子是以Cairns式进行复制。如图6B所示,在环状双链的某一特殊位点处,分别以正负两股为模板,同时进行多核苷酸链的合成,随着两条新生DNA链的延伸,正股不断“膨大”,负股也不断变形,让新生子链环绕母链正股的内侧和负股的外侧逐渐延伸,待两条子链延伸到一定程度时,即可闭合成环,一个环状双链DNA分子也就分成两个环状双链DNA分子。 线粒体中的DNA也是环状双链的分子。它基本上是按照Cairns式进行复制,但又不完全相同。图7所示,其特点是:一方面,先以双股DNA中的一股为模板单一地合成子链;另一方面,子链的延长与一分子分裂为两分子,这两者是不对称进行的。从图7中可见到在分裂为α、β两分子初期,α分子的新生子链几乎接近完成,而β分子中子链则只是部分形成。 图6环状DNA的两种复制形式 A:滚环式复制B:Cairns式复制 粗线为新合成的链口:细胞膜上附着点+、-:表示正 股与负股—→负股转动方向 ![]() 图7线粒体中DNA的复制+、一:表示正股与负股 DNA聚合酶Kornberg首先从大肠杆菌中提出DNA聚合酶Ⅰ(DNAPolⅠ),并研究了它的作用,它是由DNA指导的DNA聚合酶(DDPP),又称DNA核苷酸转移酶。当有四种三磷酸脱氧核苷、少量DNA、ATP和Mg++存在的条件下,DNA聚合酶Ⅰ可催化三磷酸脱氧核苷合成为DNA。反应是从一个DNA链的末端逐个地加上脱氧核苷酸残基。 ![]() 从反应产物的分子量及理化性质说明反应产物是DNA。反应必需有DNA存在才能进行;但所需DNA的量很少。如果这DNA的来源不同,则其碱基组成不同,合成的新DNA的碱基组成也就各不相同。这与DNA聚合酶Ⅰ的来源完全无关。通过对新旧DNA的序列分析表明,DNA产物与原有DNA的结构是完全相同的。充分证明复制是以DNA作模板的。 DNA聚合酶Ⅰ的分子量约为109000,它不仅存在于大肠杆菌中,在哺乳动物增殖较快的组织细胞中含量也较多,例如大鼠再生肝、小牛胸腺、腹水癌细胞及白血病小鼠血细胞等。在酶促合成反应体系中,除了有少量DNA作为模板外,还有具有3′-羟基末端的RNA作为引物。其反应机理见图4。当进入的dNTP中的碱基与模板上的碱基能互补配对时,DNA聚合酶Ⅰ就催化引物的3′-羟基末端与dNTP的磷酸基作用,释放出无机焦磷酸,生成磷酸二酯键。如此在引物多核苷酸链上就延长了一个单位。多次重复这一酶促过程,就是DNA的复制。 除DNA聚合酶Ⅰ外,在大肠杆菌中还有DNA聚合酶Ⅱ及Ⅲ。现将它们的性质及功能列表1比较如下。 在复制过程中,主要是聚合酶Ⅲ发挥作用。聚合酶Ⅰ在DNA复制过程中,当切去RNA引物后,在弥补空隙上有作用。此外在损伤修复中也起作用。对于聚合酶Ⅱ的功能现尚了解不够,聚合酶Ⅲ的活性形式表示为聚合酶Ⅲ*(PolⅢ*)。聚合酶Ⅲ*与辅聚合酶Ⅲ*形成一复合物PolⅢ*-COPolⅢ*。它与ATP、DNA模板、RNA引物一样,对于复制开始进行也是必要的。当有一个dNTP加到引物上去后,COPolⅢ*即解离下来,并有ADP及Pi的释放。 表1大肠杆菌中DNA聚合酶Ⅰ、Ⅱ和Ⅲ比较
哺乳动物中的DNA聚合酶有α、β、γ及mt。它们与原核细胞中DNA聚合酶的不同,主要在于无外切酶活性。近年来工作说明聚合酶γ及mt在性质及功能上无不同之处。现将它们的性质与功能列表2比较如下: 表2哺乳动物中DNA聚合酶α,β,γ(mt)的比较
DNA的修复 一些理化因素可引起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实质上就是DNA分子受到损伤后,碱基序列有所改变,从而影响DNA分子的复制,并通过mRNA,最后还反映到合成的蛋白质结构上。诱发基因突变的物理因素有电离辐射及紫外线照射等,化学因素有烷化剂及抗生素等。研究了解最多的是紫外线照射引起DNA的损伤与修复。 大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可以造成DNA分子的损伤。损伤表现在DNA分子中间一条链上相邻的两个嘧啶核苷酸以共价键相连接,形成嘧啶碱的二聚体。这样形成的嘧啶二聚体可能有三种:即TT,CC,与TC。其中最易形成的是 ![]() 图8紫外线照射下 紫外线照射造成的DNA损伤,是可以经修补恢复原状的,这就是所谓的“修复。”DNA分子损伤的修复作用,是生物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功能。它保持了生物的遗传稳定性。修复作用又有光复活、暗复活及重组三种机理。 光复活 将受紫外线照射损伤的细菌暴露于可见光源(波长在320~370nm)下,许多损伤细胞又可以恢复过来。由可见光引起的修复过程就是光复活作用。光复活作用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在黑暗的条件下,光复活酶结合在嘧啶二聚体上。经可见光照射而获得能量后,酶促进二聚体在原位分裂,使嘧啶碱恢复原来的状态,酶又被释放。光复活酶广泛存在于细菌、原生动物、爬行动物及某些鱼类中,但在哺乳动物中尚未发现。 暗复活 是在黑暗中进行的修复过程。有一系列的酶参与,它们以较复杂的方式先把二聚物除去,然后再修补所形成的空隙。暗复活作用可分为四个阶段(见图9)。 图9紫外线损伤DNA的修复 第一阶段,内切核酸酶识别局部的畸变,并切开相邻的磷酸二酯键。第二阶段,在类似大肠杆菌外切核酸酶Ⅲ的作用下,把包括二聚体在内的一小段DNA链上的脱氧核苷酸逐个连续地切下。第三阶段,以完整的互补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一小段DNA链,填补空隙。最后阶段,在连接酶的作用下,DNA断链与新合成的小段DNA链连接起来,完成修复过程。 重组修复 当DNA双链中一条链上出现大段损伤时,可以置换一段相当完整的多核苷酸片段上去。例如,病毒染色体在宿主细胞内受到损伤时,就可进行这种重组修复。 着色性干皮病是一种遗传性皮肤病。患者皮肤的成纤维细胞经紫外射线照射而损伤后,DNA不能修复,这是由于缺乏修复酶的缘故。患者对于阳光极为敏感,其皮肤受照射后,甚至可发生皮肤癌。其DNA修复能力的缺陷,可能是发生皮肤癌的原因之一。 ☚ 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核糖核酸(RNA)的合成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