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脚踏纺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脚踏纺车

 缫軠纺车,乃织具之先,上缫軠已备,方可以言纺车矣。凡茧子头破者,缫丝不利者,并出蛾之空茧,俱宜制造上纺车成线,然后可授机杼。今西安近地亦有纺车,乃纺木棉之车,不可以纺丝绵也。盖木棉芒短易扯,故一手搅轮,一手扯棉筒(俗名拈子),便可成线。若茧绵力劲芒长,扯之不利,必须用脚踏转车,一手执茧,一手扯丝,方能成线。(此车若纺木棉更好,上并安二定,以两手并扯棉筒,则成两繀,功加一倍。若纺绩成麻缕,上并安三定,以麻缕夹三指缝中纺之,并上三繀,功加二倍。)其制用木造成地平方架,长二尺五寸,阔一尺五寸。于二尺五寸中间,安一方木桩,高三尺,径二寸半。于近上三寸处,安一横木,长五寸,径一寸五分。(此是安定处,若欲纺棉安二定者,横木宜阔三寸,立桩亦宜阔三寸,若欲安三定,横木当阔六寸,桩亦阔六寸。)梢头留寸许,安一立木牌,高二寸,厚七分,阔与横木齐,上刻一小口如豆大,(如欲安二定者刻二口。)以容铁定项,对牌口后桩上钻一孔,内栖细铁筒,(约深三分。)以容定尾。定长一尺,中间硬安一木毂辘子,(长二寸,径一寸。)周围刻渠子二道,以承转弦。桩下离地八寸,安一铁轴,(长九寸,大如小指。)轴上贯以车轮,(轮制用木版六个,俱长一尺四寸,厚七分,阔一寸二分,以三版正中斜锯扣子,硬安成轮子,以二轮相去四寸,中安木撑桄六个,便相合成一轮,周围用皮弦攀紧,以承转弦)。弦用棉线绳一条,(用蜡𢯰[音lu,滤]过,壮如贯线绳。)将轮与定攀住,令其活转。又在前面地平木上复安一横桄,(长于地平木等,阔二寸半,厚一寸半,两头用立柱,高二寸。)桄中间安一铁橛,大如小指,长六七分,以承脚踏版。(形如鞋底,厚一寸,中间刻一小窠,如指顶大,深二分,活安在铁橛上,令其活动。)版一头中间安一铁搅杖,(状如细笔,干长六寸。)撺于轮版近轴处孔内,(孔系轮上预先钻下,去轴半寸。)脚踏纺之。
 

清·杨屾《豳风广义》卷下


 【评】我国古代遗留下来关于脚踏纺车结构的史料不多,这里是最详细的记载。
脚踏纺车

脚踏纺车

南宋时发明的新型棉、麻纺机械。吸收了各式手摇纺车的优点,其重大改进是以脚踏转动绳轮,因牵引力提高可同时带动三个以上莩繀,并将右手解放出来与左手一道纺纱、合线。效率大大提高。据王祯《农书》,用于棉纺的称“木棉纺车” , 用于麻纺的称 “小纺车”。成书于嘉定七年(1214)的南宋蔡骥《新编古列女图 》 中 “鲁寡陶婴图” , 绘有一个妇女使用小型三繀脚踏纺车的生动形象。

☚ 卷筳   水转大纺车 ☛
脚踏纺车

脚踏纺车

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纺织工具。手摇单锭纺车的出现不晚于西汉。至迟在西晋、东晋时期已出现脚踏纺车。元代王桢在《农书》 中记载三锭脚踏棉纺车和三锭、五锭脚踏麻纺车。并说脚踏纺车从东晋以后一直在使用。脚踏纺车是利用偏心轮机械原理在纺车制造上完成的一次改革。它使右手从手摇纺车的驱动活动中解放出来,而由脚来完成。腾出来的右手可用于增加纱锭数量和提高纱的质量。

☚ 赵州桥   水转大纺车 ☛
0001071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9:58:48